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德美德盛德——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层次论降大任邓小平同志号召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这其中当然地包含有必须狠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战略任...  相似文献   

2.
论不德、道德、美德的区分与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剑 《江汉论坛》2001,(6):87-91
道德行为与美德行为虽然都具有善的性质,但道德之善与美德之善属于不同层次, 道德之善是一种普通的善,美德之善是一种至善。具有道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的道德行为,具有美德之善的行为是一个属于圣贤之人的至善行为。美德引导着道德发展与 进步的方向,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财产继承权作为在伦理之最自然最本真的基础上形成的权利,对美德的培育有重要作用;财产继承权如果被破坏,是美德被亵渎甚至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是理论上的结论,而且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的事实。从财产继承权等制度入手,是美德培育乃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宋健  杨柳 《船山学刊》2019,(6):40-46
与"道义论"或"功利论"相比,"美德伦理"更当重视"道德评价"的问题;否则,其倡导的"美德"只能流于乾纲独断或神秘主义。道德评价如何求"真",从结构上说,至少涉及三个方面:"行为是否属实";"主体有无隐情";"标准能否服众"。就范畴而言,儒家哲学中,与"真"相对的不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假",还包括"伪"(人为)"情""私";故所求之真,往往关乎价值领域内的"诚""理""公(义)"。船山"不间之孝"论,在厘清评价结构的同时,注重范畴间的相互作用,为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侯红霞 《理论界》2011,(3):98-10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德理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主张从同情原理推演出一切道德情感,并将公正旁观者中的同情感作为判定情感合宜或适当的标准;提出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四种美德。  相似文献   

6.
毕云芝 《中州学刊》2004,(3):148-150
道德建设属于主体性防止腐败范畴,它是通过优化和提高为政主体或公共权力行使者的道德素质来防止腐败的.道德建设的这种反腐败功能,已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分析社会转型期腐败发生率比较高的原因入手,总结概括出了加强道德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的防止腐败功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起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的防止腐败机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 西方法学界围绕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营垒。 (一)法律和道德分离论 纯粹法学派的开山鼻祖凯尔逊主张在法律领域内要完全排除任何道德的因素。他认为,道德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而法律则属于法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8.
道德范畴是伦理学规范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它是在人类世代道德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道德范畴也必须如此,否则,它就起不到指导、规范和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作用。今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主要范畴,即善与恶、权利与义务、良心、幸福、荣誉、节操等,已不足以很好地反映和调节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应该把公正、诚实、守信、进取、廉洁作为社会主义道德重要范畴加以阐发,并补充到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体系中来。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而找准道德建设的切入点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有的人认为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用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有的人认为应以社会公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因为社会公德是最基础的道德 ,道德建设应当从基础道德建设抓起 ;还有的人认为应以家庭美德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道德建设就应当首先从这个社会细胞的道德建设抓起。上述看法从不同角度来确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着片面性。我们认为 ,道德建设要…  相似文献   

10.
孙海波 《东岳论丛》2023,(2):167-176
社会转型期加剧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撕裂,立法日益成为道德失范治理的重要路径。通过立法强制执行道德会导向一种法律道德主义,这不仅面临着严肃的理论争议,而且稍加不慎还会带来道德强制的风险。立法具有实现道德法律化及通过树立道德范例指引行为的功能,这有赖于其是否以适宜的方式调整道德。私德或美德适合采取权利型规范,而公德或底线道德适宜以义务的方式来引导。在立法对道德保持开放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在私德或美德的范畴内,公民享有一种做错事的道德权利,个体可自主选择过自己想要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1.
<正>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最崇高、最纯洁的美德。要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共产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和自我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道德榜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或道德理想)的典范、楷模,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反映。道德榜样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善的观念总是私人的,个体自由地追求自己认为恰当的生活方式。"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至善"是人的道德成长的最高境界。人的善包括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道德善意味着"通过成为某种类型的性格或通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某种性格联系起来而善的",道德善包括诸如美德、权利、正义、履行义务,以及拥有或培养那些在道德上值得嘉奖的品质特征。非道德善是属于主体的、自我的、个人的善,非道德善包括像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东西,幸福在于自身之中,而不在他人的喜欢中。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都是人所具有的,而至善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治的政治文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社会各民族都一脉相承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但是,德治是否由于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而必然属于精神文明呢?答案并不确然。从传统德治的政治功能和建构来看,德治有一个政治文明的定位,与政治文明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4.
黄爱宝 《东岳论丛》2003,24(5):62-65
学界有人把环境伦理的道德境界区分为由低到高的4个层次:人类中心境界、动物福利境界、生物平等境界、生态整体境界。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道德境界的标准必须转化为解决人的利益与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等具体矛盾冲突的原则才有现实可行性。人的利益范畴已内在地包含着适度保护自然的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人类不应追求和维护绝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所谓非人类中心境界不能够也不应该超越所谓人类中心境界。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代中国道德问题,必须直面中国后现代状况的出现.后现代道德状况是后现代伦理学主张的现实呈现,它放弃对崇高道德理想、高尚个人美德的呼吁,消解现代性伦理规范的统一性、普遍性追求,主张自由化、游戏化的、浮夸化而不是严肃的道德表达形式,致力于没有道德权威、没有道德共识、没有确定道德知识局面的形成.后现代道德状况不是不讲道德、没有道德的社会情境,而是对现代道德理念、伦理规范的超越,它拒绝伦理规范成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外在奴役物,力求实现无社会道德规范而有个人道德行为的结果.它因此以多元、差异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强调差异个体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的关注关怀和尊重包容,最终实现差异之人的真正和谐.后现代道德状况究竟是道德的超越,还是道德的蜕化,仍需时日才能做出明晰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伦理学说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解放的实质性伦理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伦理学的方法,因而得以摆脱西方伦理学的形式论证方式。随着马克思逐渐沉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质性伦理学被进一步丰富,转变为经济——道德式伦理学。马克思将道德批判建立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即经济社会的道德批判,以物质经济与道德双重结构建立马克思所特有的伦理学。并且以无产阶级作为支点撬动物质现实,在否定资产阶级道德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经济——道德式伦理学的完成。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言说主要是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呈现的,正面性言说仅是蓝图式概括,实际上以一种基于实践的想象方式呈现,最终也形成了马克思所特有的共产主义道德范畴,诸如时间、自由人联合体等。  相似文献   

17.
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的主要观点1.法的概念.法是同时具有命令性和归属性的伦理冲动.2.法有分类.法有官方法与非官方法、实证法与自觉法.3.法和国家.它们紧密相关,最重要的是国家要为法律服务,以利于社会法律心理.4.法、正义和道德.法和道德都是伦理冲动,但法律心理与道德心理又是彼此不同的,正义只是心理的自觉法,属于法的范畴而非道德范畴.5.法的功能与发展.法涵有作为动机的功能与教育功能、分配功能与组织功能.法随着自觉法和社会的变化,而接近或远离"爱的理想".最后部分是对彼氏心理法学说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8.
效果主义、义务论和契约论并非伦理学反思所仅有的形式,伦理学反思如果采取其他的形式也许会更有成效。美德伦理学有可能就是这种更有成效的理论形式。美德伦理学可以分为非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和道德的美德伦理学。前者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为代表,其核心的美德概念和道德的规范或法则没有明显的联系。后者以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代表,其美德的概念和道德上正确或错误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更关注美德和行动正确性的关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更强调美德,而不是行动的效果在决定一个行动正确与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5):28-34
麦金太尔通过对当代西方道德的诸多争论的考察与批判,从基于现实语境与生活叙事的角度,以实践性与宗教审美性的视点剖析了道德的本质与特性。最终,他将"美德"的考察转向尼采、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与本尼迪克特。麦金太尔指出,道德理论应转向一种共同体的"善的目的"的实践,并以此作为宗教性信仰。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新旧道德规范处于交替状态,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对构建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道德理论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正义"居于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他把道德分为"社会的道德"与"自然的道德"两类,"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仁慈、同情、慷慨等则属于自然的道德。对于休谟来说,正义是财产权的伦理基础,有了正义才有财产权。而且,正义还是政府之合法性的基础。斯密进一步发展了休谟关于"正义"与其他美德之分的思想,他将"善"与"正义"归为两种不同层次的道德。"善"(应当)是美德,是高尚品德;"正义"(必须)则是规则,是底线伦理,它与法律同源同理。斯密揭示了"正义"的特性如强制性、消极道德、底线伦理等,并阐明了"正义"作为社会伦理之基础和人类联合之卫士的重要伦理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正义理论。休谟和斯密之正义伦理学的兴起,是苏格兰启蒙运动道德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表征着欧洲伦理学从至善论到正义论、从扬善抑恶到正义优先的转变,预示着古今伦理转型的趋势。古今伦理转型的实质,是特殊主义的共同体伦理向普遍主义的社会伦理的转型。休谟和斯密正义伦理学的意义,在于其表征着以正义为基础的普遍主义规则伦理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