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徽州楹联作为楹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商用它来指导经商,形成了独特的徽商精神.徽州楹联文化中蕴藏着徽商独具特色的"徽骆驼"精神、诚信经营的原则、"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以及坚守伦理的家族观念.通过徽州楹联文化看徽商精神,可以发扬徽商文化,挖掘徽商精神内涵,准确解读徽商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族规家训是规范族人行为,维护宗族运行和体现宗族群体利益的民间法规。规范和教育族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明清徽州家谱中一些族规家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族人要以四民为正业,禁止从事贱业;视读书和为士为四民之首业;在看待经商与力农问题上,有些族规家训明确主张经商事贾,也有宗族保持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禁止族人经商;重视对族人进行择业和尽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明清徽州家谱族规家训所见之职业观与全国相比,既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宗韵 《江淮论坛》2007,(2):129-133
本文在大量占有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言传身教这一基本教育方式方法在明清徽商家庭内的运用进行全面考察.明清时期的徽商家庭在采用耳提面命和尺牍传教两种方式对子弟进行“言教”的同时,又极其注重“正身率下”,注意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律己和教子良性互动,既突出言传的艺术性,又讲究身教的规范性,是善于教子的古代商人群体.  相似文献   

4.
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相互影响。徽州家谱通过编修活动宣扬了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为徽商的经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家谱的编修使徽商名垂后代成为可能,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内在追求。家谱的修撰还为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凭证,使他们能够通过商籍顺利入仕。在家谱成为徽商发展不可或缺因素的同时,徽商也为家谱的编修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明清徽州家谱编纂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00-104
明清徽州,儒商文化与宗族文化并行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当时的妇女诗词作品,受主流文化影响,大多表现出依附于男权的思想倾向,在颇受禁锢的局面下,我们欣喜地发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空间:她们大胆追求女性之间的友谊,对外界事物、政治、社会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说。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显示了徽州女性主体意识的萌生,也预示其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徽商故里大酒店坐落在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酒店依市区的风景名胜“仙人洞公园”而建,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闹市幽静的典雅空间。酒店交通十分便捷。距离黄山火车站仅300米。距离屯溪汽车站仅500米,距黄山机场3公里,距徽杭、屯黄高速公路入口1.5公里。酒店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按四星级标准投资改造。服务设施齐全.集餐饮、客房、休闲、艺术表演于一体,是黄山市委、市政府对外接待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河南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并且地处中原,人口密集,是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开封更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经商,其中不乏徽商。他们在经营方式上有坐贾也有行商,主要经营盐业、棉布和典当业。微商对促进开封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徽州商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尤其在江南各地,更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江南一大都会,更是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本文试就明清时期徽商在南京的商业活动作一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9.
王振忠 《社会科学》2006,(12):121-132
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以粮食供应和民间信仰为主,从一些侧面描述了此一时段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揭示明清鼎革之际乡土社会的纷乱图景: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应是17世纪中叶地方社会纷乱图景的不同侧面,族姓纷争加速了宗族的整合,并对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介绍《应星日记》的史料价值,可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盛夏一日闲暇无事,翻箱倒柜查找资料,无意中翻出寻觅多时不见的1947年《武义明招中学同学录》,我高兴无比。急忙翻开同学录.首先映人眼帘的是校长和教员名录,在第四面就看到绍兴嵇山中学武义分部最末一期同学名册中自己的名字。此时。60年前初中母校的记忆既清晰又模糊的往事一幕幕的脑子里显现出来。虽然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一提,但对我来说却觉得很有趣,更感到很有些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李氏山林置产簿》考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有一部明代徽州山林置产簿残本,尚存有178号山场的置买、租佃、砍伐、贩运等事的记录。其上自宣德9年,下至嘉靖43年,前后达130年,是笔者所见到的反映徽州山林经营状况较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之一。 该簿封面、序言等均缺失,但正文中有“十西都”、“十东都”或“西都”、“东都”等地名。据府志记载,明初将祁门县原有十都,划分为十东都和十西都。因明代徽州六县,仅祁门县有东、西都之分,故由此推断,簿载山场有些是坐落在祁门县归化乡十东都和十西都,或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商品粮需求最大的地区,执商界牛耳的徽商在利润的刺激下,积极从事粮食的转运、销售活动,成为江南粮食市场的主力军,徽商的经营活动,满足了人民对粮食的需要,稳定了江南的粮价,促进了江南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安画派的形成发展中,徽商起到了重要的"酵母"作用:一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收藏了大批前代的法书名画,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鉴赏、学习、研究的宝贵艺术资料;二是好客尊士的徽商以优雅的园林、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书画名家蜂拥而来,从而为画友们的聚集、切磋、交流创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三是腰缠万贯的徽商为画家们周游四方、拓宽胸臆、广交游、会画友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徽商经营的刻书业和制墨业中的版画艺术和墨谱设计,也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难得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吴建伟 《理论界》2009,(6):121-124
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染指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徼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微州的文化氛围和徼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以及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徼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至18世纪,徽商称雄商界长达3个世纪之久,创造了商界的奇迹。他们把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带到了经商实践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贾道和营运型式。以诚实取信于人.多行义举,在其家乡以及聚集的侨居地,实行互济的道义经济等,他们时刻铭记感恩为本,以种德彼此熏陶,为徽文化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方志、明清实录、徽州文书以及家谱中的有关史料对明清徽州社会的灾害概况进行了梳理,对当地所见的十余种灾害从危害形式、易发季节、灾害原因、当地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徽学研究的其他方面提供一个相关背景的注脚。  相似文献   

17.
一徽商百业俱居,而以经营盐、典、茶、木为最著。徽州木商的兴起盖子南宋建都临安之际。南宋罗愿所撰《新安志》描绘了当时的盛况:休宁“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浙河,往者多取富。”(《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徽木进入了区域性市场。徽木进入区域性市场的商路有二:“出浙  相似文献   

18.
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工商业人口的猛增,以及赋税折征银两的普遍化,商业贸易比前代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粮食贸易的急剧扩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急剧发展,特别是沿江区域粮食供需市场的形成,是与徽商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贩运分不开的。本文试就徽州粮商在明清时期长江区域粮食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经营特色等问题略作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化发达,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早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徽州太守韩补上书奏请创建歙县紫阳书院之后,徽州各地书院纷纷兴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本文拟就明清徽州书院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历史悠久的徽州书院是徽州地区的重要教育场所和文化符号,明清徽州书院数量众多,有其独特的办学和经营管理特色,具有极大的魅力.源远流长的徽州书院极大的推动了历史上徽州文化的大发展,同时对后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