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价值观多元化、世俗化引起青年工作者的思考,了解青年实际特点,更新教育内容、观念、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是影视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和基本特征。文学世俗化倾向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肖形失真、显性乏善、逐乐伤关等方面。消除文学世俗化之弊,需要建立自律、他律性相结合的文化规范和宏观的文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世俗化的本义是相对于宗教而言的非宗教化过程,其衍生的内容也指市民社会的非政治化、非理想化过程;当今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社会走向民主、平等、自由、富裕的现代化过程的一道风景线,有其历史的进步作用;对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和不合理倾向,要作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化对待。  相似文献   

4.
明代传奇历史剧创作伴随着明代中后期文化权力的下移产生了显著的世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世俗化情感的描摹、世俗化信仰的利用以及世俗化生活的展示三个方面,使一贯以庙堂风致为特色的历史剧在审美风貌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还是诗歌所创造的山水境界来说,“诚斋体”山水诗皆有别于传统的山水诗歌,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倾向。这种世俗化倾向的形成与他的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使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部分出现信仰世俗化、价值功利化、精神世界不断"宅"化等异化现象。社会的主流思想日益碎片化,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新媒体填充着青年一代,这使处于价值观确立期的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选择趋向盲目。进入新时代,唯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塑信仰,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主体自觉性,方能重构当代青年学生被撕碎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教育世俗化改革是伊朗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考察立宪革命和伊斯兰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无不与教育世俗化改革有着密切关联。教育世俗化改革剥夺乌莱玛的教育垄断权,教育成为乌莱玛与世俗政府竞相角逐的权力领域;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衍生物”现代知识分子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成为掀起两次革命的中坚力量;世俗政府推行的新式教育本质上是精英教育,上层社会通过获取教育优势进一步扩大社会鸿沟,普通民众未能普遍分享教育改革红利。教育世俗化改革在助推伊朗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成为诱发两次革命的重要因素,足见其在近代伊朗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世俗化有两种:神圣的世俗化与真正的世俗化。真正的世俗化也即传播。两千年来儒家以社会制度为基石达成了彻底的真正世俗化,而当近代社会制度瓦解时,儒家也就丧失了使它拥有最大影响力的基础。当技术完全改变了社会形式,娱乐化就必然从底层浮现出来并成为传播的方式,儒家应当适应这样的社会并在其中发展。对儒家不同的守护方式的结合,才是儒家长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关心政治、注重事业,其主流取向是健康的。但在他们身上同时又存在着多元化、世俗化和个人化等偏离主流取向的价值倾向,使其呈现出与其前一代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为了减少非主流价值倾向的负面影响,必须从文化价值、利益原则和理想信念等诸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从而培养出一代健康向上的跨世纪新人  相似文献   

10.
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新时期各流派作家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流派其实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其实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世俗化一脉的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显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也是国家权力、资本和民众等历史情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的美国大众宗教意识中,有许多事情是不能用下列一般的概念来解释的,这就是:人们的宗教意识正在逐步世俗化,而且由于科学知识的增长和传播,宗教神话正从人们的意识中被排除出去。比如,在1984年关于美国人宗教状况的调查结果中,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字:有23%的成年人和27%的青年(18岁以下)相信复活和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具有坚定性和动摇性并存的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融合与冲突中,一些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模糊认识,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出现信仰危机.社会主义信仰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一些人信迷信或信仰痴迷.如果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结合各种载体,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青年的深层思想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产生理论和价值认同可以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23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宝贵组织策划,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办了一次题为艺术与批评:当下中国艺术的审美世俗化问题的青年审美文化论坛,就近年来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审美文化现象进行探讨。论坛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朱光博士主持,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发展研究虽然是在20世纪才成为政治学理论中的重大领域,但其重要的基本理念与方法论因素却是自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数百年来积累的成果。不同的学者对于一般政治发展进程所作的理论概括都各有差异,然而种种政治发展理论大都可以归纳到制度理性化与文化世俗化两个方面。自阿奎那以来,包括洛克、斯宾诺莎、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以及韦伯在内的西方政治思想家,其思想无不体现在理性化与世俗化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唐代馆驿诗带有鲜明的俗化特征,是观察唐诗俗化的极好窗口。馆驿生活的世俗化、馆驿诗作者队伍的平民化促进诗人转换审美视野,使其内容世俗化,风格浅俗化。馆驿诗的俗化也与此类诗歌的写作目的、发表场所、读者对象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唐人馆驿诗走向俗化。  相似文献   

17.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8.
近代奥斯曼帝国三次改革。是在帝国的内部及外部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君主和有识之士以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次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政治体制由军事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变,也推动了国家向近代及现代国家体制的转变,开辟了宪政体制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了世俗化的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产生,对现代土耳其的宪政体制和世俗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殖民地时期印度社会世俗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教种姓制度是印度传统社会的主体构架形式,是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级为一体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压迫性社会隔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贱民阶层和妇女备受歧视和压迫。印度社会世俗化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贱民问题和妇女问题。英国殖民者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启动了印度的社会世俗化进程。印度的民族运动将这一进程推向深入。殖民地时期,贱民和妇女在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文艺的大众化曾经是我国文艺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左”的思潮推动下,“大众化”被作了简单的理解,导致所谓“大众化”的文艺作品缺乏生活质味。文艺的世俗化则是近 20 年来文艺发展的流向之一,这种流向与当代社会人的务实尚真观念和社会消费式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文艺的世俗化表现在创作中是多了生活的原汁味和人情味。而在世俗化的流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味表现“欲”、渲染“欲”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