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位楼梦》第五回的人物判词,以简短隐晦的语言,暗示了书中几位女子的命运。其中有关元春的判词,过去通行的各版本中都为如下四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然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的《红楼梦》中,该判词的文字却有微妙的差异:前三句文字依旧,第四句作“虎兕相逢大梦归”。“兕”与“兔”虽仅一字之易,含义却很不一样。由于该版《红楼梦》是迄今最为权威的校注本之一,近年的一些红学作品,诸如《红楼梦》鉴赏词典,《红楼梦》电影文学,等等,也都依此诠释或编撰台词。“虎兕相逢”之说,似已成了定论。 考虑到小说中元春这一人物的特殊身份,对其判词的解释直接牵涉到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认真辨析一下,“虎兕相逢”与“虎兔相逢”两说的正讹,看来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简文字抄写于战国末期至秦代,字体属篆隶,是难得的秦国文字手抄文献.文章根据异写字和异构字的理论,对睡虎地秦简中的异构字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共分析异构字67个(组),异构字的类型5种.睡虎地秦简异构字的探讨,无论对读通简帛文献,还是对汉字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给各个行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商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市场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就看你能否发现,能否抓住.古时有个一文店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在走投无路时,别人资助了一文钱.一文钱能干什么呢?只够买个烧饼吃.最关键的是,买了烧饼,钱就没了,下一餐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诗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出自《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首诗写贾元春。“虎兕相逢” ,续者论者颇多歧义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说 :一、续作者高鹗以为指年月。他在续书第九十回说 :  相似文献   

6.
袁莹 《理论界》2012,(1):135-136
"所"字有人认为是代词,有人认为是助词,持代词说的人,往往搞不清楚所字具有什么样的指代作用,而又不重视所字的特殊作用;持助词说的人,往往忽略了所字的指代作用。本文认为所字是一个兼有指代作用和提示作用的代词。对所字结构,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但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修订本)585页说:“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忌讳,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大虫”一词的来源说起:在上古的时候,“虫”字曾经一度扩大到动物的总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虫,兽身蛇首,名曰琴虫。”《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吕氏春秋·本(?)》:“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大戴礼·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鳞;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论衡·自纪篇》:“人亦虫物,生死一时。”人们最初对“虎”的认识并不一致,《战国策·秦策》:“虎者,戾虫”。《论衡·遭虎篇》:“夫虎,毛虫”。可见是从不同的角度定性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变奏之快常使人无所适从。有谁能想到,前四五年银行存款利率还高达两位数,如今经七次降息却几近于无了(如果开征利息税的话)。又有谁能料到,虽然两位数的存款利率让老百姓存款的绝对量增加不少,但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却使这不多的存款变“毛”了;而今极低的利率虽然无法更多地增加存款数值,但币值却十分坚挺,因为物价是持续的负增长。透视这一巨大反差,以便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政策趋向。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5,(1):90-94
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从造字伊始便反映了汉民族古人的思维图式,汉字与汉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字形上分析,"诗"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祀礼仪主持者在祭祀时使用的祀辞。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诗"逐渐开始表达"志"的各种义项,并与其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人们情感的内蕴,而诗是人们情感的外化,诗歌是民族文化的记录者,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灵魂,"诗言志",便也奠定了整个中国诗学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林文华 《南方论刊》2011,(8):92+94-92,94
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很好地说明了在粤剧表演艺术中,"虎度门"对表演的重要。在虎度门以回,你可以是你自己,跨出了虎度门一步,你就不能是自己了。演员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站到舞台上,便要忘记自己,全情投入到角色表演中去,这样,才能很好地塑造好人物形象,感染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一、全面发展 群体崛起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珠三角过去的那些“农业大镇、财力穷镇”,如今一跃成为“工业强镇、财政富镇”,正向现代化城镇迅速迈进,向世人展现出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辉煌前景,被人们形象地誉为“镇虎仔”。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道德建设蔚成风气之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提“忠”字,赋予“忠”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对于倡导文明新风,调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无积极意义。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第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汉语的句法,不可不研究结构。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临时语言单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这种临时语言单位就是结构,又叫词组。汉语的结构类型是很多的,本文不打算一一讨论,只想就古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14.
“擒”字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简,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整理小组的释文及注,对读者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中一篇是《禽庞涓》,禽即古擒字,整理小组在本篇说明中说:“本篇记述孙膑……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注文中也说:“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据报刊转载日本友人也有这样的看法,说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但以上的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流音变的角度,以“一”、“不”、上声和形容词重叠等的变调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论证了歌唱时的音变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普通口语的音变规律去强求它。歌唱所重视的是情感抒发和听觉美感,而不是字音的纯正。理论和实践证明,常期被视为歌唱圭臬的“字正”命题,对歌唱语言情境中的音、字关系缺乏理论指导和现实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字颂     
王杰同志说,“干什么工作都耍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埋头苦干,踏踏实实”,“……要始终如一积极上进。”又说,“我在军队的建设中,只是普通一兵,就像棋盘上的一兵一卒一样。但是,我  相似文献   

17.
"爽"是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时尚词语.这个词最早在香港广为流行,是想表达痛快之意,后扩大到其它地区.在流行口语中,青少年往往不用"痛快"、"舒服"等词去表情达意,脱口而出"爽--!"为了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常常在其后增加"呆了"、"死了"、"惨了"、"透了"、"毙了"等作补语.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个龙形图腾化的文字 “九”甲骨文写作“”“九”“”等形。金文进一步写作“”“”“九”的形状。 许慎《说文·九部》(十四下)解释说“阳之变也。像其屈曲究尽之形。”显然,这是就字形而言,并没有点明“九”的原始意义。 但是,许多人据许氏之说作了各种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释“无”字     
白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无”与“垆”,入“虞”部。《玉篇》“无,武于切”,是六朝音已如此。 按《说文》“无”下云:“或说规模  相似文献   

20.
“叶”字考     
“叶”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本文首先概括地论述了它的几个基本读音与意义,然后着重地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反复论证指出:自南北朝时出现的一直流传于今的“叶韵”一词中的“叶”,并不读xié,而应读yā。为“押韵”之“押”的本字。“押韵”,以口念来呷,与手无关,故“押韵”一词应写作‘呷韵”。“叶”(yā)。即古“呷”(yā)字。“十”(甲)是甲骨文中的“甲”字。“十”(甲)与“甲”、“十”与“呷”,是两对相应的异体简繁字,又是两对相应的古今字。“十”(甲)是“甲”的古字简字,“叶”是“呷”的古字简字。从而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上有力地纠正了将“叶(yā)韵”误读为“叶(xié)韵”、将“呷韵”错写为“押韵”的错误,一扫千百年来误读错写之谬误,对语言学界、文字学界、文学界,均无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