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泰民族是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形成的族群。傣泰先民固有的百越文化因素与华夏文化因素、印度文化因素、东南亚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整合,形成了傣泰多元复合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今天的傣泰民族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群体,而非种族或血缘上的族体。我们研究傣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着重于文化因素,而不是血缘因素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源流迁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傣、掸、泰等民族三十五条相同、相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的细致对比,充分论证了中国的傣族、缅甸的掸族和泰国的泰族等傣语民族,皆同源于古代百越民族,后因各种原因逐渐南迁,形成现状。  相似文献   

3.
在外来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源于中国西双版纳而聚居于泰国北部的傣泐人的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有识之士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与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当地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现象.曼堤村与曼栋么村通过宗教祭祀、发展传统产业、编写民族刊物等形式来维持民族传统文化,促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将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以村寨为主的基层积极主动保护传统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刀洁 《学术探索》2002,(4):124-127
自称“傣泐”的普耳傣人 ,系云南省金平县富具特色的一个傣族族群 (ethnicgroup) ,约 2 0 0年前因避战乱而从西双版纳东迁至今勐拉乡一带 ,曾受当地白傣人土司的统治以及处于强势地位的白傣文化影响 ,但并未被白傣文化所同化 ,至今仍保留着其浓厚的族群传统文化特点。本文以普耳寨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 ,对普耳傣人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并对普耳傣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文化变迁作了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即多种独特的各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 展,构成一个有机的云南民族文化整体。其形成具有自然、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文化特点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湄公河这个名称是从英文MekongRiver一名音译过来的,而英文Mekong这个名称又是从傣泰语民族对这条河流的称呼MaeNamKhong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如果按照傣泰语的发音来音译的话,MaeNamKhong应该译为“湄南公”。在傣泰语言中,“湄南”是河的意思,而“公(”Khong)这个词,则是从Krom或Khom这个词演变而来的。Krom或Khom是泰国的泰族和其他一些傣泰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泛称。因此,“湄南公”是湄公河的名称的含义,就是“孟高棉语民族的河”。作者认为,傣泰语民族把流经他们土地的这条河流叫做“孟高棉语民族的河”的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反映了一段湄公河流域民族变迁的历史,即孟高棉语民族是该流域的土著居民,至少是比傣泰民族要早的当地居民,而傣泰民族则是后来才迁到该河流域的民族。虽然孟高棉语民族和傣泰语民族在该流域的分布空间已发生了根本的置换,但湄公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反映这种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为祖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从各民族的文化中,都能察觉出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吸收与交融的现象。这种彼此的交融,无疑是推动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吸收交融的同时,又均保持着各自的传统特点。从而,也就使我们统一祖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8.
郭家骥 《学术探索》2009,(3):102-109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云南的民族关系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云南的民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云南的民族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和谐因素,批判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影响,通过改革开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总结了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经验,揭示了云南民族关系面l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巩固云南民族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局面,实现全国全省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由鄂温克族实行自治,并由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等20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全旗总人口128733人。其中,鄂温克族8821人,占6.7%;蒙古族21674人,占16.8%;达斡尔族13929人,占10.82%;汉族79125人,占61.40%;其他民族人口5384人,占4.19%。与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相一致,旗内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长期以来,各兄弟民族共同劳动、共同奋斗,创造了这里的光荣历史和文化,结成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继承与发展。事实表明,融洽的民族关系是各项事业发展、繁荣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研究回回民族史的论著不算很多,迄今涉及元代泰不华这位历史人物族源的论述尚不多见。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认为泰不华是钦察人,但未论述是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还有一些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论著,所列举的《元史》以及其他史书里的西域色目人中可信为穆斯林者,也未提到泰不华,甚至泰不华误为蒙古人者也不少。可能泰不华之名似属蒙古名之故,许多史料里又寻不到泰不华是穆斯林的蛛丝马迹,因而很难被人们所注视。笔者试图探讨泰不华的族源和穆斯林问题,籍以弥补回回人的族源史料,由此证实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笔者根据泰不华史料和江苏省六合县达氏族谱资料试作一次初探,希由此能引玉,获得更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段丽波 《学术探索》2007,(3):109-116
文章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对濮、越进行了探讨,认为濮、越是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原始文化的两个不同的古代族群。后由于历史原因,濮人不断向西、南、西南迁徙,到达了我国西南地区,与部分越人错居杂处,魏晋以后濮、越皆被称为僚,最后越人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族,而濮人除部分融合于越系、氐羌系民族外,其中的一部分演变为现代的仡佬族。  相似文献   

12.
李坚 《学术探索》2014,(1):98-10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这三国边民通婚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云南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和睦团结,边疆社会稳定,大量境外的缅甸、越南、老挝三国边民入境云南边境通婚,并且通婚人数逐年增多,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边民的通婚,给云南的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境安宁等工作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吕昭义 《学术探索》2009,(3):93-101
流传于云南的洪水葫芦神话包含三个内核:洪水、兄妹成婚、葫芦生人,是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产物。最初是由杜字族人带来的蜀国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洪水神话;其次为朱提的洪水一兄妹成婚神话,反映了败亡南逃的杜宇族人对“直眼人”时代的反思和开辟新时代的愿望;在古代哀牢地区产生并传至云南各民族的洪水一兄妹成婚一葫芦神话,主题为各民族皆兄弟。印缅那加族的洪水葫芦神话表明,他们的先民大约在7世纪时从云南迁出,迁移途中经过了佤族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15.
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的交融具有间接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中央的重大战略,这为云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对云南省的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桥头堡的过程本身就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过程,是以开发促进云南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云南的社会事业要起到推进桥头堡建设的作用,就要结合云南的实际,走一条既在各项行业的指标上能和全国有可比性的社会事业发展之路,又符合云南实际情况有本省特色的社会事业发展之路。应坚持从多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事业上实行分类指导,深刻理解多民族、多山区和边境线长的区域社会事业的特殊性,遵循其特色和发展规律,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因地因族因事制宜,促进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云南这个中国对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为我国树立一个充满生态环境魅力、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魅力的“七彩云南”形象,让人们通过云南认识我国在这造福人类的两个方面的亮点和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边实践的流变和国家建设的转变影响着滇边跨境民族研究的叙事范式。建国初探重在清晰滇边跨境民族模糊的面相。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紧张的国家关系使跨境民族研究集中转向北部疆域,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涅无新的推进。直至八十年代,国家守土固疆和富边强国的意志延伸到全国边境,跨境民族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理念成为急迫的国家需要,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才再度得以补课建基。研究雏形的丰腴和完善,又将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带入了争鸣的斡旋。这些争辩的话语使许多云南本土的边疆学研究者回头静心关怀实证,从滇边跨境民族真实的生境来哲思,发现了更多新鲜的研究理路和更加深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瑶族维持自尊身份和文化特质的族群行动对立着汉族统治者治国的行为,使抗争成为瑶汉历史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抗争的失败和自由生境的丧失,瑶族逐渐流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成员。新时期,两族相互采借先进文化,形构起和谐友好的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永刚 《学术探索》2012,(4):133-13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理论观念和时代生活两个层面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发生变化,其中包含着利弊交织的两种力量:它消解"整体"、"中心"观念,使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异质性和唯一性等得到强调;它用"后现代"方式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学推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导致写作的浅浮化、碎片化。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