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湘南民间石雕内容内涵丰富,形式优美,实用性强,是过去湘南人对功能追求和生活品味倡导的结晶。本文从湘南民间石雕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关系来分析借鉴开发的可行性,探研在现代建设中借鉴开发的形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情况,分析了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优势与困难,并从推动湘南示范区优惠政策落地、推进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示范区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南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又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毛泽东早已设想“以汝城为中心”实行湘南起义,但因多种原因,将湘南暴动的打算变成了极力攻打长沙,并最终放弃了湘南割据。朱德召集汝城会议,讨论了湘南起义的计划,但因准备不足决定推迟,后因支援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再次推迟,而宜章首义更利于湘南起义的实现。湘南起义大可不必与三大起义齐名,但它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湘南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宏观层面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中观层面市场作用有待发挥、微观层面产业集聚有待加强、产业转移竞争压力有待缓解等诸多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大湘南示范区在承接转移产业的竞争力,政府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时,一是要把握大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建设,二是解决物流的制约瓶颈,三是突出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初在对湘南的衡阳县、衡南县等一些离城市稍远的乡村实例调查的基础上,试从乡村文化的各个层面入手,指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应从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统筹城乡文化和构建健康文化体系与监督体制以及保护、发展乡村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的环境文化资源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学、宗教、大众传媒、文字等文化要素对湘南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方和民族独有的文化保持了本民族语言或方言的独立性或持续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易于双语现象、双方言现象的产生以及语言融合与共同语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产品“走出去”系统协同的理论机理,文章阐述了目前湘南农产品“走出去”系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并指出了农业投入不足、产品品牌美誉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无序发展、利益协调机制缺乏等是湘南农产品进一步顺畅“走出去”的制约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品牌建设、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阳山古村为代表的湘南传统民居村落不仅是宝贵历史遗存,还显示出了我国古民居以“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生态设计意识,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氛围。  相似文献   

9.
湘南明清建筑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题材、内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表现形式则沿袭了夏、商、周、汉等朝代的风格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是我国民间雕刻的瑰宝,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南地区已获批成为我国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要发挥周边区域转移的示范效应,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是关键。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和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经济梯度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等机遇,进而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专技人才、有序采取承接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组织、加快一体化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南陈北张"之称的"南开"学校创办者——张伯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中矢志教育救国的一个代表,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勇于革新的教育实践家。张伯苓先生毕生致力于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他揉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和学习思想,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和教育重心在南方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教育机构大量内迁,促进了陕南地区教育的短期繁荣,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改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并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对陕南地区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不能忽视对成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成教学生提高进取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环境保护、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形成、诚信观念的确立都有促进作用;对成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同时也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并有适合成教学生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6.
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佛教在泰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对泰国教育发展和泰国人文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泰国佛教文化对泰国教育的影响及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以此作为改善中国道德教育现状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印玲 《东方论坛》2009,(6):22-26
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滨海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固然缘于1898年青岛开埠后西方殖民文化的传入,但是其定型则要归因于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人已经开始在青岛的城市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青岛在公众娱乐、文学美术、教育与科技以及建筑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些外来文化元素已走入了青岛居民的生活之中,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青岛滨海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辽代社会》全书由正文8章,以及附录3篇组成。本书阐述了辽代的文教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儒学教育、宗教教育、科技教育、辽代教育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以及辽代皇族教育、女性教育、尚武骑射教育等。作者博览群书,视野开阔,穷尽史料,精耕细作。本书以实证为基础,历史与地理相结合,通过教育与辽代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从新角度审视辽代中国北部边疆社会治理,全面、全方位地阐释中原思想文化教育在中国北部边疆各民族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实施过程,及其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过程,对中国边疆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商周以前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春秋战国是发展成型期,秦汉为过渡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是转型发展期。江南文化总体特征经历了由尚武向崇文、文化地位经历了由偏远到成为中心的转变。江南文化具有柔性刚性并存、崇尚文教、开放包容异域文化及浓厚的宗教性内涵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书院与长江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其起源、发展、普及的重心一直是长江流域。一方面,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长江流域书院崛起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长江流域对唐宋以降的长江文化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