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晋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与方法王晋卿“其人固不足取,其学实有可传”,这是著名学者杨伯峻给叶德辉的一种评赞。叶德辉是位政治上极其反动而学术上成效斐然的颇有影响的封建文化名人,“其学”包括文字学、旧经学、古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等,尤其他的藏书活... 相似文献
2.
彭文静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77-79
叶德辉对藏书印颇为重视,其藏书印可分为名号藏书印、里爵藏书印、鉴赏藏书印等,凡二十余枚。分析研究叶德辉所用藏书印及其用印思想,既有益于辨识其藏书,考证其藏书的源流去向,又能深入认识其性格、志趣与爱好,更有助于窥见其藏书思想与体系。 相似文献
3.
晚清维新运动时期,在经学内部炽烈的汉宋之争、今古文之争中,湖南学者叶德辉的立场可谓典型。他不赞成强分学术门户的做法,也不赞成汉宋兼采之说,自称尚汉学而独崇朱子;其为学重实证而排空虚,斥今文而尊古文,而且对先儒学说也不苟同。他是一位思想独立的经学家,所持立场和主张对后人多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那成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115-118
叶德辉是清末至民国初期杰出的藏书家,在我国目录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叶德辉学术思想的中心就是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他不拘泥于传统和古制,既承上代之源流,又别其正谬,敢于在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张晶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0-106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衍绝学的信念.同时,通过日本学人,他看到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 "东京物望若神仙"的异邦想像,由此折射出叶德辉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6.
叶德辉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79年以来,学术界对叶德辉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内容在不断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对叶德辉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研究者们认为叶德辉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并在这些方面达成了共识,然在对叶德辉其人的评价上却褒贬不一。另外,在叶德辉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肖小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26-128
叶德辉是湘学中的重要学者,《书林清话》是他在目录版本学方面的代表作,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该书汇辑了宋代以来历代私家藏书的目录,并对唐宋以来历代的刻板刻书情况进了资料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张承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中州书画社1982年12月出版的中山太学历史系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一书,在史学史研究上独辟蹊径,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刘先生在论述隋唐五代史学时,曾将杜佑的《通典》与马总的《通历》“连类言之”,认为这两部书均属“唐人史书中以通为名而存于今日者”。清代史学理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释通》篇中,曾大为推崇郑樵的《通志》,并历举名通之书多种,却并不标出杜佑的《通典》,至于马总的《通历》,则根本没有提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刘先生说:“马总《通历》,上起三古,下终隋代,开编年通史之先路。宋人如高似孙、晁公武、陈振孙,王应麟诸人,都早已提到这部书。司马 相似文献
9.
张晶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41-48
湖南维新运动时的新旧之争 ,不仅是一场政治立场之争 ,也是一场学术文化之争。从《翼教丛编》及叶德辉其它的学术活动与主张来看 ,其反对变法 ,在学术文化上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 ,出于保守传统文化的立场 ;其二 ,经学研究中的汉学取向 ,使他不能同意维新派的一些主张 ,如蔑视训诂、追求大义等 ;其三 ,从古文经学的角度出发 ,叶德辉崇《左传》斥《公羊》 ,不同意新派人士对公羊学的鼓吹。这些主张自有其学理的根据 ,但他反对维新变法 ,逆历史潮流而动 ,仍然是要批判的。 相似文献
10.
张晶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45-49
由于"半吴半楚"的特殊身份,叶德辉对湖南学术文化兼具认同与区分两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湘人的文化使命感,视维护道统为己任;另一方面明确表现出对湘学的疏离,而以继承原籍江苏的汉学传统为荣。叶德辉对湘学的批判与近代以来湘学内部的自我反思相契合,使重建湘学知识谱系、树立湘学新传统成为叶德辉与部分湘人的共同努力。此种努力不但化解了叶德辉个人对于湘学的认同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湘人学术风尚,反映了近代省籍意识强化背景下地域学术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一)叶德辉的《跋》山谷诗文,早在南宋建炎、乾道、淳熙间分别由洪炎、李彤、黄着陆续编纂《内集》、《外集》、《别集》传世,见诸来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但黄庭坚一生蹭蹬颠沛,书如其人,其著作结集也如其自题其集日《敝帚集》,虽可自珍,但常被俗弃。其间除来元之际,中原多故,毁于兵买外,宋本旧刻亦在尊唐抑来的诗风浮沉中散佚,故人间绝迹。海内现存最早的版本,要数明嘉靖间,叶天爵、乔迁所刻《山谷集》,即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称之为“第一旧本”之本。此嘉靖刻本《山谷集》,今存江西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12.
来可泓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叶适(公元1150—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之为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人。他出身于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榜眼,历官宝文阁待制、江淮制置使。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思想家,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永嘉事功学派与朱熹为首的道家派,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形成鼎足之势。“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 相似文献
13.
江山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65-68
身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收藏的书籍多为善本、珍籍。在长期的古籍收藏、鉴赏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版本学知识,熟谙各种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他对版本的鉴定主要依据书籍的形式特征、文字内容以及其它相关的资料,方法独到而又有创见。翁同龢之所以在版本鉴定上有如此显著的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学术修养、藏书实践以及与著名藏书家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王符哲学思想的研究,受到了史料分歧的影响。因为汪继培曾对《潜夫论》进行过一次整理,造成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潜夫论》行世。史料分歧集中在两个版本中《本训》篇的差异上。全面比较汪本与旧本得知:汪本是优于旧本的善本。应该全面肯定汪继培对《潜夫论》整理工作的贡献。王符道气观的哲学史价值,在于"道根气使"思想中所蕴含的由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王符哲学思想的研究,受到了史料分歧的影响。因为汪继培曾对《潜夫论》进行过一次整理,造成了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潜夫论》行世。史料分歧集中在两个版本中《本训》篇的差异上。全面比较汪本与旧本得知:汪本是优干旧本的善本。应该全面肯定汪继培对《潜夫论》整理工作的贡献。王符道气观的哲学史价值,在于“道根气使”思想中所蕴含的由宇宙生成论向本体论转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17.
冯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9,46(5)
在五四前后纷繁的论战中,科玄论战以其影响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而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中西学战的角度外,论战的编纂层面以及由此而带出的论战文献版本与修辞特点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部文集的编目设计、页码安排以及出版过程即或是一种可供解读的文本,编者何以如是这般地进行编纂,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立场的表达。科玄论战文原本刊载于报刊,民国报界复杂的派系纠葛、出版家社会效应与商业利益的权衡以及学人对所办刊物的鼓吹都不自觉地对论战施加了影响。本为报刊文章的科玄论战文编纂成册后仍保留了报刊文章的若干特点,论战中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正是由这一载体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颜同林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12-16
现代白话新诗整体上难以摆脱母语方言化的历史语境,受此影响的白话新诗在不同媒介上刊布、重版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面临一个方言化与去方言化的纠缠过程。以《尝试集》《志摩的诗》《十年诗选》等诗集为例,可阐释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与成因,不同版本所呈现出的历史面貌与修改模式,以及操作过程中遭遇的新诗语言困境。 相似文献
19.
子弟书目录与版本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蕴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1):113-116
子弟书为清代曲艺的一种,属北方鼓曲。子弟书目录分为坊抄,私抄及刻本几大系统。其中以前两种最具价值。通过对不同抄本的比较,可整理出子弟书的总体篇数及散佚篇目。子弟书版本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其版本以北京为中心,向北扩至沈阳,向南至天津,这三地出版或流传的子弟书版本最多,几乎占了现存子弟书总数的绝大部分,俨然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美学史当中,"艺术惯例论"给艺术的定义在实践中具有说服力而得到了普遍赞同,但却因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而倍受批评。这就需要面对批评对惯例论进行不断修订,形成了"艺术惯例论"的两个版本。早期版本认为,艺术是:(1)一件人工制品;(2)一系列方面,这些方面由代表特定社会惯例(艺术界中的)而行动的某人或某些人,授予其供欣赏的候选者的地位。晚期版本认为,艺术是:(1)它必须是件人工制品;(2)它是为提交给艺术界的公众而创造出来的。其中,"艺术家"是理解一个艺术品被制作出来的参与者;"公众"是一系列的人,这些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准备去理解要提交给他们的物;"艺术界"是整个艺术界系统的整体;一个"艺术界系统"就是一个艺术家将艺术品提交给艺术界公众的构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