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人民币与卢布的竞争和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连发生的世界经济失衡、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等事件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又一次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在现行货币体系中中俄两国均面临着潜在风险,如果两国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进本币国际化进程中,能够积极协调人民币和卢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那么必将有益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金融秩序建设与改进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中俄两国的国家关系正在走向成熟."相互包容关系"的提出是基于对两个民族、两种文明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具有跨文明建设意义的创新思想,是对中俄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关系发展方向的总的概括,体现了中俄两国政治家和主流学者在新世纪发展中俄各方面关系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两国的"相互包容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两国政治关系的公法关系和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私法关系这两大方面,而中俄之间的跨国私法关系是作为两国上层建筑政治关系的民事关系基础,也是实现两国"相互包容"的重要法律手段.中俄之间的跨国私法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印度:关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独立后为了实现赶超战略都选择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种被称为"指令经济"的发展方式有两大缺点:一是受官僚主义控制、由不懂经济规律的政客瞎指挥,使企业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一条腿走路"遏制了私有经济发展,使私人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二十世纪末两国开始了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两国改革能否深入下去,关键在于传统制度能否对现代化作出适应性调整以及两国能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4.
赵曦 《天府新论》2005,(3):47-49
制度在市场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致力于形成和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虽然选择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把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为各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确保经济主体市场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反垄断法的积极作用.所以系统比较中韩两国的反垄断法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执法机关和法律责任,必将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反垄断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俄(苏)两国曾经有着相似的媒介经历,转型之后发展各异.通过比较两国在转型期不同的路径选择,从国情特色、媒介经营、社会责任和传播技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俄传媒业发展的异同,并以广播业为代表指出中俄广播业都已进入持续发展时期,但仍有上升空间,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博弈中都存在如何平衡的问题,新技术的运用与媒介融合则是广播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胡晓鹏  马蕾 《社会科学》2002,27(8):23-27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 ,但两国改革所面对的国情不同 ,改革所选择的方式、路径不同 ,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国际学术界对中俄改革的进程与成效有不同的解读 ,但一般以肯定中国改革的为多 ,支持俄罗斯改革的为少。本文从中、俄两国不同的经济转型方式大前提出发 ,比较两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其路径选择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俄经济转型的绩效状况  相似文献   

8.
中俄经贸合作向战略高度发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俄经贸互补性较强, 9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经济涨伏后,两国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两国经贸的发展与其潜力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俄两国在外贸多元化格局发展中没有把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发展为中俄经贸向战略高度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全面私有化和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结局,搞乱了国民经济,大大削弱了国家实力.其政治体制改革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搞多党制和自由竞争,致使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比较中苏改革给人以深刻启示: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坚强的领导集体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与改革成果、改革与稳定、民主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俄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与中国及亚洲各国关系的发展进程最终取决于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由此产生的相互经济利益的依存度。根据近几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与发展态势可以看到,中俄经贸合作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期,这突出表现在有利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因素不断增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取得了明显进展;在重大问题上相互协调与支持,两国存在长期的共同战略依托;两国关系更加务实,特别重视经贸合作的发展;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经贸合作将产生积极影响;能源合作有新的进展;边境与地区间经贸合作尚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都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但结果却迥然不同。两国改革的不同点有: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改革的突破口选择不同,改革战略的选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不同。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基本原因为:第一,苏联改革缺乏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第二,苏联改革缺乏社会稳定的前提保障;第三,苏联改革缺乏坚强有力的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两国改革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多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但每次改革以后不久又会重新出现机构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巨大惯性的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即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人们主观意向的结果,而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虽然说,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有赖于市场和社会质量的提高;但市场和社会质量的提高最终仍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问题是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呼唤着政府机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我国的关键性战略任务,必须通过深化经济、政治的”双体制”改革来推动,从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体制”视角来研究改革,有助于我们把握体制改革的统一性、矛盾性、系统性特征,使我们更明确体制改革的目的,更清楚体制改革是整体性的、重要领域的和系统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俄罗斯拥有不同的文化,由此造成了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民族特点和国民性,并深深影响着各自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虽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两种文化的性质和内涵并未根本改变.中俄关系的历史同时也是两国文化面对、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自17世纪建立正式国家关系时起,中俄两国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从未停止过,但却给两国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也由此改变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命运.冷战结束后,两种文化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面对和交流,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但渐进式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使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聂月岩 《学术界》2012,(12):5-13,284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不仅使中俄两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两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不仅形成了混乱的市场体制和分裂的社会结构,而且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中国在转型进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可控的市场经济社会,并处于工业化的迅速爬升阶段。导致中俄两国经济结构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国家制度能力。一个能力充分的国家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的目标;反之,则可能导致经济结构退化,经济发展停滞,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丧失。后危机时代,中俄两国依然面临着深化经济转型和推进发展模式转变的重任,如何塑造适宜的国家制度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日本是我国邻邦,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频繁的交往。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也有很大差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研究两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探索其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利加快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既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单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而是重塑社会主义的幼年形态.改革既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又要完善社会主义.在两种经济成份长期的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有趋同的一面,又具有社会主义特殊性的一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对传统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革的结果,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幼年形态.社会主义幼年形态具有对旧社会的母体存在着依赖性、其制度特征具有模糊性、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调整,由生产建设型向公共支出型转变。1998年,中央财政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明确了新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