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居龙藏是日本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对“满蒙”地区的调查活动中,鸟居龙藏及其家族成员将其专业研究与“满蒙”调查活动相结合,书写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鸟居龙藏的学者形象,亦在其与家族成员深入当地社会内部进行调查、获取原创性的调查成果并努力确保调查结果相对客观的情况下得以塑造。然而,鸟居龙藏调查活动开展的时间节点和所涉及的地域同日本侵略扩张进程高度重合,调查所受资助与日本当局密不可分,在调查中提出“日蒙亲近”的研究结论为日本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事实又构成了鸟居龙藏作为调查者服务于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政治面相。帝国主义政治驱动下的“国策研究”使鸟居龙藏家族的“满蒙”调查活动始终处于日本殖民政治的暗影之中。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的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中国古代社会对边疆并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凡是与中原文化相异,经济落后并为周边少数名族控制的区域,或与周边少数民族和政权控制之地相邻区域,古人皆视之为边疆。边疆民族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随着近代"边疆"与"民族"概念的明晰,而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近代边疆民族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民族同化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个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劳动和信仰的集中体现。产生于古代的苗族古歌以其完整的活态文化体系,反射着强大的民族道德思想,教育着苗族人民。然而,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异族文化文明的强烈冲击,古歌正面临着消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古歌和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郑宇  杜星梅 《学术探索》2014,(12):89-94
本文以云南省马关县苗族“踩花山”为例,在分析该节庆分布与产业格局、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基础上,提出应当构建一种区域产业中心-过渡次中心-传统传承中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要素交相互补、有机连接的三重区域节庆产业结构,以解决目前我国民族节庆的开发普遍存在的模式化、同质化、功利化等不良趋向,及其衍生的资源运用不充分、功能分区不明确、内部无序竞争等结构性难题。  相似文献   

6.
张玉华 《理论界》2013,(3):62-65
文章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在广西那坡县S苗族屯的参与观察和对典型人物深度访谈,认为受到苗族传统文化及教育传承的影响,该社区基本层面的自我和谐较好。同时,市场经济理念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强大渗透,使得苗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社区人与自我和谐面临不少问题,需从文化教育传承层面采取措施,以有效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就民族工作来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苗族的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于苗族民间几千年的生活习惯.我们要达到跨越工业现代化时期努力赶上生态现代化的目标,保护、传承、推广苗族的生态文明现、生态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苗族的生态道德观把生态道德的视野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一切生物与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都具有外在的价值与内在的价值;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道德代理者的职责.这些观点与现代生态伦理观相吻合,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苗族生态道德观是建立在苗族巫术一宗教信仰上的,为了信仰而关爱一切生物,这种生物道德观是靠文化来维系的,无法动摇,现代生态伦理观企图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去感化人,在商品经济时代,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推广苗族生态道德观必须坚持"发展保护传承,传承保护发展"的方针,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投入并协调生态补偿,俾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民族英才人物是民族的杰出代表,可分为传说中的文化英雄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前者包括上古神话和后世“神化”的人物,后者主要指历代的王侯将相和政治家、被世代尊崇的圣贤以及来自民间的杰出代表,这些人都在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个体的政治地位是决定国家性格的重要因素。近代日本的“国民”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因缺乏主体性而表现为“臣民”,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与国家的紧密结合。因为没有本来意义上的国民,近代日本就不能称为“国民国家”,而只能是“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12.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等影响,彼此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民族观,即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感、民族荣誉感,积极上进的民族学习心理,传统的民族情结。但是,他们也存在心理失衡、依赖思想严重等问题。对此,应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育,提高新闻媒介传播力度,开辟民族知识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教育。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核心。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中国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新中国的国家结构采取单一制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述观点构成中国共产党民族一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境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跨境民族之一。①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清朝统治新疆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激烈地动荡中从古代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对哈萨克族来说,更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15.
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其中大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40年代初至19世纪40年代末,即《共产党宣言》的正式问世。第二个阶段为确立阶段,时限从1848年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个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时限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恩格斯逝世。列宁、斯大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唯一科学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6.
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根本转变,锻造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现代民族意识的民族精英,并教育启蒙了所经历地区的民众,从而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科学、创新的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思想、组织和群众条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内在精神动力,在国际上树立了新的民族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付世明 《北方论丛》2008,(1):104-107
俄罗斯民族源于欧洲,其形成伴随着自发性迁移、融合当地居民和打击外族侵袭过程中完成的。在此期间,融合了伊朗的两个部族(西徐亚人和萨尔马特人)、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芬兰-乌戈尔人以及蒙古人等。到14-15世纪,俄罗斯民族完成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俞祖华 《河北学刊》2004,24(1):193-197
近代哲人对中西国民性、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中重要的深入的层面。甲午战争以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中西民族特性的差异;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严复等人对中西国民性的同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比;这种比较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此后一直延续。近代各家对中西差异的认识颇为接近,但在最终结论上却有很大差别。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贬中扬西,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褒中贬西。  相似文献   

19.
张亚月 《东南学术》2024,(2):237-245+248
1895—1904年,严复的民族/国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逐阶上升,经历了三个各有侧重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895年,严复译出《天演论》初稿,发表《直报》四雄文,爆发出强烈的保种救亡意识,高扬民(种)族主义旗帜。第二阶段为1897—1898年,严复创办《国闻报》,刊发这一时期代表作《拟上皇帝书》,提出现代国家的内政外交方略,显示他已初具民族国家意识。第三阶段为1900—1904年,严复深刻意识到盲目排外的激进民族主义对国家的祸患,遂汲取A History of Politics中的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理论和现代国民国家学说,翻译成《社会通诠》并于1904年出版,由此奠定他的现代国家观以及国家民族观。第一阶段,严复极力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灭种危机、主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保种;第二阶段,他认识到国际社会有一定公理、中国之危机更多来自内部,所以强调清廷政府要提升内政外交水平、加强国家能力;第三阶段,他则以国家民族观念批判激进民族主义,宣扬法治宪政的现代国民国家以及不分民(种)族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家社会”。严复在20世纪初就奠定了其富于现代性的国家理论和国族观,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前沿,至今亦仍有...  相似文献   

20.
在两宋士大夫中,司马光的民族观最具积极意义,他汲取了自先秦儒家到同时代欧阳修等人民族观中的有益成份,加以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提出了民族平等观,将“四夷一家”的思想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人性、人格上的平等;倡扬了民族和睦观,延伸先秦儒家的“德化”思想,将中原与边疆一体的思想发展成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和睦共处的观点;丰富了民族诚信观,认为在处理好民族关系时,一定要讲究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