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一切生命活动的生存价值取向。康德批判哲学是这种生命哲学的初始形态,它奠定了这种生命哲学的总体基调。对道德的本体崇奉与对知识的限度规范是康德审美主义发生的逻辑前提,而其对审美的限度规范及审美分析中所出现的审美悖论又使其产生了自我的拆解。这一特点反映出康德审美主义先验方法下的经验底蕴。康德有限度的审美主义在以后的思想史发展中不断泛化,逐渐发展成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一切生命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反映出这种生命哲学的裂变。  相似文献   

2.
郝红红 《南都学坛》2009,29(4):136-137
健美操风靡世界已有时日,至今仍然“风景这边独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美,是众口皆碑的原因之一。经过比较和研究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篇朴实的隽秀的散文,还充满了诗性美。这种美与福柯的“生存美学”不谋而合。“生存美学”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活的本质即审美;二是寻出真正的自身,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滋生在中国社会向商品经济转型的特殊的土壤里,是文学艺术领域内特别是现实主义内部还原生活原初状态的一场审美革命。还原生存本相是这场革命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它派生了新写实小说的一切内容和形式,使我们获得了观照自身的新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4.
“忘”是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的方法论范畴。“忘”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心灵的自由解放,是不脱离感性的超越——即自的超越,它并非一时一地短暂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而是整个的人生彻底转换为一种审美化。这不仅是在哲学上成为游道、体道、见道,成就人生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也是在美学上形成审美态度,建构审美心胸,创造艺术精品,趋近审美本体,成就审美境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本文从“中西哲学的两种向度”、“从审美态度到审美境界”、“技进乎道”等方面作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感是审美主体发现审美客体“特殊”的情绪、声、光、色、形或运动态势的积极结果。“特殊”要转变为主体的美感需要依赖乏个条件:第一,客体具有审美潜能;第二,主体具有审美潜力;第三,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所以,发现对象的“特殊”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审美关系的建构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日渐普及的今天,优化服务成为图书馆全部工作的中心。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以读者为本:“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和“为了读者一切”应成为现代化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坚持这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更是图书馆自身生存之必须。  相似文献   

7.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亚审美形态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审美形态”是指人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和对象的特征。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的社会特征一是尚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二是“亚审美”从形态上看,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三是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亚审美形态的本质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存在形态。它背后潜藏着改变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倾向。因此,亚审美形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和社会化生产性。  相似文献   

9.
梅洛-庞蒂以流畅时体为出发点,对乐器演奏者身体的运动觉与身体图式进行审美时位构成分析,并把流畅时体与艺术作品整体性的空间构成彻底贯通、对应起来,把审美前摄视为审美时间意识域的生产者,规避了回忆、反思对审美滞留的干扰。同时,他还把流畅-整体对置思想落实在绝对同时性构成方式之上。他的纠结在于:现象学还原或认识还原的弊端,容易造成审美生活意义与其他意义的混淆;没有自觉地把审美时体的流畅性视为审美生活的关键显现状态之一;不再使用“时间意识”或“审美时间意识域”这样的整体概念,对审美时位的构成分析显得见树不见林。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辨析审美及审美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指 出审美对于心理健全发展和人格提升 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前者,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它能沟通知与意、感性与理性,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运动。对于后者,其重要性表现为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 的道德水平;使人产生“天人合一”感、社会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生产性”人格。  相似文献   

11.
“可游可居”作为中国山水审美理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的发展过程。“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游-居”的观察方式、“线性的画面结构”、平面二维的“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以及意象化的符号。文章指出道在艺中的作用,由构思层面来把握构图的特征,探讨古人审美心理的形成渊源和古典图式背后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活动 需要 价值周玉明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经常使用“活动”这个概念。马克思还特别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①然而,什么是活动呢?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活动是一切机体的生存方式。马克思说:“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  相似文献   

15.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6.
论诗禅审美体验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诗与禅的发生来自于主体希求解脱、渴望自由的共同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又都是在主体主观意识中完成的,因此在审美体验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其特征大致有四:其一,诗禅都是审美主体为某种契机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虽有理性积淀但在当下却是一种无须通过任何逻辑推理即可获得的直觉体验行为。第二,诗禅体验的获得,必须摆脱一切功利目的的束缚,以“无心”为前提,其三,诗禅体验只有在主体亲历其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由于这种体验具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独特性,因此对其表达与理解都不可拘泥于通常语文逻辑。其四,由于诗禅审美体验的指向是主体的精神解脱,因此必然伴随着一种特有的精神愉悦感与满足感,通过主体对自己心灵的观照体认而进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具体分析“艺术本体论”、“异质同构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艺术形式是人的创造形式,人的自由形式,它和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分不开,也和人的创造形式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分不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不从人的创造和自由本性,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来分析和体验。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所独有的,但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是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本质上乃属一种审美解放理论,它第一次把文学艺术提升为人争取自由的生存方式,从而赋予其生存论意义。“读者中心论”之流行误读无法涵盖这一本体论涵义,且因重蹈“一元论”而又陷入逻辑悖谬。在理论上澄清以上正反两点乃理解“接受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文艺的审美功用胡家祥文艺从社会的机体上产生,担当了特殊的角色,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功用就是审美功用;其它社会功用都统一于审美功用。所谓“统一”,其实就是“包容”;把审美作为其它社会功用的“中介”或“基础”等等说法,都是将它作为一种抽象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