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相继爆发“福利危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缓解日益突出的养老保障财政压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浪潮由此迅速在全世界扩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吸取国际经验教训,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最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演变为一场具有传染性的全球社会危机,对世界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11年9月爆发的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危机时期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佐证。本文以世界青年人的发展为视角,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对象,分析青年发展要素提出完善青年政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 自工业革命以来,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社会风险大大提升,诸多社会问题凸显。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在自由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深深地被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所困扰。为应对这些问题,英国政府采纳了《贝弗里奇报告》中有关社会福利的建议,并于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此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到来,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大多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4.
巴黎文化产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 《城市观察》2009,3(3):28-37
“文化产业”作为当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巴黎作为法国的历史、文化、经济中心,其“文化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转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21世纪,巴黎“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也在不断变化与扩展。本文将试图对巴黎“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一梳理,以期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面貌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5.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短20世纪:两个独特性 20世纪终于落幕了。霍布斯邦姆站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的、作为“极端的年代”的短20世纪。与他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去政治化的政治》一书中,我将中国的20世纪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的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20世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界,21世纪的中国无疑是城市化的中国。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润江 《公关世界》2008,(3):57-57
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社会”首先提出来了企业公民概念,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理念是,既然企业也是社会公民,那么它就必须尽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人把企业公民理解为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继美国次债危机之后,越南经济近期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大幅贬值等问题,又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原因或许有二。一是越南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与此前国际社会对越南高度赞誉存在巨大落差。一个多月前,越南还是《时代周刊》盛赞的“亚洲新奇迹”,其作为“展望(VISTA)五国”之二也获得越来越多认同,现今却俨然已处于“亚洲第二轮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9年,引人注目的地方“两会”陆续登场亮相。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这一轮“两会”备受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如何加强人类对重大危机的应对能力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包括“9·11”事件、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以及最近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重大危机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加强重大危机应对工作势在必行,建立健全重大危机应对机制是人类幸福、安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大危机发生的必然性目前已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随着人们需求的上升,人类对自然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科技的依…  相似文献   

11.
费涓洪 《社会学》2004,(2):1-15,27
几千年来,妇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在默默地奉献自己,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妇女在发展中的作用却始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丹麦经济学家埃丝特·鲍塞罗发表了她的先锋之作《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妇女”和“发展”这两个概念通过  相似文献   

12.
《公关世界》2009,(8):8-11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尔正式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政治、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加之各处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事件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常态事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特点,不容易预测。而与危机相伴而来的是,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公共危机正进入全民关注时代。  相似文献   

13.
“华盛顿共识”:不是普世主义的济世良方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模式尽管激进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以杰弗里·萨克斯为代表的哈佛经济学家所设计的。这种方案最初是用来拯救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的。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美国一批经济学家以货币学派等理论设计了一种救治方案,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最终把20000%…  相似文献   

14.
王先明在《光明日报》1990年2月21日撰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开始了“社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史学的理论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运用了“社会史”学术概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史”学术用语。马克思不只使用了“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业社会”与“农民”问题的提出在迄今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农业社会是一个最漫长的阶段。从新石器革命到18世纪产业革命,“农业社会”这一抽象的概念,包容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和文化意识的多重内容;它的一端关联到原始经济的分析,另一端则更为紧密地缠绕进现代经济的分析中。这样,“农业社会”、“农民经济”以至“农民”等概念,都获得了巨大的延伸性。当人们从贴近自己时代的角度,尤其把它作为与工业经济这种与之相别的经济类型的参照系来进行分析时,这个社会的家庭或家族联系的地域框架,以及分散性的个体生产,成为了人们聚焦…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经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多德教授第一次提出,到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再到90年代LEVI—STRAUSS海外虐待女工事件被曝光后,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标准纷纷出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受西方经营理念影响以及出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经历了2004年“民工荒”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社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雷鸣  卢卫 《城市》2010,(3):26-30
2008年-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政府紧急出台的一揽子经济振兴方案,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均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环渤海地区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国内经济增长“第三极”,自然也不例外。天津滨海新区处于“第三极”的增长极核部位,需要针对后危机阶段环渤海地区的新变化,理清发展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派因素在叙利亚危机中作用的现有研究多持工具论观点,忽视了教派身份认同被精英工具化的必要条件以及教派动员的微观机制。本文认为,教派因素确非叙利亚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但阿萨德家族统治时期叙利亚社会长期积累的教派间利益分流、社会区隔和敌对情绪,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危机教派化的前提条件和大众动员的最初框架。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伊始,民间自发的地方性教派动员和暴力已然出现。叙国内外精英通过不同政策迅速直接或间接介入民间自发性的教派动员,制造或强化了历史积累和新近出现的教派敌意、利益冲突、能力、机会等因素,触发并加剧了“安全困境/暴力螺旋”和“群体内—群体间交互作用”两大机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教派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年)、《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由黄炎培等人倡导并发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科技救国的思想洗涤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现代化的新教育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继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时期,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动力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发掘、整理和继承我国近代以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索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