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这一阶级性质决定的,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领导革命还是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 80年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 80年。在中国共产党 80年的风雨里程中 ,党对“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如果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解放生产力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话 ,而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则立足于中国现实 ,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保证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涵是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无论是回顾历史、立足现实,还是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并将永远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的基础。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是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的基础。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吴汉全 《河北学刊》2001,21(3):84-88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努力的目标。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密切考察世界现代化的新形势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实际 ,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 ,社会现代化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而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必须首先经过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然后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李大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更替完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形态不可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对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任何阶级和政党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总趋势中,如果不能起到开拓和推动作用,毫无疑问它终将被历史淘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政治纲领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际上是把生产力从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所代表的落后生产关系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一次大解放;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变革与生产力不完全适应的落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再次解放.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必将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道路.因此,我们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的历史.而生产力的彻底解放,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解放.一、党的思想精髓为解放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为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提供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高培元  李妮亚 《理论界》2008,3(4):12-14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29年的历程,是生产力不断解放又不断发展的历程。与生产结合的科学技术发展是生产力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最有利的平台。“科学发展观”是更高层次、更佳水平的发展生产力理论,将要继续的改革开放任务仍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熊吉安 《云梦学刊》2001,22(4):33-34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历史的宝贵经验,更是客观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 ,在教学中落实好“三个代表”的“三进”工作是当前“两课”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与“三个代表”的有机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十六大的主线,贯穿始终,且具有新的定位。十六大新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的历史地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纲领、发展方针、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具体表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加强和谐环境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在世纪之初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党中央又及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践行,必将为新农村建设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树立共同的理想。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饱满的精神、全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顽强的毅力而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对日政策上经历了执政前和执政后两大时期。在执政前,中共对日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动员一切力量,坚决反对、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党政策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执政党,对日政策既体现在政党外交方面,又体现在政府外交方面。中共和政府通过以民间促政府,实现了中日邦交。实行改革开放后,又积极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经济支持,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冷战结束后,面对纷纭变换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又适应时代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的定位和发展,使中日关系不断深化,形成了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主要强调计划经济或以计划经济为主,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或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主要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逐步认识和遵循中国社会发展规律,逐步实现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生产力的本质、发展形态的嬗变、发展规律及现代生产力特点的考察与揭示,阐明了劳动者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本质属性、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的魂之所系。进而推导出“培育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任务”的结论,以求对我国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地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连接性,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基础。与之相应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础命题。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1)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2)准确地提炼和概括了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基本观念,深刻揭示了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3)他依据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全局的本质的联系,导出并全面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