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层次使用还原论的方法就是对所认识的对象加以"属加种差"式的定义。科学界定实践概念就是能够从"属加种差"角度界定当代实践概念。在实践概念外延到底应该有多大的问题上,应该遵从随社会实际使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则。在对当代实践概念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当代实践概念所处的三种对立状态。人类实践的种特征就是我们人类能用更多的因素限定自己的活动。当我们把实践与认识对立起来的时候,实践就是指人类在自己意识控制下所进行的肢体活动过程。当我们把实践与它的种概念对立起来的时候,实践就是我们人类为简化自身思维过程而设立起来的一个相对简单但更为抽象的思维环节。 相似文献
3.
数理还原论与数理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理论能否有一个终极的还原 ,回答应是肯定的 ,即理论可以有一个终极的还原 ,这个终极还原理论就是数学。也就是说 ,任何科学理论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数学理论。这是因为数学理论具有基础性、结构性、语言性和不可错性 ,还由于数学与科学具有一种结构同态性。数学还原论原本是指科学理论向数学理论的还原 ,但它反映或推演到自然观上就成了数理自然观。数理自然观的实质就是相信自然界或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具有一种结构同态关系 ,即相信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结构、本质、规律可以用抽象的数学结构和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作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潜台词 ,在当今社会已日显重要。对它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而且对于个人主体性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标尺作用。文章在对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进行概念诠释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从理论的生成角度和现实的确证角度进行了双重证明 ,从而为自觉地运用个人主体性发展限度 ,增强个人主体性发展的科学性 ,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为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从全息论的角度看,系统论与还原论具有共同的局限,即都具有还原的性质。系统论不过是倒过来的还原论,它把部分的性质归结于整体,正如还原论把整体的性质归结于部分。本文论述了全息论与系统论、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了两个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整体不过是人的视野中的整体,人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全"的,因而所谓整体本质上不过是认识上的"局部";一种完整的认识必须包含"未知"于自身之内,否则就不是"全知",任何已知都不是全知,它们都是有限的、局部的认识,若以这种不全的知代替那包含未知的全知,就是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6.
建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文化概念其内涵是多义的和丰富的,把马克思文化概念单义化和单维化的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文化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实践的发展,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的合理要素,从多维的角度透视马克思的文化概念,开掘其新的时代内涵,阐明其新的实践价值,这就是我们提出重释马克思文化概念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研究仍然没有摆脱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的束缚,从而遵循了这样的一条思维路径:在逻辑上通过从整体到部分、从现象到本质的还原一定可以找到某个最为基础、具有“本质意义”的“实体”,通过这个基础“实体”就可以揭开经济与伦理结合的全部奥秘。实体主义还原论思维蕴涵着价值一元论的信仰,以这种思维方式去探讨经济与伦理的结合,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片面性,而且也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思维对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还原论、整体论和心身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知科学涉及到心理语言与神经语言的转换、人的意识生成机制、大脑对内外世界的解释性假定性模型、意识性体验、心身互动关系等重要的前沿问题。还原主义认识论对于分析大脑结构与功能固然很有益 ,但却丢弃了高级层面通过整合而增值的功能属性 ,同时忽略了其对低层结构的能动性作用 ,因而是一种变相的心身同一论之技术哲学观 ,具有较多的机械唯物色彩 ;整体论注重心脑世界各系列、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叠加增值功能 ,有助于理解人类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成机制 ,但同时缺乏对这些机制的深微实证与圆释。通过对逻辑思维与表象思维的认知分析 ,可以了解大脑的能动性相互作用、全息性分布式信息加工方式和意识活动的三位一体内容 ,从而深化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哲学观照和理论透视。 相似文献
10.
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国经学史上 ,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诠释的方法论的学者。“理”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概念 ,也是其经典诠释的形上依据。经文原义、圣贤原意与读者所悟之意是理解过程中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理解的目标就是这三种意义的整体圆融和谐之“理”。语言解释与心法理解是其诠释的基本方法。朱熹所代表的这种诠释传统 ,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现代的诠释理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的哲学大致上可以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种不同理路,这是由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前者是还原论思维方式的产物,而后者是生成论的。从古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直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期的一些哲学家,都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建立理论哲学的体系。生成论是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只有生成论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才能全面把握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把抢救、保护乡土建筑作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保护乡土建筑原真性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某些古建筑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的保护方式进行了探讨.依据保护乡土建筑的现实,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提出了多维规划、多维保护、多维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21,(1):82-88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密切相关。东亚儒学因经典诠释而存在、发展,并基于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的诠释而逐步得以建构,形成一种跨时代、跨区域的儒学新形态。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东亚儒学对儒家经典采取了一种区别于“解经学”注疏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态度,东亚儒者解经的关注点不是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字句训诂、语义解读,而是对经典意义的阐扬发挥,即在诠释的视域融合中开显经典的时代意义,让经典对着现在言说。就此而言,东亚儒者的经典解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诠释特点。东亚儒学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通过辩证调适东亚儒者对经典诠释所遭遇到的两种张力——存在于儒家价值理念的普遍性与在地化诠释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存在于东亚儒者的“政治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实现,其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的可能性,则系于东亚儒者对哲学诠释学“视域融合”原则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经典作品由于命题的通约性、内涵的蕴藉性等特征,带来对其诠释的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又非读者的任意解读,它还需要一个限度,要以“本文意图”和“历史语境”为界限,否则就会导致“过度诠释”。过度诠释与对“误读”的倡扬有关,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并不罕见,只有“回到文学自身”才是避免过度诠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诠释证实了中国经典诠释以“回归原意”与“意义创新”的统一为最终归宿,弥合了西方诠释理论中“求原意”与“求创新”的诠释张力;体现出了经典诠释的历史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的经典诠释承载着中国哲学体系的创建。 相似文献
16.
还原论、生态整体论与未来科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原论是与近现代科学相应的认识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实体性思维。生态整体论是对古代直观整体论和近现代还原论的辩证发展,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还原论对应的是机械论世界观,生态整体论对应的是生态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还原论是与现代人本主义价值观相应的,而生态整体论所预期的文化价值取向则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原论对科学发展已日益显现出消极阻碍影响。生态整体论注重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注重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考察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自然、社会整体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因而对未来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展开了尖锐的还原论批判。他们试图告别阶级本体论,以话语理论重构历史主体,建构激进政治理论。其方法论基础主要是解构主义和多元决定论。但其理论建构突出地表现了这样的困境:从向下(经济)的还原论坠入了向上(话语)的还原论——重坠唯心主义的渊薮,这种话语还原论最终会使得"科学社会主义"蜕变为"心灵社会主义",使得"解放"实践走向一种所谓的"自我改造"理论。辨析和再批判这一"话语还原论"对避免在中国理论界造成输入性的"话语膨胀",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在明代经学诠释理学、心学化的学术氛围下,杨慎倡导汉学,强调考据训诂,以实证的研究排斥理学的思辨,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他对于经学的诠释,改变了宋明儒者不明训诂、空论义理的学风,开创了明末清初新的经学研究风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