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出自希腊文 euthanasia,本意是“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我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一词的历史渊源“安乐死”一词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当时“安乐死”是指体面的、无疾而终的死。卫生历史学家阿尔梅勒教授指出:“在当时,所有的医生必须遵循依波克拉派医学家的誓言,严禁给病人下致死的药。”随后,这词被淡忘了。但在17世纪,“安乐死”重新出现在哲学家弗朗西斯的笔下,其含义与过去一样。“安乐死”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临终关怀,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主要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因此它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实行“安乐死”去加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强调对病人尊严的维护和情感的尊重,它体现人道的、社会的关怀,反映病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病人在亲人的温情中平静地结束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前,自杀不认为是犯罪已经被普遍接受,那么为他人实施安乐死是否也应该从犯罪中移除?从人道观念、私人自决、人权保护、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安乐死问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自有其正当性,毋庸赘言。若从安乐死的法律实践和刑法理论支撑尤其是刑罚配置方面进行论证为他人实施安乐死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又当如何?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j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美国百科全书>中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是忍受着剧烈的病痛延续生命,还是“安乐”而有尊严地死去?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提出了建立“安乐死”合法化试点的建议,再次将“安乐死”这一曾经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摆上中国的立法平台。几乎同时,荷兰允许新生婴儿在特定情况下获准安乐死,使得荷兰在事实上将成为第一个婴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回忆从西安尿毒症患者投书媒体要求安乐死,到中国首例安乐死案当事人的离世;从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权之争,到国外立法的相继实施,每一次关于安乐死的话题都让中国人激动不已。面对社会上安乐死呼声的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8.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静 《社会学研究》2005,20(3):1-19
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性来源。“双重承认”采取的特别路径是,将权利声称和利益分配分开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乃至相悖的原则进行。作者称之为“二元整合秩序”。对于社会整合而言,权利声称具有象征性和强制性,它合法化一些制度认可的身份和权利;利益分配则具有修复和整合性,它缩小权利声称和社会公正观念(变迁)之间的差异。后者更具实质性的社会整合意义,因为它根本上服务于各方达成“同意”形成的秩序  相似文献   

9.
朱倩  牛芳 《现代妇女》2014,(6):257-258
本文在对安乐死概念进行疏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介入安乐死问题时所面临的历史文化困境和专业伦理困境。通过对两大困境的解析,从开展死亡教育、将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结合、全面建设社工人才队伍重点培育司法社工和医务社工以及建立安乐死的具体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缓解这些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这两年文学界兴起“行走文学”,这种潮流是否与行为艺术的思想文化背景相一致,我不敢肯定,但从表现方式看,这二者都强调了过程本身构成了艺术。显然,这蕴含着一种艺术观念的突破,一种现代性的指向。从理论上说,行为艺术意味着艺术观念上的一次突破,是符合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创新。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也培养起接受的观众,当艺术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时,艺术也就走向了常规化,就会生成出一套艺术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是照护临终老人的一家医院,17年来接受了来自世界52个国家、国内207所大中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志愿者的服务,共计6万多人次。志愿者的爱汇聚到一起,驱走了病痛和死亡的阴影,让临终者的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和美好。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等。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临终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王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X指出:“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自愿,也可以实行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这一论述明确了两个前提,即实行农民养老保险一是要具有“条件”、一是要强调“自愿”。实际上,《决定》中已把坚持“自愿”定为开展农民养老保险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决策.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把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络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际互动是小群体社会学关注的论题之一,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动。结构论、过程论和符号论等学派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互动。结构论者认为互动即是角色互动,强调“角色”;过程论者认为互动即是主客互动,强调“自我”;符号论者认为互动即是符号互动,强调“符号”。无论学者强调什么,互动都少不了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而在互联网络中却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环境,它网络化的结构打破了人类以往受制于社会阶级和地理区域的人际互动模式,而创造出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互联网络这…  相似文献   

14.
徐莹  黄健文 《城市观察》2011,12(2):60-66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称谓从最初的“旧城改建”到最近的“三旧”改造,其间出现的多元变化反映了称谓背后的旧城更新改造观念转变。本文从我国旧城的更新改造背景了解、相关称谓区分解释、观念转变剖析以及观念转变意义总结这几方面加以探讨,指出虽然旧城更新改造观念在从总体来看取得了进步,但相关称谓的研究改进仍不容忽视,而称谓背后的正确观念树立更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5.
刘雨婷 《社会学研究》2023,(4):205-225+230
“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是减轻身患绝症患者肉体痛苦的有效方法,但是它的合法性历来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对安乐死进行合法化处理很有必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安乐死面临着社会伦理的制约、条件难以明确、与法律规定冲突的阻碍,这些需要建立构建新的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安乐死在我国得到更好地适用。  相似文献   

17.
唐艳平 《职业时空》2009,5(12):33-34
社会体育是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在我国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尚属“初级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种体育社会组织大量建立,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文章从“观念、特点、原则、方法”四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带有校园文化的浓郁色彩,它十分丰富多变,十分复杂多元,时而十分崎丽,时而又十分丑恶。需要从大学生的性心理冲突和性适应不良而引起的烦躁不安、担忧惊恐,无所适从等现象来着手研究。1.自我性角色的爱惜与困扰在强调寻求‘东方温柔女性”与“寻找硬派男子汉”的社会氛围下,部分大学生为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不安和困惑。根据浙江大学马建青对杭州、福州对9名不同年级的理、工、文、医科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约有42%的大学生“担心自己的性角色是否合适”。现实生活中,不少男大…  相似文献   

19.
一、“城市化”观念的转变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是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展的,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化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民身份的改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农村、小城镇转化为城市的过程。没有农村的转化,没有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而只能是“大城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学生在创造性、抱负、责任感、自信、能力及知识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