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开放观的对立和斗争。 一种是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所主张的改革开放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是这种改革开放观的根本。另一种是党内外极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精英”及其支持者所主张的改革开放观。其实质是割裂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两种改革开放观在其它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都是从坚持还是割裂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这个根本对立中必然引伸出来的,或者说可以归结为这个根本对立。 从两种改革开放观的根本性质来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也就是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分歧与对立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诸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的看法上。一、对教育目的的体认不同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分歧与对立,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与认同上。同样,对教育目的的体认不同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不同教育观的根本分歧。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体认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能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操作、相融的人才;而应试…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鲁迅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世界观有根本区别,但从文化传统上考察,在思想和艺术上却有着深刻的联系,那就是:一方面,屈原及其作品全面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及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旧体诗创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说鲁迅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思想和艺术优秀遗产。具体探讨这种联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诗歌遗产,学习他批判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化为自己的艺术素养的丰富经验,为繁荣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在重大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彻底解决,不但影响文艺批评界的团结,而且阻碍当代文艺批评的深化。王元骧与王先霈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虚无存在观与粗鄙存在观的对立在文艺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的这些分歧从根本上说是理论不彻底的产物。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些重大文艺理论的分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持文艺批评的锋芒,甚至还会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根柱 《齐鲁学刊》2005,(1):100-103
萧军延安时期的创作忠实地继承了鲁迅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萧军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鲁迅所倡导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利用杂文形式抨击生活中的各种落后现象;一是不畏强 权,始终不渝地维护文艺自身的独立性,反对种种非文学因素对文艺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务实的思想家,他的务实精神,概括地说,是由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紧密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种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为人民谋利益的作风;一种勇于探索,敢闯敢干的作风;也就是对党的事业有那么一股劲、一种奋斗精神的作风。这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必不可少的精神,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的品格和作风。一、坚决冲四“左”的观念束绍,还不含糊地纠正“8”的错误这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务实精神最主要的方面。“左”是与务实根本对立的东西,“左”的最大特点就是脱离实际,脱离…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哲学家杨献珍同志六十年代给中央高级党校学员上课的讲话《〈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突出的特点是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鲜明地对立起来,围绕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对唯心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唯心主义是一种反动哲学,其认识路线与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有着根本的分歧,应该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  相似文献   

8.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9.
“经世致用”与当今中国史学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和评价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关系到今天史学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对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今天的史学研究中仍然应该高扬“经世致用”的精神。因为首先,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是史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因此,史学研究无法逃避“经世致用”的功能。其次,“经世致用”的精神与“帝王之术”是根本对立的,因为“经世致用”的精神的核心就是学术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就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而今天的史学的出路就在于坚持、发扬“经世致用”精神,为今天的社会和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学风建设与其它作风建设具有一致性,但前者更为根本。只有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我党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一、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的生命之所系学风就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毛泽东同志认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在有关文艺民族化的讨论中,一些人把民族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一谈文艺的现代化,一谈走向世界,就必然与西方现代主义挂钩,并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贬得一无是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认为反思文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予以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中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的双方。然而,一些人却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彻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研究不够,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及其小说中的人民性的关系,尤其缺乏研究。这里,我仅就此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 爱祖国爱人民,为争取祖国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大众的自由幸福而斗争,是鲁迅一生的根本精神,是他一贯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前进、坚持革命的动力,也是他的小说所以具有高度人民性的根本原因。 十九世纪俄国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强调文学中的人民性,认为真正的文学家应当是属于人民和民族的,文学应当“象镜子一般反映出人民的精神和生活”(《别林斯  相似文献   

13.
王富仁 《东岳论丛》2011,32(4):73-79
中国本土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应该有根本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就已经产生了以鲁迅文化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必须与"五四"新文化、特别是鲁迅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的现代主义因素王义祥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叶以来西欧相继产生的一些文艺流派和倾向的总称,其中包括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意识流、荒诞派、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等,名目繁多,各有特色。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分歧,但在本...  相似文献   

15.
文艺功利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文艺真实性,是研究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个重要问题。评说它们需坚持回到事实、站稳立场、放开视阈的方法。之后会发现,主张文艺的社会功利性是出于中国特定现实的需要,和文艺自律性并不矛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其理论本身,而在于它代表着从前苏联到中国自己的立场转移;过去把作者思想的正确和文艺的真实性相提并论,也不尽是消极,里面也有打破主客体截然对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克服“自我中心困境”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启示之二崔伟奇,文兵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坚持从主观观念出发,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使认识成为科学,使实践走向成功;反之,坚持从主观观念...  相似文献   

18.
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兼评伦理相对主义刘光明近年来人生价值观问题上的争论十分激烈,其实质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和斗争。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分歧和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西方科学哲学在真理问题上争论不休,其根由在于不能正确地对待理论的个别反例、不确定性与个人意见的介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实证主义真理观向概率主义真理观的转变,仍未摆脱传统真理观,以致无法根本解决真理问题上的困境;超越传统真理观,其基本方法是对反映各类决定性程度不同的现象的理论或真理加以分类,并以此来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对称性;与概率真理论相对立的概率怀疑论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因素,也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黎君 《北方论丛》2004,5(4):47-49
文艺论争贯穿了整个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这些论争的起因既包含有意识形态与美学观念上的分歧,更蕴涵着话语权力争夺的因素.从创造社挑战文学研究会、革命文学攻击鲁迅、茅盾、自由人第三种人对付左联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话语权力之争是激起多次文艺论争的潜在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