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鉴结构偏离度计算方法与模型,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11省域为例,分别从空间分布与产业部门两大角度共同测算分析旅游人才结构差异与演化态势,并进一步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全面揭示沿海地区旅游人才结构演变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人才空间与行业分布皆呈现偏离,区域分布不均,产业部门间存在差异,进而对当地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旅游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陕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产业专业人才结构偏离度、行业等级位差和动态协调度三个指标,分别测度了陕西人才产业结构、人才行业结构和人才层次结构状况。结果显示,陕西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仍不协调,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由此提出进一步促进陕西人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项指标,比较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差异以及二者的协调性问题.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中、西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东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仅都为正值而且越来越小.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在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贷款结构与中国实体经济结构的行业分布偏离度、客户偏离度等指标。在兼顾经济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前提下,本文实证研究了偏离度、集中度等指标对贷款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主要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影响,两方面的作用效果均是显著的,但由银行自身决策造成的内部影响大于外部影响。(2)宽松的货币环境可能提升实体经济的财务状况,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3)商业银行的客户集中度过高可能会恶化其贷款质量,降低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助于提升银行的贷款质量;(4)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偏离度对贷款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5)商业银行根据其对行业发展前景预判对贷款行业配置及时调整,是保证企业贷款质量的必要前提。针对这些研究发现,本文末尾提出了若干建议供银行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对泰尔指数重新定义,依次分析了全行业和各产业增加值的结构及劳动者报酬结构、生产税净额结构、固定资产折旧结构、营业盈余结构相对中间投入结构的偏离,得出固定资产折旧结构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结构相对中间投入结构有较大偏离度的结论.认为优化增加值结构需要重点从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固定资产核算规则的制定上入手.在忽略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增加值结构实际上反映的是中间投入结构,通过调整中间投入结构可以间接优化增加值结构.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和绘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判别模式图定量分析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太原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最差,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优.将中部城市群39个城市分为6大类,协调度为正值的城市可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优型、经济效益基本协调型、生态效益基本协调型;协调度为负值的城市亦分为三种类型: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双低型、经济效益冲突型、生态效益冲突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放松“人才”与“从业人员”在统计口径层面上的约束关系,利用2001—2010年黑龙江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北京等其他6个区域的面板数据,可对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适配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可见,黑龙江省第一产业逆向偏离结构均衡状态为83%,第二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水平高出均衡状态为189%,协同适配度为“初级协同适配”水平。因此,黑龙江省应扩容吸纳来自于由第一产业所挤出的富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并有针对性地补充到第二产业的基层技工类人才队伍,以优化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适配度。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背后凸显出的人才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快速发展。本研究运用“结构偏离度”分析工具,证实了近年来我国人才结构在产业、地区、企业类型以及学历四个维度上的失衡现象。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地区人才市场化流动、增强私营企业对人才的吸纳作用以及合理转变人才培育模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扭转“就业难”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本文运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表明武汉市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是不匹配的,各产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没有达到理想匹配状态。并且,对重点产业人才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区域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协调性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区域发展和人才支撑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安徽省和皖北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例,采用复合系统协调性模型方法,区域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协调性关系的演变规律及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蚌埠市、阜阳市的复合系统协调度相对较高,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安徽省和皖北地区的整体协调度系数均处于低于0.4以下的水平,协调度水平较差,需要通过改进协调度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部分中青年医务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但也有少部分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文章对当前医务人员的道德现状进行了大致归纳,简要进行了原由分析,并从理念信仰、制度体系、行为科学、医院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对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浅议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学校实验室队伍现状及实验室队伍建设实践.探讨了要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必须改革体制.切实发挥实验室队伍的作用;必须加强培训,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机制。科学定编设岗.激发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论述了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系;分析了目前天津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以及高技能人才短缺对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使高技能人才在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更大作用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图书馆员工队伍的形象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图书馆员工队伍的形象建设,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本文在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图书馆员工队伍形象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图书馆员工队伍形象建设的途径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发挥资源优势 全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东北农业大学"农产品深加工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根据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增加了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充分发挥了校企联合的优势,培养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技术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法律适用的前提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的相互关系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首先要突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的重点;其次要面向未来,构筑科技人才梯队;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与人事工作密切相关。学校领导的垂范、校内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二级院(系)作用的发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出现了内容片面、陈旧、失真,归档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管理分散等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积极探索和研究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方法,增请归档意识,充实人事档案内容,完善鉴别工作,确保材料真实,建立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实现管理信息化,是推进人事档案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内容.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华北工学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1.拓宽民主渠道,创新用人机制,严把干部"入口关";2.加强载体建设,狠抓教育培训,严把干部的"思想关";3.不断研究新情况,吸收新经验,逐步形成一套干部工作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