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苦的家园记忆--百年中国文学家园情结的整合性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起点的现代家园意识一改传统文学"望归"、"歌咏"性基调,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带着焦灼、怀疑、困惑的启蒙批判精神,在漂泊与回归的矛盾心态中显示家园情结的传统观念的坠落,现代情绪的升腾.而到了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先锋派的创作实际中,原有的家园观念已经发生迥异性的颠覆,家园的实存性已被虚拟化,完整的回归意识已被"在路上"的主体情绪所代替,在困惑与梦境中显示家园的"美丽",在矛盾与变形中显示家园意识的尴尬.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论张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张洁爱情观的综合考察。文章认为追求灵魂的呼唤、精神的感应与对话和思想的相契相谐是张洁爱情观的核心,这种带有浓郁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展示了张洁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现实的勇气,但是对物质生活的淡化和对性的回避又把她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一直密切地关注时代文化洪流的走向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她用个体生命的触须探索时代和世界,凭借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力,面对现今社会的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等不尽如人意的情感困惑难题进行艰难的探索.比较客观、现实地审视现世爱情,从而体现出对爱情神话解构,对现实爱情的认同以及爱情与情欲的分离,即顺世爱情观.  相似文献   

4.
尽显英雄本色——中西神话英雄形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神话英雄,都是被神化了的古代社会生活和自己部落中的杰出领袖,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生死观和最终结局又不相同,初步显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启蒙无效论与鲁迅《药》的文本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是"五四"时期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革命者夏瑜肉体被"杀"和精神被"吃"的双重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对于思想启蒙的巨大困惑.作品主题不是肯定"启蒙"而是怀疑"启蒙","人物符号"、"人血馒头"以及"枯草意象"所构成的逻辑辨证关系,将鲁迅本人的精神苦闷与绝望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似乎对失去爱情不太在意,这从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上便会看出,他们对爱情比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更不自信,甚至不敢奢望能拥有一生一世的爱。他们在追求爱情时似乎很务实,诸如“把握现在”、“只在乎曾经拥有”等,其实这更表现出了一种心理的空虚。那么,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足以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呢?  相似文献   

7.
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感情是欲望性的,它显示了"五四"新文化的性爱解放性质。但是"五四"的人性观、爱情观也包含了"灵"的成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对欲望进行限制。对欲望的解放与压抑的倾向在"五四"两性关系小说中扭结在一起,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爱情心理与观念就突出展示了这两种线索的矛盾性,这篇作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对"五四"时期"灵肉一致"的人性观、爱情观的一种拷问与质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和"转型的困惑",从社会民主的视角看,其实践层面上的这种困惑根源于基层社会关系性质与转型中的自主性匮乏对于民主发育的束缚。从发展的角度看,基层民主的深化、转型与真正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关系的推动与契合。关键在于如何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审视基层民主的发展,并通过社会关系的调适与整合,形塑现代民主生活所需要的自主性社会关系,以提高基层民主对社会深度转型的适应能力,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种被后人曲解的爱情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丽萍 《河北学刊》2004,24(5):77-80
通过考察古希腊人的爱情观可以发现,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也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同性之爱,其真正要义在于节制;而且,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古希腊人对于爱情的崇高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国学"的倡导不应当被简单地看作某种文化复古,"国学"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学"自身的品质主要是来自其在"地域所属"、"民族种性"和"政权体制"这三个层面所特有的规定。从多元文化共存对话的角度来看,"国学"应当被看作是"现代中国学术"的代名词,"国学"最终只能以特定类型的"知识"形态进入到人类整体的知识序列之中。  相似文献   

11.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缩小了友善价值观形成的现实空间。在反思现代性的维度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友善实践中的价值资源,即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友善价值观发生的起点,仁爱作为自然情感催生了友善产生的道德基础,追求贵和、大同作为友善实践的伦理文化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友善观中的个体性之失。只是传统伦理友善观固有的价值局限和现代变奏,即传统伦理文化中差序格局所造成的私对公阻碍、自然情感的底色所形成的情对理阻隔、伦理实体所遭遇的"去家化"与"家的污名化"等造成了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代困惑,由此,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再造是现代中国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年鉴作为年鉴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依靠其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帮助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服务功能被企业所接受,并以其“资政、存史”之独特功能,为各级领导、生产经营、科技专业人员所重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当前企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企业年鉴编纂面临着困惑和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逃避自由>一书在全球影响很大.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现代人生存困惑的机制及其原因,提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个体化;个体化的过程是人的自由与孤独感并存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困惑中,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拥有独具特色的抒情传统,"五四"新文学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之下,重新发现并激活了抒情传统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生成为中国现代的抒情主义.它既受到了诗言志、诗缘情传统的孕育和影响,也有西方浪漫主义的诱惑和催化,并成为新文学的一种话语方式.当"抒情"成为"主义",感情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也遭受到新文学的质疑和批判.新文学的自我表达被纳入西方话语谱系,说明传统"抒情"的路径和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文学也存在着自我认同的焦虑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明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五种社会形态说"不是马克思的原意,而是"苏联模式"的产物,在实践上带来了严重失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造成了理论困惑。文明类型研究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文明类型研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创新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与确立时期,处于各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人们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断裂与动荡的现代生活,借助现代性别意识形态来解决他们由中国现代性的演变所引发的诸多现代身份危机与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理论家鲍曼认为,后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的性质和消费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自由依赖于其消费能力,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特点,社会控制模式以诱惑取代镇压,消费者被难以逾越的消费欲望的霸权所统治。因此,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欲望是一切流动性和不确定的根本原因。流动的后现代性中的消费方式并没有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传统的价值观和美德也逐渐消失殆尽。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只有通过寻求个人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和个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8):93-96
《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迪与母亲、妹妹三人在对待家庭文化遗产方面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小说文本和社会语境,我们可以看出非裔美国人在现代白人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困惑。美国黑人应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二重性特征,只有将自身文化中的"非洲"与"美国"两方面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解开认同之惑。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是目光的猎物”:福柯与视觉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规训权力的目光与"人文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犯罪学等)是一种共谋和相互支持、相互加强的关系,它们是一起"发生"的:"人"的诞生是他被规训权力的目光所捕获以及相应的知识生产的产物,或者说,"人学"和"人"都是在这种规训权力的目光下、在"被看"中诞生的."人"并不是观看的主体,相反,他是目光的猎物.福柯把其对视觉文化的反思提升到了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现代性、现代权力进行根本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