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周王室统治地位的动摇,使其在经济上日绌,不得不向各诸侯国“求金”,这就在政治上打破了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尊卑关系。同时,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也愈演愈烈。经过近三百年激烈的角逐和兼并,许多小国和弱国相继灭亡,而秦、齐、楚、魏、赵、燕、韩七雄并立。在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统治集团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奴隶主残余势力虽然尚存,但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代之而起的新兴地主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社会制度的变革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
《春秋》经记载燕国三传相同的有六次,前两次为南燕,后四次为北燕,《左传》多一次记载北燕;传文记载的燕国,《左传》有三种情况,《榖梁》全为北燕。考察与北燕相关的在周王室世代为王卿士的召氏家族,可知其子孙代代承袭职位不绝,是周王室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其存在默认了北燕和周王室的关系。南燕可反衬出,北燕是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为周宗室国家,始封君召公功勋卓著,虽地处偏远为山戎所隔,仍为诸夏世界所认可。  相似文献   

3.
"南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对西周政权具有着重要的经济、军事意义。为经略"南国",西周早期王室即在汉淮平原交叉设置同姓异姓诸侯国,建立严密的军事屏障。以曾、噩为代表的各诸侯国则在防范淮夷、拱卫周疆,维护南方铜锡之道通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远离王室的南疆侯国,西周天子则通过严控军权、设置监官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长期与戎狄杂居的周民族建立西周王朝的时候 ,我国古代各民族仍然处于杂居状态 ,真正的汉民族尚未形成。立国后的周政权除继续打击周边民族、通过封建诸侯国以巩固和扩大统治区外 ,还依据自己的经验 ,以分封少数民族首领、制定朝觐、会盟制度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周王室与北方民族的关系 ,是与四裔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 ,其成功与否事关周王朝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6,(4):87-93
《仪礼·聘礼》一篇记述国君派遣使节到其他诸侯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具体礼节。聘礼属五礼之宾礼,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为求得生存、发展乃至于进行争霸战争而展开的邦交活动。先秦时期的"邦交"有别于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概念,但就其邦交思想来看,又与近现代国际间的外交思想有相通之处,例如在聘礼施行过程中的"假道""迎送""燕(宴)礼"等具体礼仪规范与当代外交礼仪就有很多相似甚至是相同之处。聘礼中所蕴含的礼宾有序、礼尚往来、重义轻利等原则无一不对当代国际交往中的外交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的邦交思想和智慧,对今人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国际环境仍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春秋赴告制度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文史哲》2003,(2):79-84
赴告制度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源自西周 ,但在春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它的存在 ,不仅影响着春秋诸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时期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过程中 ,也可以看到赴告制度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实际上是它的国家政体。这一政体的实行,建立并加强了地方政权同周王室的隶属关系,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因此,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所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商代“分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商代有无“分封”,这在史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商代的所谓“侯国”,是商王朝对其四周“方国”进行武力征服的直接产物,名副其实的称谓应是“服国”,它同西周王朝在对其四周进行武力征服之后通过“分封”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封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分封实始自西周,商代并无分封之事。一、西周的“分封”与“封国”分封一词,源于《左传》定公四年的“分鲁公以……,封于少(?)之墟。分康叔以……,封于殷墟。分唐叔以……,封于夏墟”,指的是周初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如细加区分,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即派生出去的),强调的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相似文献   

9.
一、概论在西周一代,楚国历史发展的诸方面,无不同它与西周王室的关系密切相关。周、楚关系的基本方面,是周对楚的统治,和楚对周的从属。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两国关系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既有和平的交往,又有战争的对抗;和平与战争的交替,构成周、楚关系的重要内容。西周时代的周楚关系,根据其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西周王朝建立到成、康二王之际,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周王通过“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形式,确立了周对楚的统治地位,楚国成为周室的诸侯国。但是,楚在周王朝的  相似文献   

10.
西汉诸侯国官制是西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反映了诸侯国势力的消长,也反映了西汉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关系。"七国之乱"后,西汉推行了一系列诸侯国官制改革措施,以限制、削弱诸侯势力,最终实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国日益强大,维护其统治的礼乐制度不断被破坏和违背,以郑音为代表的新乐挑战旧乐,即是此时期变革的一个缩影。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域文化快速发展,与周王朝国家礼制的要求产生冲突,郑音的形成与流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郑声是孔子对郑音的贬斥性的称谓,目的是为恢复周礼及周乐。孔子独斥于郑国,乃是因为郑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更亲近,带有树立典型,匡正礼仪规范,警醒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各国诸侯、卿和大夫等贵族的婚姻在制度上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同姓不婚制,二是媵妾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烝"、"报"习俗。这些制度和文化习俗是建立在邦国和族群交往基础之上的,婚姻对一个诸侯国或族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诗经》中许多婚恋诗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诗经》婚恋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盟会在确立各诸侯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维护各国间及其内部的稳定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一统的坚实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盟誓活动由王室主导到进入普通民众之中,并成为一种传统习惯,渐变为承诺,不再具有神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15.
方位词“左”、“右”在封建等级社会中被赋予上下、尊卑文化色彩。同样,其组合成的各类左、右职官必然具有尊卑、大小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期虽然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吏制度,但许多诸侯国的职官名称中却大都包含方位词“左”、“右”来表示其职位与权力的高低、贵贱。依据《左传》等有关史料,分析和考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及各个时期尚左、尚右的文化心理及其职官尊卑状况。周王室、郑国、晋国、齐、郑国、鲁等官职以右为上;宋国的官制尊左、尊右因时世不同而有变动。  相似文献   

16.
岳朝娟 《中州学刊》2005,(4):157-159
商代经济是一种多层次经济.在商王朝内部有王室经济和宗族经济,在其外有诸候经济和方国经济.不同层次的经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王室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宗族经济受王室经济控制最大;诸候、方国经济与王室经济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由于多层次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才使得商代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较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代生 《东岳论丛》2022,(7):78-85
楚申舟过宋被杀是春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邦交关系的系列反应,《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文献都有记载,但所记又有歧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也记载了此事,通过对史料的比较分析得出近真的史实,同时可以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方式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楚庄王为惩治宋国谋划已久,申舟过宋被杀只是一个导火索,背后有着复杂的个人和邦交利益纠葛,各诸侯国为此征伐、盟会、出使,忙得不亦乐乎,各方的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周王式微,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在这种形势下,各个政治主体的政治目的不尽相同。不同外交主体,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其外交政策各有特点,相应的外交辞令也反映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内容与技巧。晋国作为春秋历史上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国行人辞令有其独特性,周王室、大国、对小国等不同客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究根结底是各种各样的霸气体现。  相似文献   

19.
税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良性互动的纽带,在古代封建王朝更是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支配意愿和行为。周天子通过贡赋制度约束地方诸侯,诸侯借助“井田制”剥削农奴。井田制集土地、田税、军赋、户籍制度四位一体,贡赋并重、租税合一且多以“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劳役形态呈现。而后,受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以及战争等影响,领主制经济内外部矛盾加剧,税赋剥削从劳役税赋向实物税赋转变。东周时期,王权下移,“履亩而税”成为诸侯国稳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招徕移民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土地兼并战争升级,税赋制度更成为各诸侯国政权斗争过程中招徕流民、鼓励耕战的重要手段。税赋制度映射了阶级阶层关系、生产关系甚至生产方式的变革,府际关系与税赋制度的互动互构关系是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诗·周颂·振鹭>一篇是周王室对来朝诸侯的赞美和勖勉之辞.<振鹭>一篇多处运用成语,使诗篇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灵动而不失典雅的特色.诗篇中"无斁"、"夙夜"、"永终"皆王国维所谓"成语".由该篇成语之讨论,可见周礼之用语规范.作为礼之体的重要表现,成语的意义与政治有密切关联.就<振鹭>一篇而言,"无斁"、"夙夜"、"永终"等成语是在"以宾礼亲邦国"这一观念的基础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