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芜湖作为徽商的重要活动地,历史上与徽州的人员及物资交流十分频繁。1949年前后,旅芜徽商和徽州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动。首先,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行业结构,可以观察到近现代徽商对芜湖各产业的全面渗透。其次,徽州人的职业介绍方式,由依靠血缘、地缘关系互相援引的传统,过渡为政府介绍、单位分配的方式。在社会流动上出现"两降一升",部分中层职员跌入小商贩之列,徽商家庭妇女因生活压力外出务工,而徽州籍革命干部的社会流动趋于向上。社会主义改造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确立,加速推动旅外徽商及徽州人的土著化,传统的籍贯观念被彻底斩断,徽商群体也消失无形。  相似文献   

2.
古徽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给现代经济生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徽商的发展过程、经营原则、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古徽商商业运营的理念和在商号管理、商号运营中所蕴藏的传统商业文化,反映出几百年来徽州人打破地域限制到全国各地去经商的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其公平守信的经商原则、以义取利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间商会组织的强大功能等,为现代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汲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略论徽商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徽商的兴起和发展的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 ,农业资源的局限和人口的大量内迁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使徽商不得不走向经商的道路 ,同时 ,徽州地域水利和山林资源的便利也为徽州人走向商业之途提供了可能 ,在儒学气氛的熏陶下和儒学传统开始走向松动和式微、新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社会环境里 ,徽商巧妙地利用和整合了传统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资源 ,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广结善缘,"立体"交往;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乃至在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徽商心理终结。以此认为,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文章最后对徽学研究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地狭人稠,生存危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大批男子出外经商寻求生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徽商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徽州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起始阶段,她们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鼓励家人经商致富,并捐献妆奁,变卖田产,设法筹措扩充经商资本。在男性出外经商期间,徽州妇女辛苦持家,守身如玉,为其提供可靠的后方保障。她们还辛苦纺纱织布,采茶制茶,为徽商提供销往各地的日用商品。在特殊情况下,她们甚至走进市场,亲自经营,以维护家族商业的持续繁荣。明清徽州妇女对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在促成徽州商业总体辉煌的同时,也为女性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了一种"影视"重构,这便是我们认识徽州文化的第二条途径。基于新文化地理学的徽州地域文化经济初步解读,我们该如何反思徽学研究?伴随着徽州的行政区划变迁,徽商兴起是以独特的徽州自然与人文地理作为基础。徽商生存机制主要表现在:经商是徽人在客观环境中的生存选择;以商养士,以士促商;产生大量的徽商买办与传统士绅;以居家型徽州女子作"牺牲"等。徽商的影视再现是徽州文化的现代重构。对徽学研究进行反思:第一,徽学研究离不开徽州文书的深度搜集和整理;第二,择取重点,以小见大,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第三,提倡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降,徽商经营从"首重盐业"转变为"以茶为大宗",徽州茶商在徽商中呈崛起之势。相较于传统徽州茶商,近代徽州茶商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经营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二是经营方式从重运销转向重产制,三是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近代徽州茶商的崛起不能简单视为传统徽商的中兴,它既是传统徽商实力之延续,也是徽商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近代徽州茶商的发展表明,徽商在近代并没有彻底衰落,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一些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强实力甚至还有所进步;但与明清徽商相比,近代徽商竞争力之削弱以及在中国商业版图中地位之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徽州人通常在十三四岁前后由亲友推荐至他人的店铺做学徒,学习经商。徽商学徒需要遵守店规,并从打杂工作做起。学徒们主要通过模仿、请教与勤加苦练等方式学习经商技艺。学徒学艺期间的物质生活一般较为艰辛清苦,部分学徒会得到少量的薪金,以供应日常支出。学徒学成后,会进阶为店铺的伙计、执事与掌计,同时为以后自己独立经营积累资本与经验。学徒、伙计到达适婚年龄后就会返乡娶亲。徽商学徒的学艺历程既受商业经济对商人素质要求提高的影响,又蕴藏着紧密的血缘、地缘关系。徽商学徒具有共性的学艺历程与日常生活,为人们探究明清商人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关键线索。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州家谱收录了大量有关族人治生的文献资料,揭示了经商是徽人治生的重要手段。徽州家谱四民观在客观上肯定了徽州族人外出经商的行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徽州家谱勤俭观引导徽商朝着健康和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徽州家谱治生观的具体展现,对明清徽商的发展壮大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先生所说的"无徽不成镇"不仅是指徽商在外经商的人数之多,而且也包含有徽商在外经商,对当地城市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这一含义。徽商在汉经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促进了汉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汉口城市化的进程。此外,徽商亦商亦儒也为汉口人树立了"儒商"的典范,通过对汉口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汉口城镇的安定与繁荣,而这种行为的内在动因正是来源于徽商饱读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1.
徽州地少人多,科举仕途与四处经商是明清时代徽州人摆脱贫困、追求富贵生活的两个重要途径。他们儒而不成则转而为贾,或亦儒亦贾,贾儒相济。经商致富的徽州人,热心文化事业,崇仰学术,"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清代前中叶,朝廷崇儒重道,稽古右文,受此影响,江南的徽商家族大量刻书,积极献书,为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及《四库全书》编纂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旅外徽商文化程度普遍很高,徽州的士子、商人和官僚三者是流动不居且混而不清的,他们凭借顽强不屈的毅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执着的文化追求,既为自己找到了生活门路、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也为寄居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营造出浓郁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徽州俗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徽州的男子到了十三四岁,便要离家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在经历了学徒阶段的学习和磨练后,这些徽州子弟正式走上经商之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经商营生,铸就了明清两季徽商的辉煌与荣耀。  相似文献   

13.
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四面群山环绕,层峦叠嶂。这里可耕土地非常少,农耕环境恶劣,为了谋求生存,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选择外出经商,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徽商。"亦贾亦儒""以义取利""以众帮众"……历经多年,徽商以其鲜明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徽商文化。他们的经商之道,亦值得今天的创业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州方志与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背道而驰,强调环境决定徽州人对经商职业的选择,不存在职业的卑贱。志书代表地方官府和地方精英的观点,他们的看法为徽州人经商带来宽松的环境,鼓励和促进了徽州人闯荡商海。志书还从勤俭、尚义二个方面,对徽商人格给予肯定。志书还鼓励徼商创业,提倡“廉贾”价值观。在志书中,编纂者通过各种方式为商人代言,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徽州藏书业颇为发达,而其内在动力即是徽商的勃兴。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商与明清徽州藏书业之间的关系:徽商对徽州藏书业的影响;徽商影响之下徽州藏书业的特点;藏书业对徽商的影响。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徽州藏书业发达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商业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商帮富甲一方,享誉天下,徽商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背后徽商妇的贡献。徽商妇通过佐夫起家、主持家政、直接参与商业活动等方式为商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徽商妇为徽商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包括生活艰辛、空守门庭、守节扶孤等。为此,徽商妇也收获了家人感怀、政府旌表、青史留名等精神回报,但这种回报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在徽州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而且还成功造就了执中国商界牛耳近五百年的徽商集团。作为"程阙故里"的徽州,书院历史源远流长,对提升整个皖南人群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徽州商人足迹遍及四方,折射出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历史的光芒。两者究竟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教化的形式多样,如祠堂、族谱、学校、乡约等。它也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色:村落教化走向生活化和规范化,经商与入仕并行不悖,注重对童蒙的教化,徽商成为地方教化的推动者。这些对徽州村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帆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6):97-100
朱熹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对徽州的影响更"胜于他邑",在徽商作用下"贾而好儒",并具有邹鲁之风;"成教化,助人伦"的理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徽州装饰雕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并且引人注目。从审美角度解读朱熹理学所蕴涵的审美取向对徽州装饰雕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文化,发扬徽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古徽州的历史迄今2000多年。徽州的文化崛起于南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的文化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等各领域,可谓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成果显著。本论文主要从传统的儒家思想,闻名于世的徽商,繁荣的文化教育,优秀的刻工等几方面论述徽文化对木刻艺术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