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保护其国内经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美国不仅要求西欧国家将取得援助的“必要条件”写进总报告,而且还必须体现在双方签订的一系列双边协定和《1948年对外援助法》中。不惟如此,在具体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美国又附加了诸多苛刻的条件。这样,美国的霸权和受援国的主权之间就出现了激烈碰撞。然而,由于西欧国家在战后经济重建中有求于美国,为了获得援助,它们不得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远东局势不稳,伴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也摸索着恰当的外交政策。随着美国在华调停失败、国民党内战失利与冷战序幕的拉开,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的检讨与反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新政权对苏联“一边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远东的挫败使美国共和党加大了对民主党保守外交政策的指责。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免职事件更使反思风潮达到高峰。要不要重视亚洲,是否援助蒋介石,对台湾采取何种策略,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有哪些危害等等,都是美国当局反思战后对华政策的焦点问题。通过反思,美国提高了对亚洲的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维护蒋介石当局的稳定,提高台湾“有限”重要的级别,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更注意“两党协调”,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肯尼迪政府立即给印度以政治军事上的紧急支持和援助。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其后,随着冲突的很快平息,在较为长期的对印援助和南亚战略计划问题上,肯尼迪政府趋于冷静和理性,要求印巴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由于美英之间的矛盾、美国分裂中苏的政策、巴中关系以及印巴关系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迪政府的这一计划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4.
1942年1月29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Hull)电告驻华使馆开展文化援助计划,用美国的先进科技、社会科学、工业科技等,提高中国生活水平,改善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鼓励教育、社会发展。这样中国就能在战争中加倍努力①。该电报拉开了美国对华文化计划的序幕,专家援华即是其中的子项目。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帝国主义在对待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上,在对华政策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此,美蒋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试从史迪威、魏德迈和赫尔利等人的在华活动来说明这个时期的中美关系。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和政策是,企图牺牲中国而与日本法西斯妥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采取了反革命两面政策。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与日本在军事上发生了直接冲突,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给蒋介石政府以很大的援助,使其蒋介石成为它在远东的帮手。美国虽然给国民…  相似文献   

7.
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战略意图的大谋略.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马歇尔计划是一个经济计划.因而,对马歇尔计划的考察必须从经济学和计量学的角度入手,即:不是看美国援欧数额的多少,而是着眼于美国扩大对欧援助后所带来的实际结果以及马歇尔计划设计者最初设计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新的研究路径既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马歇尔计划史研究学者的一些问题,更有助于打破西方神话,还原历史.  相似文献   

8.
震后心理援助志愿者心理状况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损失的同时,也对受灾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许多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心理康复的时候,自己却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在今后类似的心理援助志愿活动中,应加强对志愿者的督导,这不仅能提高心理援助的效果,而且能维护志愿者自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孟晓雪 《兰州学刊》2008,(2):147-150
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旨在应对自己盟国,尤其是联邦德国对核武器的需求、维护自身核优势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欧洲其他盟国和苏联的反对,美国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在美德关系中引发了矛盾,推动联邦德国采取更为独立自主的政策,同时也反映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冷战态势的变化。文章力图在吸收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美国外交文件,解析关国采中这一政策的原因,进而透视这一时期的冷战态势。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与“一·二八”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和角逐首先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展开,使远东问题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居突出位置,而中国问题则为其核心。英国“是唯一在远东拥有较大利益的欧洲国家。”然而,大战严重地削弱了英国,加速了其衰落的历史进程。这迫使英国政府将对外政策的基调从不断扩张转向维持现状,避战求和,维持既得利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英国远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维护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远东现状,维持和发展在此的利益和势力。在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英国在华推行的政策是针对日本的防御政策,以防日、限日和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有一支由在华日本人组成的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几经艰辛和挫折,最终和中国军民并肩战斗,流血牺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战运动,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克尽了自己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探讨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战俘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即使中日两国处于交战状态,日本军阀和其它反动势力也…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期间赫德与英国远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中日两国实力的变化,英国借助日本之力维护远东现状的新远东政策取代了利用中国稳定远东局势的旧远东政策。这一转变对远东格局的变化以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赫德活动积极,作用特殊,确保了英国远东政策的执行和外交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四、美国对华政策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对美国来说,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的唯一手段就是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援华既是加强中国的抗战,也是为美国战后在中国的地位打基础。但美援本身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1938—1941年间,这一限制是援华制日与缓靖日本的矛盾。援华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日本完全独占中国,但援华行动不能牺牲美国与日本作生意赚钱的机会,不能关闭美日谈判之门,更不能把日本逼上与美国直接对抗之路。因而,这一时期的美援从目标到手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有限。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解决了这一矛盾。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使中国成为反攻日本主要基地与先欧后亚战略的矛盾。由于中国政府自身力量有限,没有美军参加和大规模的援  相似文献   

14.
二战时期,苏德交战,日本南进,苏日为解后顾之忧签定中立协定。表面看来,二战期间苏联在远东是安宁的。但这种表面的安宁并不能遮掩苏日在远东曾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影响到苏日关系的发展,而且也进一步影响到苏联政府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开辟接受外界援助的陆地通道,中国提出了假道苏联的援助路线。虽然苏联曾一度原则上同意开放边境,但因为种种原因西北路线的交涉并没有成功。最终盟国还是选择了反攻缅甸以打通中印公路的援华路线。  相似文献   

16.
主张免除严重负债国债务的意见正在得势。免除债务有可能制造“道德风险”对贷款资助的发展项目和计划运用业绩标准 ,把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和计划中止并免除其债务 ,有助于降低这一风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禁止有关援助机构在从免除债务受益的国家中从事这些以及相类似的项目和计划。  相似文献   

17.
董大亮  田宗会 《学术探索》2014,(11):132-136
“超大计划”是美国尼克松政府在越南战争结束前向南越实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援助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美军撤离前最大限度提升南越军队战斗力,使其代替美军承担主要作战任务,最终实现越战“越南化”。这项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仅在客观上加速了美国撤出越南的进程,还因为该计划涉及美国与其他盟友之间的国际合作,对美国与其他盟友的关系和地区局势也产生了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金剑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援华──结盟──扶蒋反共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是什么原因驱使美国政府不断地调整对华政策?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此间的中美关系,也对今天正确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不...  相似文献   

19.
1907年11月17日,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威廉·司戴德前往海参崴面见塔夫脱,并呈上了一份分析满洲现状的备忘录。这份材料详实地介绍了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中日间关于东三省问题的交涉、东北当局及唐绍仪引进美国资本的愿望等,其中包括21项谴责日本满洲政策的独立指控。这对塔夫脱就任后"远东特色"内阁的形成,两次"以最有力的方式"要求参与湖广铁路借款、锦瑷铁路借款、组织六国银团、合办币制实业借款等一系列在华政治经济利益的拓展,及其与列强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等远东政策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美国金元外交政策出台的嚆矢,并揭开了此后三十年日美对抗的序幕,为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从数量关系看抗战时期美国“租借”援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一个国家援助另一个国家或集团 ,不会仅仅是因为同情而施予。从美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几组数据来看 ,不难发现美国“租借”援华是受其国家利益所支配的 ,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对中国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纵容蒋介石打内战所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