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与天地齐名的历史伟人——包拯。近千年来,他以“公正廉明”、“执法不阿”等优秀品质,一直是民众心目中最称神圣的“青天”。然而,在包拯的仕宦生涯中,更多的是从事以赋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掌州县赋税,到数任路级赋税长官;从户部副使,到总领三司,包拯为北宋王朝“理财”几十年。当时,北宋政府已面临严重危机。税政不治,税吏贪婪,几成百弊之首。勇于以国家为己任的包拯,对  相似文献   

2.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3.
北宋仁宗统治四十二年(1022—1063),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范仲淹主持推行的新政。新政的成败与具有建言和纠察之责的台谏官(御史与谏官的合称)有密切的关系。包拯恰在新政时期先后任监察御史里行和监察御史,属御史台官员。他对新政的态度及在此期间的表现,是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地位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包拯的论著,主要依据分类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包拯的知行统一杨荣(淮南师专淮南232001)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从政25年,清正廉明,直言极谏,躬行不懈,实事求是。包拯执法如山的威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官做人的另一面“知行统一”,知错必纠,更能显...  相似文献   

5.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6.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08,(9):26-27
包公巧断牛舌案北宋年间,包拯在扬州府任天长县知县时,曾审断过一起"牛舌案"。一日,有名叫黄忍的老农,径直前往县衙告状,他诉道:"昨夜,我家耕牛被人偷偷割去舌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一次大搏斗。这场斗争,前后持续了十六年,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总结一下这次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普及、深入、持久的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有重要意义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法家。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他被任  相似文献   

8.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土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正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薨于位,赠吏部尚书,谥孝肃。他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 (-)清心直道,刚而不愎。包拯“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可见他从小就读书刻苦,抱负高远,立志为国家尽力。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续改监和州税,可是他“以亲老侍养,不仕宦  相似文献   

9.
包拯与改革     
(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基本上和真、仁两代相始终。 北宋真、仁两代,从经济上看,是北宋的繁荣期,但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官僚集团剧烈膨胀,由宋初不足一万、真宗景德中的一万余员,到仁宗时的二万余员,军队也由宋初的二十几万,发展到仁宗时  相似文献   

10.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11.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旧史称其“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或谓“小夫贱隶,类能谈之”。在中国历史上,英雄伟人,帝王将相,官高功大,对历史作出过重大贡献者,代不乏人,而其在民间的影响却远远比不上包拯。只此一点,就足以引起世人的认真研究,揭示其中的真谛。 包拯生活的年代,大体与真仁两朝相始终。真宗在位二十五年(997—1022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1022—1063年),可以看出,包拯的青少年是在真宗一朝度过的,而其大部  相似文献   

12.
包拯,字希仁,生于来其宗成平二年(公元用9年),死于宏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现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包拯少年时就勤奋好学,且很有正义感,成年后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思想和节操,立志做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和情提高尚的人。来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上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公无1038年,包拯出任天长县(现在安职省天长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知州、监控御史、三司产部判官、京东及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都到使、江宁及开封府知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他为官二十…  相似文献   

13.
包拯是北宋著名"清官",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拯在其一生的司法活动中,提出并实践了以"清心"、"直道"为核心的司法道德观念,要求司法官吏应具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执法如山等职业道德。这种司法道德观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合肥清理包拯及其亲属的墓十余座,出土包拯和他的妻子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等人的六方墓志,共八千多字。这些墓志从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持续不断地记录了包拯祖父到包拯曾孙女六代、一百多年的主要事件、人口、年龄、婚姻等情况,是一部难得的封建官吏家族史,在文献上和考古发掘上是极为少见的。它对包氏家乘是有力的校正和重要的补充(包拯墓志全文附录文后)。为了寻找包氏家乘,我们跑遍了合肥包河新村,肥东县文集、阚集,六安县双河等包拯后裔聚居的地方,原来均有家乘,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中,都付之一炬了。更令人惋惜的是,包河新村原藏有早期的包拯画象,每年只在春节时悬挂一次,供子孙们共同瞻拜,平时只有重要人物才能破例展阅,那时也被抄出当众焚毁了。最后在舒城山区包家洼发现一部《包氏支谱》图(1),是群众辗转迁移,藏在草堆里,才逃脱火网的。  相似文献   

15.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中原战乱,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衢州(以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各)一带位于浙西,地当三衢八闽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也日渐发达,衍至宋初,已显繁荣。就文学而言:有宋一代,三衢文人迭出,蔚为文化之邦;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三衢文人集团,在全国文坛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本文不严格区分,而统称宋)与高丽贸易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国家使节进行的国家贸易;二是在民间进行的私入贸易。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如下。一、宋与高丽使节的往来,两国之间的国家贸易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962年高丽第一个使节向北宋“献方物”。公元1030年由二百九十三人组成的高丽使节团到北宋,“贡金器,银罽刀剑、鞍勒、马、香油、人参、细布、铜器、硫黄、青鼠皮等物。明年二月,辞归赐予有差”。“其后绝不通中国者四十三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期,边患严重,宋政府倡导军事研究,社会上兴起文人谈兵风尚。北宋中期文人谈兵风尚特征鲜明,主要表现在:其现实目的性较强、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文人书生气息浓厚、崇文抑武时尚之渗透等。此种风尚对北宋中期文臣统军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北宋中后期军事学术的兴盛繁荣。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中期诗坛上,石延年同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一起努力求新求变。他的诗具有意气标举、雄奇豪纵的鲜明艺术风格,在多种题材和体裁上都有足以传世的佳篇警句,对于欧、苏、梅、王(安石)、黄(庭坚)乃至宋词的创作都有影响,他无愧于北宋诗文革新的前驱者和“诗豪”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北宋真宗年间,为了奖励耕织,朝廷颁发了一项十分严厉的政策规定:凡私自宰杀耕牛者,判死刑。这一天,农夫王老实到县令包拯处报案,说自家耕牛的舌头不知被谁给割去了。包拯接到报案后就进行了认真的心理联想:牛是靠舌头卷食草料的,舌头被割,牛即不能吃草料;日久不吃草料,牛必饿死;牛死,主人舍不得把一头牛扔掉,必会宰牛卖肉或自己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