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配电专业毕业设计的一次辩论会正在热烈进行,只见一个四十开外、穿着一身朴素工人服装的人站起来发言。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出发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有条有理地从理论上、技术上阐明在电厂组结线的设置中,在母线分段上省去一个开关及构架等的设计方案。他的发言一结束,博得了在场教师和同学的热烈赞扬,大家频频点头,连声叫好。这个发言者是谁?他,就是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学习上的有心人”李正华。李正华同学能在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中提出这一创见,可不是容易的啊!请看,李正华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怎样克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2.
夕阳 《社区》2009,(12):53-53
有一次,我在社区里遇到了张奶奶用轮椅推着老伴李爷爷,看到张奶奶吃力的样子,我急忙上前搭把手,接过轮椅快速地往前推去。轮椅上的李爷爷惊恐地大声呵斥:慢点慢点。尽管我十分自信,有绝对的把握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但常年坐在轮椅上的李爷爷可不这么认为。他的世界是平静的、缓慢的,他的视觉神经受不了快速移动所带来的不适,现在想起来,是我当时忽视了这一点。有很多时候,我们护理员总是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没错,但是用在高龄老人或是身有残疾的老人身上,恐怕就不准确了。  相似文献   

3.
享受宁静     
每一个黄昏,在静静的沙滩上,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夕阳里,闭目养神。他那飘逸的银髯,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有好几次,我都想问问他到底在干什么,但又怕惊扰了老人。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寻了个机会,道出了心中的疑问。老人一听笑了,他说:“我只是在享受一种宁静,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听罢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千:老人的确是一个高人呀!想想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里的现代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左右,被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绳索所缠绕,心被物役,疲惫不堪,哪里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享…  相似文献   

4.
精神矍铄、体态偏瘦、面带微笑、声音铿锵有力、谦和实在。初识李兆麟老人,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李兆麟,闻喜县桐城镇人,1997年退休后,任闻喜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桐城镇、七里店村“五老会”会长。走近他,了解他,记者发现,在他身上,有一种让人眼睛一亮、心中温暖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在平定县马山乡营庄村的一户农家小院 里,居住着一位精神矍铄、80高龄的老人。和老人同住的是一对膝下有一双儿女的年轻夫妇,他们之间祖孙相称,和睦共处,已十载有余。 老人名叫李士英,祖籍五台县小南坡村,他无儿无女,在平定县任教30多年,直至离休,定居于营庄村,村里人都称他“五台李老师”。小院的主人名叫耿润生,他原本是李老师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徐文贵 《老友》2008,(4):28-29
1998年,一位60岁的老人在浙江金华的大街上,站在一个水果摊前,拿着一个个硕大紫红的布郎李爱不释手。三年后,由他推广种植的布郎李系列水果开始在万安县上市。这个老人就是万安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邹福生,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果痴"。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刘鹗与太谷学派的关系,以他与李龙川的关系为关键。他是李龙川晚年的拜门弟子。但在太谷学派中,像刘类之样具有多方面才能和开拓性,而在社会上勇于任事的人物,实属微乎其微。龙川弟子多取不出头主义。刘鹦便多半因为在社会上常出头,甚至引起许多麻烦,而在学派内部受到非难。他对这些非难的辩解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申辩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渊源于先师教义。(1)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从李龙川那里究竟接受了什么?李龙川有许多弟子,他们对龙川教义的接受颇有异同。特别是刘鹗和黄漠年对龙川教义接受的异同,曾引起了他们之间一…  相似文献   

8.
反哺情     
正月十六是潞城市城关镇北街村申许头老人的生日。不知情的人一定认为这位守寡21年,既无儿又无女的老人这天肯定会倍感凄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每到这天,老人的家中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而给予她这美好一切的人是她的养子李丑孩和儿媳高秋英。 提起当饭店经理兼歌厅老板的李丑孩,潞城人无一不晓;但人们却未必了解他童年的不幸遭遇:丑孩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撇下他离开了人世。“没娘的孩子像根草”,是深深爱怜他的伯母申许头收养了他,这个可怜的孩子打那时起,成了无儿无女的伯父、伯母唯一的牵挂和精神寄托。不幸而早熟的丑孩很小就懂得了人世间真情的可贵,他发誓长大后定要加倍报答伯父、伯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9.
汪爱国 《社区》2014,(30):19-19
康乐街道东门社区网格管理员陈玮,是一位f生格特别开朗的热心人,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办证问题,如二胎准生证办理流程、社保个人账户查询、下岗人员社保补贴、城乡低保享受条件等等,都主动宣传,对答如流。家住大北关路的李奶奶,今年已经80岁了按政策可以享受政府的高龄补贴,但是她自己并不知情。得知这一情况后,陈玮来到老人家中拿着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帮她把手续办好了。当他把存折送到李奶奶手中的时候,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  相似文献   

10.
张鸣跃 《社区》2012,(8):53
李秋林老人今年73岁,老伴去世早,自己身体一直不好,多病。儿孙们想尽了办法,但效果不大。2008年9月,保姆带老人去公园玩了半天,这个公园老年娱乐的设施很齐全,从早到晚都有老人们的各种自发活动,歌舞笑声不断。那天之后,老人每天都提出去公园玩,但多了个要求:让保姆送他到公园门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记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卢山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中国籍外国老人,把一生中60年的光阴献给了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先后亲临他的寿辰庆祝会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我的家就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外国老人,七十年前就来到中国,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个挚友的伯父,善吹奏笛子,曾做过笛子演奏家林乐平的老师。我由朋友带着去拜访过他几次。一日遇上卖竹笛的,我便顺手挑了一支,请老人家鉴赏。老人仔细看过后说:“这是支没用的。”我很奇怪,拿过来重新审视,并没觉得有何不妥的地方。老人吹了吹热茶:“这是用当年竹做的笛,经不起吹。”我知道这里头一定有学问,连忙请教他。  相似文献   

13.
蔡庆璋 《老友》2013,(11):45-45
去年7月11日,景德镇市政府机关老年体协发文通报了喜迎十八大“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征文竞赛评比结果:市人防办李西林同志撰写的《老人赶时髦》一文获得了三等奖。与其说是征文获奖.不如说是给这位耄耋老人刻苦学习和掌握电脑知识的褒奖。  相似文献   

14.
山东济南96岁的孤寡老人李玉柱,如今却在一个有3代人陪伴的家庭中安享晚年,并且他己经在这个家里住了35年。照顾他的女主人叫房泽秋。今年已经54岁了。现在。房泽秋的儿子于宵宁又开始接过了照顾老人的接力棒。疼妈妈:爷爷期盼的眼神让人心房泽秋称李玉柱为“爷爷”。“因为最早的时候我们都住在曲水亭街附近,隔了几个门,李爷爷和我爷爷认识,关系还不错。我从小也算是李爷爷看着长大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悼范爱农诗考释李绍华,魏正书1926年11月,鲁迅为追怀故友范爱农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范爱农》。文中写道: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狗,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动物,然而在山西潞城,却正在演绎着一个老人与狗的传奇故事:一个下肢锻瘫的老人,靠自己喂养、训练的狗每天拉着手摇车,载着他到集贸市场卖糖葫芦和烤香肠。而且,这只狗救过他的命,忠贞地替他守护家园,与他寸步不离,成了他生活的依靠……  相似文献   

17.
假日情缘     
每到国庆长假,总有两种情缘:出去亲近大自然,还是把电话拿起来,说:“妈,我要回家?”——旅途和家道,对于生活在异地的中年人来说,是两份都该偿还的账单;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朝思暮想的一种假日情缘。大部分作子女的,总认为给老人们点钱,或买点衣食用品,就算对老人孝敬。说实话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满足——满足于比那些每到双休日就到父母家“吃公家”,自己不努力、不争气、不愿吃苦,倒像是父母欠下他一辈子似的张口要这要那的子女要好一些。其实但凡经济上能过得去的老人,并不希望花子女的钱:买些花哨时髦的东西,他们心疼…  相似文献   

18.
每天清晨和晚饭后,在洛阳市牡丹广场上,总会有一位8旬老人同外国游人交谈。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民间大使”的李兴业老人。 李兴业在牡丹广场搞“外交”20余年,接触外国游人逾万人,可称为挚友的就多达50余人。他不仅与白求恩同事的儿子、里根的同乡等建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而且传奇般地在牡丹广场见到他分别40年的美国老师。国际友人说:“牡丹广场就是李老师的办公室!”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称:“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王瀛 《新天地》2016,(6):38-39
一只小小的易拉罐,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易拉罐手工艺画。京城老人刘燮昌5年成就了近千幅作品。易拉罐玩出大名堂,有人以数千元价格购买他的“一只鹦鹉”,有人以巨额高薪聘请他合作,他总是淡淡一笑,摇头拒绝。他的画只赠不卖,他免费给人传授易拉罐手工艺画技法,他说:“我喜欢这么玩,这就是找乐。”走进刘燮昌的易拉罐手工艺画家庭艺术馆,不禁会竖起大拇指:您玩的高啊,实在是高!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社区》2009,(14):1-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白石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见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