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在其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想的观念世界(理念的世界),这个世界存在人的头脑中,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它是人对现实世界的理想追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把握。它以一切事物“应该存在”的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因此成为指导人类一切活动的“方向塔”。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活动在头脑中一般说来要经历三个步骤:即应当是什么(价值观念)——应当怎么做(规范)——怎么做(规则)。“应当是什么”表示有意实践活动的倾向,是根据价值观念作出的一个纯粹的价值判断,没有它,整个人类的活动就漫无目的。“应当怎么做”是在“应当是什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所处处境进行评价选择,确定“怎么做”的基本规范,是价值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关键一步,是在理想的指导下探索实现的可能性。“怎么做”则是关于内容和方法的事实陈述,是在规范的指导下得出的、而又为“应当是什么”服务的,是逼近理想的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脑筋急转弯     
《21世纪》2009,(5):47-47,46
1.早晨醒来,每个人都会去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要想使梦成为现实,应该做什么?(答案在本期找)  相似文献   

3.
提升针对性是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把供需对位作为根本前提,把问题导向作为根本原则,把精准施教作为根本方法,把技术赋能作为根本支撑,把协同育人作为根本保障,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理应遵循的实践逻辑。具体而言,做到供需对位,关键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双向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关键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要针对什么问题;做到精准施教,关键要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做到技术赋能,关键要运用好大数据预测技术、智能算法推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高新技术;做到协同育人,关键要构筑校内校外双协同育人并举发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微博汇     
《人生与伴侣》2014,(12):53-53
微哲@搞笑皮哥其实各种在背后说你坏话的人都不如你,真正比你优秀、比你漂亮、比你帅、比你多金的人,根本不认识你,也不屑认识你,更懒得搭理你,不会天天关注你的各种动态,所以更谈不上议论你。议论你的、说你坏话的都是现实原因导致的羡慕嫉妒恨,只能说是很低级的人罢了。有些人头脑中只有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所以问题永远存在,这是抱怨者;有些人能够看到问题,并同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管理者;有些人在问题出来之前就把问题消灭掉了,这是智慧者:有些人没有问题,却自己创造了一堆问题,这是庸人自扰。  相似文献   

5.
开心就好何必多想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轻松。你在电脑这边随便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出了什么难以收拾的后果,大不了关机走人就是了。不管是几十帖几百帖的骂战也好,几十天几个月的网恋也好,那些在网络上拼命较真的人们,完全属于自寻烦恼。人活着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想不开。连健康手册上整天都在说心胸豁达才是长寿秘诀。不管是什么事情,发生了就已经发生了,想不开只能增加这件事情的负面效果,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以下事情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网络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比现实中的任何接触都更不稳定,信任中受欺骗的可能也…  相似文献   

6.
清敏 《人力资本》2008,(12):24-25
古人说“不患贫而患不均”,现在的人则希望“同工同酬”。然而现实总是与人们的期望相背离,似乎我们的身边总是有很多“不公平”,同样的工作、更多的付出,却发现自己的收入比别人低,这可真让人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行走湘西     
陈群晖 《社区》2011,(14):26-27
似乎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一处比湘西更能让人心平气和的地方了。湘西的节奏如此缓慢,就连时间也在这里改变了它的规律,变得恋恋不舍。在湘西小镇的街上,极少能看到行走得很快的路人,人们用一种很悠闲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态度。人慢慢地走,云慢慢地飘.连流水也似乎比其他任何地方慢了许多。山里的人们不急于去寻找什么、渴求什么,哪怕你是一个刚到此地的过客,也会被这里的节奏所打动,不知不觉地加入进来,成为这个独特世界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春天,一位离异后的女性主动找我谈心。在谈到寻找配偶的条件时,她隐隐约约的暴露出她的思想:找一位有钱的人,自己幸福,儿女也幸福。我知道她是信任我才说出这番话的,望着这位岁数比我还大,且相貌平平的女人,我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旁敲侧击的指出这样的想法不现实。但她固执的认为,一定能行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认为,传统释义学根本缺陷在于只把理解与解释当作一种方法论,而没有从本体论上探究人的理解如何可能,理解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比方法论更为根本的问题。因此,他从一开始就给哲学释义学规定了一项根本任务,即探讨人类理解和解释如何得以可能。笔者认为,正确把握这一任务,是深入了解伽达默尔哲学释义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很多女性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钟钟却清楚地知道她是什么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最喜欢的永远是:文字,还有爱情。  相似文献   

11.
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否正确,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而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等究竟怎样看待和理解.一、正确认识和估价知识分子,是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关键“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表明.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什么时候这个政策出现失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视角下的关注人的发展要考察两个方面: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前者涉及人的主体问题,即发展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讨论的是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的问题,即发展主体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两者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共同推动着人的不断发展。只有立足现实才能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从现实出发,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3.
成为自己     
去闲 《山西老年》2012,(4):52-52
有位哲人说:社会是一锅沸腾的开水,关键看人用什么材料投入。第一种是生鸡蛋,第二种是胡萝卜,第三种是干茶叶。结果呢?  相似文献   

14.
韦桂琼 《社区》2012,(3):53-53
很少有年轻人会想自己衰老之后是什么样子,也极少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当中国已向老龄化社会迈进这个现实摆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不再无动于衷,关心老人,已是个越唱越响的社会旋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 北京玉蜓桥畔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里,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刚入院时,神思恍惚,嘴里经常语无伦次地嘟哝着什么。院长李伟经过反复琢磨,方知老人很喜欢小孩,家中新添了一个小外孙后,老人想尽一份力照看小孩。可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母亲生怕老人年老体弱,会摔伤孩子,坚决不许老人接触小孩。  相似文献   

15.
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尚无定论。它的产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及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在竞争市场中,它有着极大的优势。但相应地也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企业类型繁杂而公司法制又不十分完备的国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即成为规范一人公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领导艺术在任何组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人、团体、组织和联合体取得成功,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导艺术能把个人或组织所具有的潜能变为现实。麦克纳马拉(R.Mcnamara)是一个被公认为神童的啥佛大学毕业生。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选择一个好上司。”一个人可能遇上一个  相似文献   

17.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艾雨书是到青岛三天后才给李冬檬家里打电话的。是韩景生接的电话.不知道为什么,听到韩景生的声音后,艾雨书第一句话就是,冬梅不在家吗?她有些迫切地抛出这个问句,有点心虚,又有点像要确定什么。但她想这也是一种礼仪吧,虽然三个人是中学同学,但冬梅毕竟是她多年的女伴。而关键是,隔着电话线她想象着,冬梅就在旁边,她肯定就在旁边听着她和韩景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人在时间中存在的客观事实,要求我们应关注和尊重生命的个体,关注解决每一个具体人的具体问题,关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积极存在的时间是人发展自己的空间。时间与人的积极存在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克服了异化劳动的劳动时间能够使人成为一种积极的存在;享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为人的积极存在提供了前提;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使人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时间内满足人当下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现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不应把人的发展推到遥远的未来;发展的条件比什么都重要,不应忽视发展的现实条件的创造;发展落实到每一个人最重要,人的发展应特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努力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20.
写作的方式取决于作家对自我及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作家将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自我和现实的寻找,将以怎样的方式在自我和读者之间搭建桥梁,也决定了生存于支离破碎、模糊不清、感性、理性、非理性相混杂的局部和个体之中的读者将以什么为依据来认识心灵和世界。从吕幼安的小说来看,吕幼安对自我和现实的态度显然是草根性的,这决定了他写作的依据不是来自内心的某个黑暗区域,不是来自也许比现实更接近本质的先验,不是来自于天国的神话,而是来自于给他伤与痛的经历和现实,这种经历和现实无疑是经验性的,他在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经验不尽然是对真相的遮蔽,经验往往就是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