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年间,有位叫丁缓的木匠,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十分孝顺。为养家糊口,丁缓常常需要到别的村子去干活,留下年迈的母亲独自在家。母亲体弱多病,平时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不会生火取暖的母亲就会常常挨冻。  相似文献   

2.
母亲准备的馒头不能每顿都吃,母亲准备的毯子也不会每晚都盖,但是,在母亲心里,哪怕只是让你饱上一顿,哪怕只是让你暖上一秒,那也是她的幸福。所以,母亲要给你的背包里塞东西时,无论是什么,都背上。 只有背上,母亲才会安心。  相似文献   

3.
今天进母亲的房间时,母亲不在,等我出来,发现母亲的床上有个本子。平时没见到母亲的床上会有其他什么东西。所以这个本子让我好奇,我打开一看,是身份证。  相似文献   

4.
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母亲的女儿去国外留学,刚拿到绿卡;第二个母亲的女儿在机关工作,刚刚走上重要领导岗位;第三个母亲的女儿下岗了,正艰难创业。  相似文献   

5.
舒夭 《可乐》2010,(7):22-23
寻亲受羞辱 母亲去世后,雷蒙德痛苦不堪。雷蒙德性格懦弱,不善交际,大学毕业后,他的世界里就只有母亲一个人。现在母亲离开了,他感到非常恐慌。但更让他恐慌的,还是母亲留下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6.
在繁华的大上海有这样一个家庭:妻子经常会因一些生活琐事与丈夫争吵甚至打架。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儿,逐渐对母亲产生了痛恨和偏激的看法。一次,母亲在打骂女儿时,遭到了已经大学毕业的女儿的反抗。母亲一气之下和父亲离了婚,随后到九华山出家为尼……母亲的举动,让女儿震惊不已。痛定思痛,女儿觉得是自己的鲁莽做法才导致母亲远离尘世、遁入空门的,自己有愧于母亲。于是,女儿给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节目打电话,希望通过传媒向母亲表达歉意并呼唤母亲归来。此举,在华东大地产生了巨大反响。2006年3月初,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追踪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不容忽视的有关家庭暴力的社会问题跃出水面。  相似文献   

7.
妻的唠叨     
王涛 《社区》2008,(23):58-59
结婚前,每当母亲和父亲吵嘴后,母亲就整夜地絮叨着。那种细细切切的声音,在土屋的夜晚弥漫。伴着屋外寒风的凄厉,母亲不停歇的絮叨,钻进我用被子捂着的耳朵,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夜游的老鼠,则不怀好意地与母亲附和着,在房间上的楼板上进行着百米短跑赛。夜晚的时光,就在母亲的絮叨与母亲呵斥老鼠的交错中极其缓慢地苦捱。  相似文献   

8.
母亲     
人世间有一种最美妙的乐章——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呼唤,成为我们耳中最美妙的旋律;母亲的歌声,成为我们最佳的催眠曲;母亲的笑容,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安慰……  相似文献   

9.
梅花毛线衣     
18岁那年,他因为行凶伤人,被判了六年,从他入狱那天起,就没人来看过他。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地养大他,想不到他刚刚高中毕业,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让母亲伤透了心。他理解母亲,母亲有理由恨他。  相似文献   

10.
爱到无力     
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相似文献   

11.
终于,母亲说她累了,快不起来了。 一直觉得母亲的快是一种“轻快”,从不风风火火,却总是跑在时间的前面。这种感觉来自于母亲的身份,母亲总是轻盈地飘在病房与办公室之间的过道上,飘在被消毒水气味浸染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12.
李丹崖 《可乐》2010,(3):39-39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四岁的孩子说的话。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女儿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相似文献   

13.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14.
夏爱华 《社区》2014,(28):53-53
母亲住在郊区,去母亲家一次,需坐长途车。因为这个,也因为工作忙,成家后,我们姐弟四人各忙各的,去看母亲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重阳节那天,我回去看母素。4个小时的旅途,让我觉得很是疲惫。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到母亲的小院前。  相似文献   

15.
顾爱刚 《百姓生活》2012,(10):27-28
10年前,四川乐山人沈晓云深爱的丈夫被母亲和父亲枪杀。10年后,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刑满释放。一边是赡养义务,一边是杀夫之恨。对于沈晓云来说,这是莫大的煎熬。她拒绝了赡养母亲。为了生活,出狱后的母亲将女儿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6.
用心扫地     
贺柏武 《社区》2012,(12):60-60
这些年没什么大事,我们一家老小都很少回乡下老家。母亲也慢慢地在城里待习惯了这次专程回家是因为八十七岁高龄的外婆特想母亲,非要母亲回去待上一段时间不可。于是,我就特意请了几天假陪母亲回去,顺便看望一下年迈的外婆。  相似文献   

17.
有效地评估母亲守门行为,能够为进一步探究母亲守门行为特点及其在父母协同教养儿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基于前期访谈研究成果和母亲守门行为概念结构,按照严格的问卷编制流程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点的本土化母亲守门行为问卷。该问卷共26个项目,包括支持性母亲守门行为(含显性支持和隐性支持两个维度)和限制性母亲守门行为(含隐性支持和显性支持两个维度)两个分问卷。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母亲守门行为评量工具。  相似文献   

18.
江慧妍 《社区》2008,(29):60-60
今年回家乡看望母亲,发觉她越加消瘦了。邻居三婶背着母亲告诉我,我母亲很节省,一个月难得吃上一回荤菜。  相似文献   

19.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着电脑。有时母亲睡着,但更多的时候醒着。她醒着,除了偶尔起床到阳台上活动一下外,就只好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有时候她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  相似文献   

20.
布鞋情     
王涛 《社区》2010,(5):48-48
锥子.麻绳和针是母亲的三件宝。它们在母亲的手中变滑。变秃,感受着母亲的手由细腻变得粗糙。以至布满老茧。母亲用它们补掇一家人的破烂,做出一双双布鞋。岁月在母亲“锥底子”时拉着长麻绳的嗡嗡声中悄然逝去.母亲的丝丝青发也在声声岁月中换了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