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与草稿     
小时候,父亲让我向一老先生学书法,用废旧报纸练字多年,可自己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好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从此以后,父亲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了。  相似文献   

2.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写好字。年少时我练毛笔字,听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说起,觉得平淡无奇,不可理解。蓦然回首,才知其蕴味深刻。记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书法家教学生练字。一次,一个经常用废旧报纸练字的学生向书法家抱怨,他已经跟着书法家学了很长时间,可一直没有大的进步。书法家就对他说:“你改用最好的纸试试。”  相似文献   

4.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初一那年暑假,父亲从古旧的柜子里翻了半天,找出两本水写字帖。他把其中一本楷书给我,留下行书那本。我翻开一看,那淡蓝色的纸上有红线标出的正楷字,很是欢喜。更让我欢喜的是爸爸说这种纸用水描写以后,写的地方会立刻变黑,然后  相似文献   

6.
父亲戒烟     
近几年,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为了他的健康,我多次劝他把烟戒掉。 父亲对我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也知道吸烟对身体有百害无一利,我也下过多次决心,但就是戒不了。有时不吸烟就憋得难受。以后你不要管我了,管也没用,我这辈子看来是离不开烟了。”  相似文献   

7.
孟祥菊 《百姓生活》2011,(11):19-19
爱因斯坦上学后表现很平庸,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灰心丧气。但是父亲却鼓励他:“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8.
跟上那辆车     
《阅读与作文》2007,(7):50-55
不行,儿子,最后说一遍!我是不会教你开车的。”皮特·库珀和父亲开着车去城里,皮特的父亲说:“而且我不会让你去考驾照,你这个年龄的男孩根本掌握不了一辆大汽车!”皮特的心一沉。他应该跟父亲说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尽管如此,他还要再努一把力。  相似文献   

9.
“四人帮”用大搞迷信毒害人们,他们在推行迷信的时候,手里是举着大棒的,那就是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号强令别人迷信。他们自己大肆歪曲篡改马列,还叫别人照抄照搬。凡是书本上没有的话,你就不能说;凡是书本上没有的事,你就不能做。否则就给你扣上“反马克思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帽子。他们用这套精神枷锁禁锢人的思想,影响所及,人们说话、写文章不敢从实际出发,不敢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跟着报上或文件上的调子转。记得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已“靠边站”了,管理我们的人常常把我们叫去开会表态。一次我看到报纸上有一段话,写得还好,发言时就引用了。不料话音刚落,就遭批判。我诚惶诚恐连忙分辩,说这段话是从报上抄的,并拿出报纸让他们看,结果弄得批判我的那个人相当尴尬。从此,我也得出一条“经验”,以后说话,还是不离“本本”为好,不然随时都有被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危险。至于这样做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无法考虑了。  相似文献   

10.
淑女三代     
雷芳 《今日南国》2006,(15):76-76
姥姥是那种富贵人家的小姐。后来家世有点没落,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我母亲身上,希望能把我的母亲陪养成一代淑女。在我幼年的记忆之中,母亲的确很优雅。后来因病耳朵有点背,说话的声音就日渐高涨。加上我自幼淘气得很,母亲让我磨得脾气也大了,也会打人了,有时候气极了也要骂骂人。父亲都说母亲一点也不像年轻时候的样子了。一说起从前,父亲一脸神往。父亲说:“你母亲年轻的时候像个公主,无比的优雅,无比的动人,我一生从没再见过能比你母亲更有气质的女人了。但是现在,一见你们娘俩的样子,唉,不提也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正一脸坏笑地看着他。  相似文献   

11.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2.
两代人之间     
黄世玫 《老友》2010,(3):45-45
在一位老先生80岁的寿宴上,老先生与子女之间就"父亲"的认识问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先生说:"当爸爸啊,就好像是一个球。在利用价值最高的时候,孩子们你争我夺,常常伸手要钱,在这个时候,爸爸就像是篮球一样;等到这个做爸爸的退休以后,价值越来越低,孩子们就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这个时候,爸爸就  相似文献   

13.
等我长大了     
硬要骑在父亲肩头,让他给我当木马时,他笑道:“现在我让你骑,长大了我可就经不住你骑了啊!”我一本正经地说:“等我长大了,我让你骑,我驮着你去公园玩儿!”结果,我真的长大了,却别说让他骑,就连好好陪他走一圈公园都没有过。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见屏幕上的那个律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手     
开始感觉父亲手的温暖,是刚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城里帮人带小孩,回家的日子不多。于是,父亲便担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双重责任。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便起床给我做早饭。等我吃饱以后,父亲就端来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院坝里,专心致志地给我扎小辫。父亲的手太大、太糙,他扎的小辫太难看。因为这个,我没少被同学们笑话过。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爸,长头发太费事儿,你还是给我剪短吧!”父亲从我的眼神里读出了异样,顿了半晌,对我说:“爹知道自己的手笨,可是小妮子还是留长头发好看,爹会给你扎好小辫的。”自那以后,父亲一有空…  相似文献   

16.
刘希 《社区》2013,(18):60-60
现在全国倡导节俭,我们家也刮起了“节俭风”。前两天,父亲过六十大寿,我打算在酒店为父亲办生日宴,姐姐却不赞成。姐姐说:“爸爸不喜欢讲排场,我们自己在家动手为父亲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比在外面吃要实惠得多。”当我把姐姐的想法转告给父亲时,他笑着说:“还是你姐了解我,在家过生日既节俭又有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7.
猫的底线     
李文明 《可乐》2011,(1):9-9
一只正在偷食的老鼠被猫逮住。老鼠哀求:“请放过我吧,我会送给你一条大肥鱼。”猫说:“不行。”老鼠继续说:“我会送给你五条大肥鱼。”猫还是不答应。老鼠仍不死心:“你放了我,以后我每天送给你一条大肥鱼。逢年过节,我还会拜访你。”  相似文献   

18.
黄爱军  真柏 《社区》2004,(17):24-25
两年前的一天,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公开招聘社区干部的启示,老实说当时我对社区干部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不过看了招聘启事后心里痒痒的。我把那张报纸拿给父母看,结果父亲看了之后直摇头,说:“社区干部做的都是婆婆妈妈的事,你一个小伙子哪里干得了?”不过说归说,父亲还是偷偷  相似文献   

19.
李其志 《老友》2011,(6):39-39
那天深夜,我坐在警队门口的板凳上,仔细地擦拭皮鞋,作外出执勤前的准备,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我,晚上冷空气将会来袭,让我外出时加件衣服。我在电话这头正感觉有些奇怪:平常都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充当我的"天气预报员",怎么今天突然换成父亲了?父亲接着说:"是你妈让我给你打电话的,她担心她打给你,你会发脾气。"听着父亲的解释,我的心猛然间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相似文献   

20.
邓全生 《老友》2013,(11):44-44
称呼父亲为“果树迷”,是因为父亲对果树特别着迷,栽种的果树品种多、果实个头大、果实味道甜。我偶尔回家乡,村子里的同辈们见到我就会说:“还是你父亲有本事,凡是赶集就有水果卖。”长辈们更是夸我父亲比年轻人还能干,笑说我父母都不用我们兄妹赡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