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在 《北京纪事》2014,(7):69-73
“北美崔哥”,本名崔宝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家住王府井,小学在崇文区永外,中学在白堆子外语学校,大学在北京大学。自认是“地道老北京,北京人中的北京人”。他以脱口秀风靡网络,红透美加。  相似文献   

2.
一位来过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他对北京印象最深的不光是故宫、天坛、长城、香山、颐和园,不光是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光是北京人的包容厚德,还有一点就是北京人独有的京腔京韵和极有特质的儿话音。他说,尤其儿话音听着亲切,听多了,还会油然滋生出一种亲情。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在北京城已经生活了30多年,要说感到亲切,我已亲切得一塌糊涂。譬如帽儿、雨儿、菊儿、鸦儿这几条胡同的名字,就已经在心里滋润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有一位为自驾游深深痴迷,誓将自驾游事业进行到底的人,他叫赵湘杰,北京目标行动汽车俱乐部董事长。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我国著名已故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的句子,是他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相似文献   

5.
郭长祥 《北京纪事》2015,(12):39-41
王永利,中等个儿,浓眉大眼,今年56岁,开公交车已行驶30多万公里。王永利是老北京人,祖上居京200年,老北京的爷劲儿在他身上处处体现。他好玩,他收藏的奇石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为此,人送他绰号“石头王”。说到“石头王”,一是他姓王,二是他收藏的奇石形成了一定规模,很有特点,所以称为“石头王”。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董夏青青 《社区》2008,(29):10-10
想了解北京清末民初的平民生活,老舍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老舍笔下的北京只是他眼里的北京:街头巷尾蹲着拉车的人,各种做小买卖的人瞅着来往的路人,妓女、杂耍艺人、巡警、商铺老板、大杂院里的老头、妇女和孩子,都挤在老舍笔下的一页页纸里瑟瑟发抖。  相似文献   

8.
尹卫国 《社区》2012,(22):5-5
7月21日,北京暴雨,安徽人赵露泼连救6人,但在灾后,赵露泼一家“蜗居”卡车内。有媒体报道说,他是外地人,所以没得到救灾物资。网友们因此为赵露泼抱不平,称他为“委屈英雄”。(新浪网7月28日中安在线)  相似文献   

9.
四海 《北京纪事》2013,(12):89-89
胡同景观的慢慢消逝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最让人无奈的事,就像春天风筝的飘散一样,承载文化的符号渐行渐远,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是那么的陌生和乏味。但是,有一个人想留住她,他想留住这城市的色彩,虽然,他只是用他手中的铅笔。在那淡黄的画稿上,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文化北京的再现,也是胡同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刘春 《可乐》2010,(6):71-71
1979年4月,23岁的顾城写下他流传最为广泛的诗歌《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顾城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遇到谢烨。两个人正好坐在一排,于是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分别时,顾城给谢烨留下了地址。几天后,两人在北京又见了面。谢烨离开北京时,顾城专门去车站相送。  相似文献   

11.
刘山说,我要去上海了,到了那里,我们好几个人,可能会很麻烦你。 虽说隔着长长的电话线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想象得出他脸上一定是真诚的红。我忙说不要紧的,正好是双休日,你弟妹到北京学习了,我一个人闲着无聊,正好陪你们去转转。  相似文献   

12.
孟谦 《社区》2008,(4):8-10
50多岁的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十多年前的一次拆迁,使他得以从居住了好几代的大杂院里迁出,住进了北京市郊的单元楼小区。但他总忍不住回自己熟悉的老街老巷看看——虽然自己曾经居住的大杂院已经没了,那市中心的繁华与兴旺的人气却使他留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张近来几年已经不怎么再往回跑了,因为每每回去,老街的境况让他感到失望,虽然地处北京腹地,但那里却已经没了原先的人气。  相似文献   

13.
一个保安的婚礼北京万事吉公寓的保安班长颜海兵下个月就要结婚了,这几天他特别忙碌而兴奋,见了人就呵呵地笑,一副发自内心的幸福。颜海兵是河北张家口人,两年前被招到北京做保安,他这次要回老家结婚,媳妇是他们邻村的,离他家不到10里地。接到他结婚喜报的人都真心为他高兴,一个人孤零零在北京呆了两年,这回就要有家室了。一位和他认识不久的报社记者还特地送了他一套高级瓷具作为贺礼。颜海兵所在的万事吉公寓保安班总共有7个人,隶属于北京世昌保安公司,他负责整个班的日常站岗及巡逻工作。由于他的勤恳认真,深得公司领导的赏识。保安班的…  相似文献   

14.
“烧包儿”是老北京的土话。这句土话最初的意思是:侥幸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难以自制,弄得心神不大正常了。
  “烧”,是形容词,形容人火烧火燎的样子。在北京土语里,有时直接用“烧”字儿,比如说:“瞧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烧得他找不着北啦。”  相似文献   

15.
Pavel Sun怪DJ     
Pavel Sun,一个资深DJ;一个经验丰富的艺术表演经理人。有别于我们对“夜场人”的认知,他看上去稍显严肃了点.我们希望他能对镜头做个鬼脸.但是他却笑了出来,并且礼貌地解释道:“俄国人通常都很严肃,我们之间很少做鬼脸的,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我想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独特风格,这就是Pavel个人的调调儿,这同样也是北京这块土地上文化包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检验一个人在北京玩得够不够深,只需要问他,张又旭是谁?被许多人称为张爷的张又旭,是个传说中的很神的人,神在三点,首先是有品,其次是有才,最后是有钱。  相似文献   

17.
她不是茉莉     
童话 《人生与伴侣》2009,(10):21-21
那一年,他投资在北京的生意,以惨败告终。返回郑州的那天傍晚,天气阴沉得厉害,像他的心情。身旁的人,比赛似的往家里赶,唯有他,在暴雨欲来的大风里木然地走着。不时有出租车从他身边迟疑地开过,也有司机按着喇叭上前搭讪。他不理会,也不抬头,继续机械而空洞地迈着步子。那一刻,他想,要是回家的路没有终点多好啊,  相似文献   

18.
李琨 《北京纪事》2010,(4):85-87
装亲近 清代有个文人叫夏仁虎,祖籍南京,光绪二十四年以后来到京城做官,从此久居京师,也算我们北京人了吧。清末,他在刑部、邮传部、农工商部打工。民国初又在国务院、财政部干活。他的《旧京琐记》里面写到,在清代,妇女出来见客是常有的事。不仅旗人,就是汉人也如此。见就见吧,可夏仁虎第一次来北京就碰上这样一件怪事儿——  相似文献   

19.
俄深深地爱著你,这多情的土地,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谱写的这支感情真挚动人、旋律优美的曲子,在九八新春再度在京城响起。作者写得优美,歌音唱得感人。孙禹唱起这首歌曲,自然不同往常。因为别有一番思乡之情,激荡在他胸中,久久不息。元月11日,听完孙禹的独唱音乐会,我不由自主地走向後台,走向卸下妆的他,想把他介绍给我们杂志的读者。大概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去年Ic月,孙禹随意漫步於北京的长安街上,任秋风将落叶在他的脚下翻卷。10年了,10年没有和北京音乐界接触了。孙禹充分利用这次因签证滞留北京的时机,时常出人…  相似文献   

20.
侃爷小传     
王玉 《北京纪事》2010,(3):47-49
老北京人习惯把一些能说会道的,上至国家机密、下至油盐酱醋,无所不知、无所不谈的人称为“侃爷”。而我高中时代就有这样一位“侃爷”。侃爷人如其名,还真就单名一个“侃”字,他的姓氏在哪朝哪代都绝对属于恶俗的那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