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前,利奥逝世后,有人对我说:“我从来也不知道他是你的继父。”你知道,我从来也没这样叫过他。起初他在我的生活里无足轻重;不久他成了我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他也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2.
我和父亲都是生命链上的环节,只是他捷足先登,做了我的上线。我与他应该属于垂直关系,而且互为依存。依这样的道理,我以为我和父亲是平等的,完全可以亲密起来。父亲入世在前,点的灯比我放的火还大,服的药比我吃的粮还多,过的河比我走的路还长,我是尊重他的,也听从他的指示。然而父亲不是官,父亲不可以把父亲当  相似文献   

3.
已是深秋,南国的天空却没有飘飞的落叶。 那一年,我告别有红叶,有白雪的北方,跟随打工的父亲孤独地寄居在这个城市,父亲40岁了,依然敢闯深圳。阅读着他的打工生活,我沉重地翻着每一页……我佩服爸爸在被阳光暴晒过尊严后,却依然能有一副温润柔软的心肠,依然幽默地热爱着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洪娟 《社区》2008,(4):55-55
我10岁那年,父母离婚,我随父亲一起生活。 离婚后的父亲对我漠不关心,他常和一些浓妆艳抹的女人混在一起,每天都是到了深夜才回家。我经常吃些剩菜剩饭,一些好心的邻居看不过去,时常会接济我一些。他从不为我辅导功课,原本在班里一直考第一的我,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我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他的打骂。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我都又羡慕又嫉妒。  相似文献   

5.
23岁那年,我毕业,听从父亲的意见,回了小城,如愿进了某机关,薪水不高,而且清闲得让人发慌。但父亲满意,这只是他预见的关于我的美好未来的开始:有一天我会谋到一个说得过去的职位,娶一个脾气敦厚的妻子,生一个胖小子,周末他打电话说抓到了一只野兔,我们就开车风驰电掣地赶回去……我对他的理想有些无动于衷,我回来的原因跟孝顺无关,事实上我考研失败,外面好工作不好找。我又恰好和女朋友分了手。  相似文献   

6.
听见别人叫妈妈,总有一种羡慕之情。 20多年前,我是有妈的人。你一直希望我多回家探望。听见我的叫声,你伸出哆哆嗦嗦的手拉我坐下,有说不完的话。可是那声"妈",每月只听到一次,你十分不满足。有一次竟然发脾气了。  相似文献   

7.
爱情纽扣     
父亲第一次突发脑溢血是在去年春天,那次,经医生全力抢救方转危为安。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就强烈要求出院。我其实希望父亲能在医院多住几天。自母亲病逝后,他一个人守着空空荡荡的大屋子,太寂寞了。回到家收拾停当,父亲叫我在床边坐下,他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布包说“:听说得过脑溢血的人,很容易复发,复发了就很难过那个坎儿,我害怕出现那种情况,所以,提前给你交代一些事。”我说“:爸,你好好的,说这些干什么!”父亲摆摆手,打开了那个布包。布包里有存折、房产证之类的东西,父亲一一交到我手里,又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块花手绢。我以为是什么贵…  相似文献   

8.
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个人孤单单地生活。我们曾多次要求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可父亲总是以不自由为借口拒绝我们的好意。其实,我知道他是怕增加我们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生存的勇气     
佚名 《社区》2003,(19):45-45
对门邻居家来了一位乡下亲戚——一个不能讲话的聋哑老头。一天下班正准备开门进屋时,邻居家的防盗门忽然打开,就是这位聋哑老人一阵呀呀哑语,招呼我进他屋。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进去一看,什么也没发生。又一天下班,他又在门前。看来,他已经摸清了我下班的规律。这次,我刚坐下,邻居就回来了。老人在一旁傻傻地笑,弄得主人有些不好意思,慌忙解释,说,可能是一个人困在屋里时间久了闷得慌,想找人聊聊。我想也是,这儿不比农村,在乡下还可以找人比划几句,但在这儿,人生地不熟,又有语言障碍,孤寂之中,难免会有如此“唐突”的举动。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3,(5)
清代名人梁启超自幼聪慧,远近闻名,八九岁时便能吟诗作对。一天,父亲带他去朋友家作客。一进院门,他便被院中的一株杏树迷住了,于是顺手折了一枝,藏在袖筒里。这一举动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到,碍于面子,都没有当面责备他。进到厅堂坐下后,梁启超的父亲始终为儿子的举动而惴  相似文献   

11.
三种马     
一日,偶遇一位驯马人.此人一生以驯马为业。经他训练过的马数不胜数。我与他坐下闲聊。  相似文献   

12.
我结识他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小伙子。出于那个年代狂热的理想,我放弃了可继续深造的条件到了上海的某个农村。就是在一则很普通的报道中,我看到了他的名字,他是被父亲坚持响应政策送到农村的,我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3.
王纯 《百姓生活》2014,(7):15-15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都很冷淡,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喜欢我,因为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都没怎么管过我。特别是我大一点儿之后,家里买了电脑,父亲便痴迷于此,我觉得  相似文献   

15.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秦馨苗 《社区》2012,(29):31-31
目标和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 父亲是个伐木工人,小时候我常常跟着他到森林去玩。每当父亲和他的同伴砍伐倒一棵树后,地上就留下一个新的树桩。我特别喜欢围着新树桩欣赏半天,觉得那是一幅幅奇妙而神秘的图腾。  相似文献   

17.
父亲早早地就吃过了早饭,蹲在大门口,嘴里叼着烟卷、静静地等着我。温柔的阳光倾泻在他的身上,把他的几根白发染了个金黄。当我出去后,他立刻把烟头扔在地上,用脚踩了踩,把包袱扛在肩上,就向着村头车站走去。  相似文献   

18.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不幸在比尔还没出生时就发生了。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去世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慈爱和坚强的母亲。本来应该是父亲给予他的,母亲都尽力给予。尽管他失去了父亲,但和别的孩子比,比尔并不觉得自己缺少父爱。  相似文献   

20.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