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念以西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一个人。你说,这首歌的歌名很特别,但是歌词却很差劲。于是你在毕业的写给我的同学录上写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2.
真相 《人才瞭望》2011,(9):38-3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最为通俗、最为人称道的古诗之一。许多人解释这首诗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认为:这是一位生活贫困、辛勤劳动的母亲,亲手用针线为将要远行的儿  相似文献   

3.
舒欣 《人才瞭望》2014,(5):74-74
说到数字诗,就不能不说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传》:"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几笔,就使乡村宜人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可以说是开了"十字诗"的先河。现在小孩子学习从一到十,还经常背这首数学科普诗歌。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作诗。  相似文献   

4.
刘亮 《人才瞭望》2013,(5):56-56
历代的一些开明贤达人士,一到退休年龄就主动请求退下来,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就自觉让贤,让年轻的官员顶替上来。有的还以诗表明心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退休诗"。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岁便提前退休,自号"华阳隐居",过起了逍遥的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陶弘景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在画上写了首诗: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雨巷》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既追求古代诗歌的意境,又借鉴现代诗的象征艺术,在抒情上含蓄蕴藉,无论是诗情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透着一种迷惘幽深的美。从古至今,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是中国文学的永恒追求。《雨巷》一诗,在隐晦、有暗示性的象征手法下,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爨"读作cuàn,意思是烧火做饭。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艰难的窘境。其中"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囊中羞涩",也写作"阮囊羞  相似文献   

7.
正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这是一首诗的英文译文,这首诗便是流传千古的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王之涣。而这音美、意美、形美并且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语言、意境和象征意义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了一下华兹华斯的《黄水仙》。主要是表述了自然和这首诗的关系。自然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10多年前,我偶读这样一首小诗:“为官不能袖清风,不如归去做田翁;为人折腰打哈哈,堪称猪猡与哈巴;为文不得见真淳,何必欺世又盗名。”这首小诗,虽没有气势如虹、气宇轩昂的豪放,也没有那婉约如小桥流水般的含蓄与舒缓,字里行间甚至有点泥土气息,但读来琅琅上口,字字真实,句句见淳,越品越有味道,让人刻骨铭心。为此,不管我家搬到哪儿,这首诗都随我到哪儿。我之所以喜欢这首小诗,把它珍藏,是因它揭示了做人、做事、做文、做官的真谛与准则。  相似文献   

11.
[提问方式]:这首诗的某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变式提问]:这首诗(曲)运用了某某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方法指津]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方法,如果是判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则要对照具体诗句反复斟酌;如果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则要了解每一种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教研组会上大家谈到在德育课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在唱"独角戏".这肯定是没有激情的教学,不是创新教育的课堂.在创新思维活动中,首先是问题的发现、提出、思考与解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可见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没有"发问"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更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了.  相似文献   

13.
大浪淘沙,虽经千百年变迁,还是有很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按理说,知其人、诵其诗也就够了,可今人偏偏喜欢在旧纸堆里翻三拣四,结果竟然揪出了不少名诗背后的"意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绅的这首《锄禾》感情真挚,落笔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可谁曾想到,就是这位有着"悯农诗人"之称的李绅发迹之后,穷奢极欲,受人诟病。据说,李  相似文献   

14.
略说四气诗     
古代有一类型的诗叫四气诗,亦称四时诗,是将春、夏、秋、冬四字按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各写该季景色.四气诗的形式皆为五言四句两联.  相似文献   

15.
胡适年轻时有一首《岁末杂感一律》诗,这样写道:“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廉。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鬃鬃。” 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上海滩十七八岁的浪荡子,前途无望、颓废落寞的穷酸样儿。那时候的胡适,正如他的《藏晖室日记》所描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6.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波德莱尔,有一首诗叫《应和》。这首诗启示我们,有的声音不是靠耳朵去听的,有的图画不是靠眼睛去看的,有的香味不是靠鼻子去闻的;甚至腐烂的可以是馨香的,丑陋的可以是美丽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的功能是有限的,甚至会欺骗我们。那么,要想去听到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去看到眼睛看不见的图画,去闻到鼻子闻不到的香味,要获得假象后的真实,我们就必须去“感应”,也就是去与自然“应和”。我们不妨称之为“发现”。所谓诗,就是“忽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段慧群 《人才瞭望》2014,(12):90-90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相似文献   

18.
陶潜有诗云.“督戎神力世间无,敌手谁知出隶夫?始信用人须破格,笑他肉食似雕瓠!”这首诗蕴藏着一个破格用人的生动故事,说明了破格用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是他为爱人范妮?布劳恩写的一首表达爱意的十四行诗。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济慈的《灿烂的星》这首诗从音韵、修辞和意象方面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济慈带给我们的诗歌盛宴。  相似文献   

20.
正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而"形"则是空间形式的体现,"数"和"形"常依一定的条件相互联系。华罗庚教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