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5年6月2日,王金发被袁世凯的走狗朱瑞秘密杀害于杭州陆军监狱。袁世凯及其走狗如此迫不及待地对王金发下毒手,并加以“内乱犯罪执重要事务之人”、“内乱犯罪之首魁”和“复密谋构乱,始终不悛”等罪名,这说明了王金发始终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构成了威胁。王金发这一死,用行动和生命来证明了他反袁斗争的立场始终未变和对革命的忠诚,也证明了王金发过去对袁世凯的“投诚”之举是假的,从而无形中消除了某些革命党人对他的误解和疑惧。总之,王金发之死倒是完全了他的晚节。我们今天所以隆重地纪念他殉难七十周年,不仅因为他对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也还在于他死得从容、壮烈,令人起敬。从王金发之死,我们还可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主要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 (一)由于王金发性格、学养与行事的矛盾。对此,王金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国庆节创刊的《浙江书讯》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郁达夫小传》,对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适当的评价,对他晚年在海外的爱国活动,直至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也认为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文中说郁达夫在三十年代中期“隐居杭州”时所写的作品都“比较灰暗”,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浏览过郁氏这段期间的作品,并不认为他那时真正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他于一九三三年由沪迁杭,在一九三四年三月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杭州》一文确写了这样的词句:“我们来杭州,本不是想上西湖来寻梦,更不是想弯强弩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词语与避讳研究》是史式、吴良祚两位同志新的科研成果,史式同志撰写《太平天国词语研究》,吴良祚同志撰写《太平天国避讳研究》。研究太平天国的语言文字不是一件易事。十年前我给史式同志所撰《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写的序就说过:“要了解太平天国词语不是一件易事,曾有一位研究过的人说是与甲骨文有同样的困难。这话虽然夸大了,但却说明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近来又听说“史学界也有人认为研究太平天国的语言文字是蚂蚁啃骨头,费力多而收获小。”但是,这两位作者却长期埋头于这种不起眼的工作,乐此不疲。史式同志在十年前就撰成了四十余万字的《太平天国词语汇释》一书;吴良祚同志十多年来发表了数十篇很有学术价值的有关太平天国词语  相似文献   

4.
“刘郎”辨     
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首句云:“茂陵刘郎秋风客”,诗中“刘郎”,指汉武帝刘彻。对此,清人王琦在为《李长吉歌诗》作注时指责李贺说;“以古之帝王而渺称之曰刘郎,又日秋风客,亦是长吉欠理处。”现在有些同志对此则加以赞誉,如藏克家同志在谈到李贺为人富有正义感时举例说:“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竟直呼‘刘郎’加以叽嘲。”(《韩愈登门访李贺》,《中国青年报》1980年7月5日)还有的同志说:“李贺对这个历史上曾叱咤一世的汉武帝直呼‘刘郎’,又称他为‘秋风客’,这种大胆的反传统精神,在封建文人中是罕见的。”(《李贺诗五首浅释》,见上海师大编《语文学习》1978年第4期)同是一个“刘郎”,古今论者对李贺的褒贬迥然不同,这里牵涉到对“郎”字的理解问题。据笔  相似文献   

5.
王元涛 《东西南北》2014,(17):71-73
标准的投机分子 孙中山的儿子,与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孙科在《八十略述》中说:“从前听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以为他粗鲁剽悍,及见面之后,方知他长得非常清秀,个子不高,不像土匪一类的人物。”足见,“土匪”之说,早在民国年间即已流传甚广。但事实上,张作霖从没当过土匪,倒是加入过正规军。张学良晚年在自述中说,张作霖为父报仇误杀他人后,曾在宋庆的毅军短暂栖身。  相似文献   

6.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7.
人们是在曲折与前进中创造历史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也不例外。王金发这位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既有过功绩显赫,磊落有为,可任史家举笔讴歌的早期,也有过功过互见,情况复杂,甚至令人扼腕感喟,沉思不已的晚期,特别是他被害前的最后一段历史,更令人争议纷纭。为了恰当地评价他这一时期的功过,有必要先让历史本身发言。二次革命这是继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又一次重大起义,是革命党人在血的教训面前再次奋起的表征。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考验中,王金发在其初期,应当说表现是好的。当某些革命党人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就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态度,并亲赴前线参加战  相似文献   

8.
(一)六十多年的争论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著名作家,他先后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列宁奖金、诺贝尔文学奖金等多种国内外的奖赏和荣誉称号。在当今世界文坛上,很少有人享有他那样大的荣誉,同时也很少有人遭到他那么多的非议。从1928年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第一部发表以来,对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就开始了争论:有人说肖洛霍夫是“剽窃者”,《静静的顿河》根本不是他写的;有更多的人赞颂肖洛霍夫是“难得的天才”,是一位“非同凡响、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同时,对肖洛霍夫是哪一阶级的作家,对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一个本应在中国思想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震聋发瞆的口号一直被忽视着,也从未有人加以分析。这就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开教“三大柱石”人物之一的徐光启提出的“补儒易佛”。万历四十年(1612),在《泰西水法序》一文中,徐光启说:“余谓其教(指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四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著名的《辩学章疏》中,针对沈漼排斥耶稣会士传教的上疏,他又一次提出天主教与儒学、佛教的关系问题,对“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10.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11.
我这里说的“心灵结构艺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运用心理描写去划刻人物,也不是指那种不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而籍心理情感的变化去结构作品的技法,而是指情节小说中作家在组织故事和描写人物时所渗透的情绪活动和内心情愫的特殊表现,简言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家的“匠心”。茅盾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介绍吴宓对《子夜》的评论,在称赞他“看书真也细心竟能领会此非闲笔”等等以后,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2.
张生与元稹——兼论《莺莺传》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人小说中,元稹的《莺莺传》不仅“振撼文林.为力甚大”,而且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千百年来,传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作品的复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尤其张生形象,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因为传奇虽以“崔氏小名莺莺”剧“名篇”,但张生不仅系当事者之一,且为故事描述的中介人物。只有从此入手,才能彻底揭开作品的主题之谜,并正确评价它在中国言情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一张生究竟何许人也?他对莺莺为何要“始乱终弃”?以往,人们大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无行文人。有人说:张生抛弃莺莺,乃为“别婚高门”。其实,“从《莺莺传》本身看,  相似文献   

13.
今杭州真教寺,与泉州圣友寺、广州怀圣寺合称中国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因真教寺原来的建筑布局形似风凰,故俗称“凤凰寺”。此寺建于何时,众说不一。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在“真教寺”条目下写道:“一说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一说为元延佑(1314——1320)年间回回大师阿老丁所建。”丁瑞华撰《杭州凤凰寺与回民生活》文称:“相传杭州的凤凰寺建筑于唐代武德年间(618——626),一说是贞观元年。”(《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第154——155页)唐建说与元建说之间相差年代竟有七百年。孰是孰非,兹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4.
许春樵同志在今年第六期《文艺报》上发表题为“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的评论,完全否定了电影《人到中年》,对照电影,细读许文,发现许文才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评论。许文认为,电影《人到中年》里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不真实、不典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根据主题需要去编造生活”,“只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忽视了整个历史和社会环境。”“因而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没有反映出生活本质”。最后,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走向一条片面、孤立、静止的形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刊登了辛更儒同志的《谈“踏破贺兰山缺”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此文后又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五期,扩大了影响。此文考证详尽,从总体来说,是一篇颇有心得的好文章。但个别论点是不正确的,如作者说:令人奇怪的,是《满江红》词对“胡虏”、“匈奴”的仇恨之深,甚至超过了汉朝人对匈奴的仇恨。例如《史记·骠骑列传》所载,霍去病也只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而  相似文献   

16.
王永江(1872—1972)字岷源,号铁龛,奉天省金县(今大连市金洲区)人。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之后,王永江先后任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财政厅长、代理奉天省长等职。王永江在全国尤其在东北和日本是一位颇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王永江是反日巨头;也有人说他是“日满一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先驱者。”现就此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读  相似文献   

17.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人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钟文典同志《太平天国人物》要再版了,叫我写篇序文。从前司马迁撰《史记》,他在《太史公白序》里说年二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年二十八,“为太史令,细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缀集文献,结合调查资料,撰著《史记》一书。而他周游中国,随处访问,以成此不朽的著作,尤为世所称道。我读《史记》,曾考此事。他撰《五帝本纪》,自述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  相似文献   

19.
张志民同志自一九四七年创作《王九诉苦》、《死不着》以来,写诗的历史已有三十五年了。一九六六年以前,他出版了《将军和他的战马》、《金玉记》、《家乡的春天》、《礼花集》、《社里的人物》、《公社一家人》、《村风》、《西行剪影》、《红旗颂》九部诗集。十年动乱期间,他被剥夺了诗笔,甚至一度受诬坐牢。粉碎“四人帮”以后感怀积胸,不吐不快,又写了五百多首,出版了《死不着》、《祖国,我对你说》、《边区的山》和《张志民诗选》四部诗集。张志民诗的评论者都认为他有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20.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正面形象。作者吴敬梓先集中用四回(31——34回)写他,然后又在36、37、38、41、44、46回中不断出现,在全书中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研究杜少卿这个形象对于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者的世界观以及讽刺文学中如何塑造正面人物都至关重要。吴敬梓在正面描写杜少卿的言行前,先通过人物评论,给读者一个提示。在杜少卿正式登场前,作者先后通过杜慎卿与韦四太爷来介绍杜少卿,杜慎卿对鲍廷玺说杜少卿是个“呆子”,“不上一万银子家私,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慎卿与少卿为同族兄弟,因此慎卿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