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的义利之辨历时长久,在为人熟知的重义轻利的儒家和重利轻义的法家之外,有主张义利统一的流派:墨家的义利相合论;西汉司马迁、东汉王充和桓潭等人的义以利生论;宋代李觏、陈亮、叶适、王安石、清初颜元等人的义利并重论。梳理把握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统一流派的基本构成,可以对其理论价值及其异同进一步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2.
传统“义利”说可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二者关涉的内涵甚多,“义利之辩”在中国思想史上从没有停歇。关于“义利”的基本特征的探讨很多,但是如果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义利”说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外在形式上体现了精神物质与整体个体并存,历史发展上体现了由统而分与由分而合递进,具体内涵上体现了政权核心与人本核心互动,内在实质上体现了具体合理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义利关系是备受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处理义利关系的不同主张在<国语>、<左传>已现端倪.在漫长的处理义利关系的实践和思考中,形成了义之至上、利之优先及义利相和三种处理义利关系的不同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程度不同的为现代人处理义利关系提供了相关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主流取向是重义轻利,但也存在义利并重、重利轻义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起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6.
毋庸置疑 ,2 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元文化的并存 ,世界文化结构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换 ,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依照人类社会与时代的新要求作进一步的整合。尽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就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然而众说纷纷 ,对其认识与研究也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层面出发 ,以面向未来的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现代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 ,以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思想家围绕义利之辩所展开的理论探讨,含有不少积极的、进步的成分,其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南宋陈亮的伦理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深人,对现代社会,陈亮的义利观无疑具有借鉴作用。在研究陈亮的义利观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是“义利双行”,一种认为陈亮的义利观属于功利主义范畴,一种认为陈亮讲求的是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本文试就三种观点的得失做一综述、剖析,并阐明自己的研究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古老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正在发生现代转型。从制度层面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需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型:以刑为中心到以民为中心;程序工具主义到程序正义的转型;法律属性的公法化到私法化;法律体系的封闭性到开放性;司法与行政的不分到司法独立。而在价值层面,应完成:从法律集团本位到个人本位;从法律的伦理化到理性化;从法的精神的人治化到法治化;从法律价值由"无讼"到正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大学生的义利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嬗变。面对复杂的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 ,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矫正路径 ,即应取之义与可谋之利统一 ,理论教育与修身实践并重 ,导向机制与良好氛围共建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其思想可反映出传统义利观的特点: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轻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是义利并举的,我们既要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又要放置于全球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2.
道德并不是和一切利益对立 ,相反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义与利二者既有相互冲突的一面 ,也有和谐一致的一面。义与利的冲突是义与不义之利的冲突 ,义与利的协调是义对正当利益的促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要本着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原则 ,协调义利关系 ,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3.
王玉云 《南都学坛》2004,24(1):103-10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重义轻利"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大致走向。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是对"重义轻利"传统价值观的直接拒斥,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空想到科学的转折;但后来毛泽东在处理"义"与"利"、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重义轻利"传统观念的回归。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以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立足点,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又批驳个人主义,从而走向了个人与集体的联合。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利观。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的精神动力、追求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义利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基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命题,要克服假言判断的误解,从综合判断的角度出发,把“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是并存关系,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义”和“利”并重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在实施"劳资两利"方针中逐渐突出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以国家利益引导、平衡和评判劳资双方的利益.其形成有哲学方法论层面原因、政治理论层面原因和党内实践层面原因.同时,毛泽东做到在解决劳资纠纷中保障国家利益,在教育党内外各方人士中维护国家利益,在执行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中体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的人地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上。他从自然予人快乐和人性指引以及人予自然“生命的敬畏”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对人的情感、性格、道德、生活和劳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顺应,表达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他的人地观既受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也为20世纪的“人地或然论”和“人地和谐论”奠定了基础。其形成既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希伯来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也离不开诗人对自然环境独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问题可以看成诉讼价值的取向问题。既要看到沉默权的终极价值,又要对沉默权确立的技术难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必须考虑中国老百姓普遍的、平均的诉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任何制度都负载着一定的伦理价值,公正是制度的第一要义。制度公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制度歧视是我国城乡分割与不平等发展的根本原因。努力实现制度公正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平等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接近正义"与"司法为民"两种司法理念基于相似的现实背景而提出,有着相似的关注重点与议题,但却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和问题视角,且性质也有所差异,这些不同背后反映的是中西方法治文化和法治逻辑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博览会是对近代兴起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劝业会的统称,它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在公共领域。近代福建和台湾围绕着博览会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体现了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两岸关系这一新的视角,对博览会进行探讨,可以由此深入近代闽台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