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创作、文学新人与现代出版事业的关系,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论述了曹禺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池莉笔下众多女性的生存实境来探寻当代社会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轨迹。女性已摆脱男权中心的阴影 ,走向了社会舞台的中心地位 ,她们既保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又自立自强 ,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性美和情致美 ,与男性携手共创 2 1世纪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3.
马跃 《学术交流》2004,(5):146-149
1933年曹禺和他的巨作《雷雨》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流戏剧艺术大师,欧美的文艺思潮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给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古希腊悲剧可能也给了曹禺直接的启示。但我们从他所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来看,《雷雨》是以现代悲剧的形式,完成了一次与古典俄狄浦斯式的命运和性格悲剧相平行的冒险。作品烛照了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标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光。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名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在韩国曾多次上演,特别是《雷雨》,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哲理内涵,赢得了韩国人民的喜爱。同时,韩国学者对曹禺戏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5.
郑瑞侠 《浙江学刊》2004,(2):136-140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有乐师形象的出现,尤其是对乐师舞台形象的刻划,经历了由注重外部形态动作,向凸现内部情感基质;由原始朴野,向文明高雅的转变.对这种转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早期文学对于乐师舞台形象的塑造,愈到后来愈切入艺术本体,也更加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欣赏.对古代乐师的表演艺术进行纵向审视,可以再现不同时期乐师表演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168-170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娜拉身后那一声"砰"的关门声,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被看做是妇女们的"独立宣言"。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等翻译的《玩偶之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娜拉"们关于"出走"的探索。娜拉身后大门关闭的震响,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出走——从家庭的逃离,更重要的是一种选择——自主的选择,即从外面将一扇门关闭,表明一种决绝的放弃,这是娜拉在清醒的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出走与回归,是不同的生存选择,任何选择都必然是不完美的。但是,有条件并且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才是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9.
谢坚 《社科纵横》2007,(9):109-112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和曹禺的《雷雨》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力作。在阐述两部话剧在意象选择、情节构思和女性悲剧等方面有着颇多相似之处的同时,本文亦对两者在抗争主题、情感走向和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不同作了相应的比较分析,并试图通过考察两位剧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和彼此不同的创作观念来综合剖析这两部剧作,以期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剧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人物形象看凌叔华小说的内省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琴 《社科纵横》2003,18(2):59-60
在凌叔华笔下有着旧与新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这两类人物的塑造 ,体现了作者女性意识中鲜明的内省品格 :既有对“五四”妇女解放 ,个性解放实质的探询和反思 ,又有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审视 ,对女性深层传统积垢的暴露与批判。两者的结合 ,使得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开掘更深  相似文献   

12.
徐燕 《学术交流》2005,(8):159-163
自从父系社会确立了男权统治地位,女性的行为准则逐渐被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规范下来,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法则.在集体无意识的强大规范下,无论是女性的自身行为违背了社会现实法则,还是超越了现实法则,她们或者被强大的社会现实力量压倒,或者被当作一位不可超越的天使神圣化,只能成为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对象.无论是违背还是超越了社会现实法则,女性的命运都无法走出经典的悲剧结局,这既是经典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精确演绎,也是个性化作家的集体无意识流露.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日本研究》2005,27(1):75-78
在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她们扮演的是不幸的弱者的角色,体现了川端创作的“幽情”格调。川端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是死亡,死亡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张敬婕 《浙江学刊》2008,(2):212-217
本文以作者对北京市十所高校进行的主题为"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发展"的调研框架为主体,依凭社会性别理论、文化批判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根据媒介形态指标、两性形象指标、两性角色指标、两性关系指标和性别观念评价指标,分别从"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大众传媒塑造的'时尚美'"、"大众传媒反映出男女两性价值实现之差异"这三个方面,考察了大众传媒环境与大学生通过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任蓝 《学术交流》2003,(10):164-167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小说出现了回归趋向:回归传统、取悦大众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选择。韩少功则始终坚持精英写作立场,且在文体探索上走向"非小说"一途,这既是对现代小说规范的突破,同时又是对中国"杂文学"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06,33(1):21-25
在近代西方,人是一个类概念,从中发展出自由、平等等抽象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与之相应的人的概念,而只有民的概念,民与官处于对立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人与民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实现了对人的理解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7.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陈伟军 《浙江学刊》2004,(4):157-161
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到穆时英等人的新感觉派小说,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述在现代中国演变的某种轨迹.在救亡图存的大语境下,对"人"的非理性问题的关注,对欲望的人本主义式的言说,虽然不可能加入当时的主流话语,但它们打开了文学以及思想文化的另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9.
核战略是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对核威慑的运用,是在国家政策与战略理论基础上,受政治、军事、财政、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国家战略。核战略是核国家逐渐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国家军事指南。核战略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经历了大规模报复、灵活反应、现实威慑和星球大战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核战略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中,适应了美国国家政策与政治战略的需要,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既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理论认证,内部辩论从而成为美国国家战略、走向国际舞台的。核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病和弱点被修正,直至其自身已无法调整,为新的核战略所替代。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同其唐传奇蓝本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表现之一是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具有了独立品格和理想色彩.她们一改唐传奇中卑微软弱的形象,变得富于主见,在爱情追求上更加主动和大胆;同时,她们被塑造成落魄书生的红颜知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给生活困窘、价值失落的书生以支持,成为落魄文人的精神补偿和灵魂慰藉.元代社会同唐代相比,在统治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等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元代士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导致他们创作心态和创作视角较唐传奇作家有很大不同,加之较为开放的社会习俗,因此元杂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同其唐传奇蓝本中的同名形象产生了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