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加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李恩辉在我国农村职教中,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加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现结合平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一、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加强“实训实习”指...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大实验,是探求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走入歧途的结果,其后果是人所共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郑重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从中吸取借鉴和科学总结的结果。正是深刻的历史反省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由此“文化大革命”提供的经验教训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宝贵财富,使“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实现了由“过”到“功”的历史转换,在当代中国成功地演绎了“祸兮福所倚”的生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河。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犹如茫茫大海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在指引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理论和思想所不能替代的。可以毫不隐晦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但是,我们今天在享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把握,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一九七八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召下。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掀起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大变革。而后的3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中国农民又相继实行了三次“大突围”。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发展新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新方向。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壮大新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一、中国进入新型县域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林桂英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又“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8.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强国建设的最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的百年历程经历了从“救”到“立”,从“立”到“兴”,从“兴”到“强”三次重要的历史演进。通过对三次历史演进内在逻辑的系统研究,发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三次历史转折发生的根本原因,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转折的根本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转折的根本方向,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更新是转折的重要诱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面临新条件和新要求,必须突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清醒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以及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对工业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才能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科技强国建设去促进我国尽快地成为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9.
梁天明 《江海纵横》2005,(1):F003-F003
在21世纪,对于现代化征途中奋力赶超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因为中国社会对处在转型期的“三农”的关注正逐渐升温,使得农村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话题。“三农”的关键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生存状况决定着农村的兴衰,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成败。而“三农”问题正是青年学者葛志华多少年来苦苦探索、为之付出心血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1932—1937年熊佛西领导的河北定县农民戏剧试验是一次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尝试,它的时代背景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农村社会经济凋敝、农民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存在一种一向下看”的大众化潮流。定县农民戏剧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所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试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试验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经典的农民戏剧文本,并极大地调动了定县农民大规模参加话剧演出的热情,在试验中首次出现农民自发建造剧场。从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定县戏剧试验在文化切入途径、跨越文化障碍、“树人”等方面取得丰硕经验。  相似文献   

11.
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性”载体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关乎人民生产生活与各类文化遗产,更关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关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传统村落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非正常”消亡与瓦解不利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中国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的背景综述,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解读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这一当前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村落集体经济是农民基于集体产权、成员身份和村落边界而形成的共同体经济,强调经济嵌入社区关系结构,突出经济的社会品格。正是这种品格,使其同乡村精英经济、乡村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存在明显区别。改革开放后农村产权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实践后果,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乡村社会的衰败困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为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提供了时空背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再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实现方式与路径、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与法制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制度政策表述,这为村落集体经济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重新找回村落集体经济,是新时代部分地区缓解村落或农民终结,重建村落共同体的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发展的“三衣”政策,使农村增加了积累,特别是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建设新农村,重点和难点是贫困地区,最艰巨任务是重点县和重点村,关键在贫困村。因此,加大对重点县和重点村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加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客观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力推进我市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重点县和重点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集中智慧和力量,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快重点县和重点村脱贫与发展的步伐,确保小康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的价值认定与可持续发展——从新农村建设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村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村落与遗址的双重身份使其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聚落,也是文物。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古村落无疑也要与时俱进。与一般的村落建设不同,古村落的根本价值在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于是,如何确定好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总结村落中在建构和谐的天人关系,融洽的人伦亲情,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古村落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也是古村落的价值所在。于是,古村落成为新农村,需要内外兼修,而不能只重外表;需要典主雅辅,而不能哗众取宠;需要立足长远,而不能急功近利。这种立足长远的发展观,可以使古村落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以独有的魅力来赢人,建构自身的文化资本,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是新时期、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垃圾污染严重、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以及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关注民生发展的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绿色宜居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增强,从而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落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基于湖南1395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的同时,存在文化设施总量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部分设施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融通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及时更新、修葺村级文化设施;加强管理与队伍建设,建立对文化设施的长期跟踪和农民使用意见反馈机制,提高村级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村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个合作主义者,认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文章在分析梁漱溟的乡村合作思想,简要考察其合作运动实践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对今天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有益的历史经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研究立足于他者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研究,整理了1965—2019年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立项课题。统计发现,该领域日益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机构与学术群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中国农村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多元发展阶段的演进趋势,呈现了多领域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稳固的研究机构与学者、中日学者合作与交流、密切关注中国农村发展等学术特征。总体而言,日本中国农村研究依旧处于活跃状态,系统整理与译介述评日本学界对中国农村研究的史料信息等是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联袂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全面揭橥了新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哲学之“重要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唯物史观是新哲学逻辑展开的基本架构。其中的许多思想价值对我们共襄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多有启迪。今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经典哲学文本,这对我们着手进行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