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转型,导致了多元化掩盖下文学本质的单一化、世俗化,也造成了精英文学的边缘化及其悲壮的衰落.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张承志的创作就成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对人文理想的高扬,对世俗化的抵制、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们被鄙俗化的大众文学污染的心灵,也为严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价值支撑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中期特别是清末民初以后,封闭的农业、手工业经济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转型,作家们的经济生存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意识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以新的文化立场审视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人、事,不再避谈金钱、物质,而是将经济基础视为考察人物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自由独立的重要维度,经济生活与人的解放之关系成为书写的重要内容,文学逐步走出古典形态.新的文学既批判封建经济关系对生命的压制与蔑视,又解剖现代资本与封建势力相互缠绕致使社会畸形发展的现象,其中寄托着经济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与价值立场,是一种经济因素和现代性不断生长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学边缘化处境的形成,崇高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在新时期文学中逐渐消隐.消解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学精神的失落,新时期文学崇高的消隐有其深刻的时代动因.在新时期文学向新世纪文学的转型过程中,孕育了文学新质,有作为的作家应该树立起文化的良知,重振崇高美学的精神风韵,使崇高成为新世纪文学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和消费主义的莅临,文化价值谱系与人文话语范式陷入解构的困境,现代性文化所坚守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元话语,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不再合法,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碎片化等.现代性以来的文学话语范式也随着文学共同体的解散、"文学场"的"他律化"和文学实践的消费化而面临阐释的焦虑,甚至失语.  相似文献   

5.
赵勇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3):98-10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演变轨迹是从作家-编辑式的文学生产模式向导演-作家式的文化生产模式位移。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路遥,虽然在其成长中,不乏编辑对他的帮助与提高,但他既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也一直掌握着创作的主动权。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刘震云、严歌苓,他们在为导演写作的过程中已让文学丧失了自主性,从而也让其作品呈现出"电影小说"的特征。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含着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时代信号,也潜藏着纯文学生产向大众文化生产演变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由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朱霞副教授撰写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正式出版。该书是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八章,约27万字,以当代藏族作家汉语文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关系,以问题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描绘了转型期错综繁复的文学图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其存在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经典改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文学经典的影像存在过程也是文学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影像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苏喜庆 《东南学术》2021,(3):218-226
融媒体正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场域.文学正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进行着跨媒介化内爆,在融合众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中,重新唤醒文学价值的综合效力.同时,文学也发生着跨媒介化变异,其中,显性变异主要是数码化,即由文字符码转化为比特符码,在融媒体介质中自由再生产和传播;隐性变异则主要表现为接受语境与文化消费心理方面的变异,"穿刺式"阅读、时尚快评等成为新的传播反馈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中,文学语言必然要与虚拟空间中的感性直观和欲望表达相接通,且努力适应这种共生性的空间生态.由此,新媒介文学的持续发酵和再生产效应孕育出了膨胀型的大文化载体.在未来的"融媒体+文学"新生态中,文学与融媒体的双向度敞开,将引导人类进一步探寻人文与技术生命相融合的、带有命运共同体特征的融媒体精神空间通道.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而由文化理念、创作精神上的超越性立场嬗变为世俗化姿态,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种基本趋势.这既缘于中国文化原本就缺乏宗教式的超越性基因,也是传统实用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延续所致.<边城>和<围城>最先呈示出存在主义创作的世俗化迹象,8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文学的世俗化蔚为大观,并演变成两种致思途径:民间化叙事以及与"个人化写作"携手的日常化写作.  相似文献   

10.
董希文 《中州学刊》2007,(4):232-236
经典的重构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日趋浮躁、日趋世俗化、感官化、日趋追求"明星化"文化策略和时尚效应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经典得以重构是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的结果.就作品而言,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震撼力及独特的技法是经典重构的前提.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价值追求的异质化,作家"影响焦虑"下的颠覆冲动、时尚欲望化追求,读者求新尚奇、狂欢化效果的阅读期待以及时尚批评家的引导,是导致经典重构世俗化、通俗化趋势的外部原因.经典重构过程是一个经典文本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过程,社会语境影响下的作者和读者作为最活跃因素互为影响地参与了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域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津门作家笔下的"津味"日趋淡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津味文学从眷恋本土到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渐丢失了津沽原有的风味,酝酿了一种新的韵味。一、传统"津味"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起,以冯骥才、林希等为代表的天津作家,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因其文学作品中展示了鲜明的津沽风情,被称为"津味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津味文学的价值更偏重于地域民  相似文献   

12.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学是区域文化的典型反映形态,是民族文化一体性和区域文化本土化进程相互作用的产物,积淀着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阐释价值.浙西地区文化生态的边缘性和儒学化,决定了该地区作家群体、作品内容等文学风貌的发展演变.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关注民生的人文观照,构成了地方文学的乡土气质.  相似文献   

14.
西部作家集约式地进行生态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新世纪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现象.西部小说这股"绿色"风潮的背后沉潜着支配性问题结构.多年来,以乡土为审美标高的西部小说,在新的文学场域中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作家出于自我认同的身分焦虑而向生态主题转场.对时代主题话语表达诉求的西部文学传统以及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底色,也是引导西部作家进行生态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积累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极其丰富。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家作品,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同样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媒介。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通性,因而知人论世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仅以实例为证,简析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启凡 《理论界》2010,(12):149-150
新市民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因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由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中心转向以商业意识形态为中心"而产生的。商品化经济的建立使中国市民阶层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兴市民的兴起,表现他们在经济转轨、市场竞争的文化转型期的遭际、个人感性化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价值,传达作家对于生存的个人化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的新市民文学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历史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相互应和,历史文学追求的最高价值"史诗性"也随之不断发生质的变异.从新时期简单的政治认同,到价值裂变下的认同消解,再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建立在精神支撑基础上的历史文学"史诗性",一直是整个社会价值重建的核心凝结点.历史文学在一个世俗化、欲望化的时代肩负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寻找现代民族认同建构的丰厚资源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潘海鸥 《兰州学刊》2009,(10):183-187
新写实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遭遇启蒙尴尬与困境的知识分子形象;受庸俗价值观影响逐渐庸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人文理念与庸俗价值观激烈冲突的文化环境中还在苦苦挣扎与坚守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写实作家通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实现了对自身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的观照,在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既有着作家对自身启蒙理想已经难以维系的尴尬处境的解嘲,也有着对自身放弃人文情怀而日趋世俗化的选择的辩解。新写实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中国部分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困境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传统道德现代化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核心命题.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的传统叙述,一直笼罩在启蒙主义线性时间哲学虚构的社会"发展"神话与历史"进步"理念当中.这种启蒙的思想意理,造成中国作家对传统的理解和把握,存在着政治化约的简单化行为;作家们主要从社会系统而非文化系统来看待传统、决定自己对传统的态度,背离了启蒙作为文化系统工程的主旨.当下中国文学的传统叙述,需要反省五四启蒙主义的缺失,回到现代人文理性的"新启蒙"立场上来,重新建立一种具有"当代"和"中国"气象的审视传统的思想视野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