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第一次陆战。一般皆认为这是一次较小的战役,无关大局,因此对它不予重视,研究不多。其实,这次战役虽小,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如果能够深入地考察一下这次战役,那末,对清军在甲午陆战中为什么会节节挫败的问题便不难理解了。本文拟就甲午成欢之战的经过及其影响和教训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2.
甲午威海海战,是决定整个中日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蒙受了割地赔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制约了近代化的速度和深度;文化的和正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日侵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以致于战争中消极防御,被动拚打;专制结构下的文化严密而整齐,克制而内向,绝对的权力集中与缺乏监督的内在机制,使慈禧的六旬庆典如期隆重举行,直接导致了甲午战败。  相似文献   

4.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一八九四年十月下旬的中日两军鸭绿江防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阻击日本军队入侵国土的首次保卫战。这次战役对整个战争过程影响很大,由于中国军队在这次战役的失败,日军得以长驱直入。进犯辽东地区。因此,分析这次战役的失败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入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在这方面略谈管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黄、蚩涿鹿之战堪称影响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转折之战。黄、蚩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从历史地理学考察表明,发生在距今约5300年的重大降温事件所引发的洪灾和旱灾,应是导致蚩尤涿鹿战败的主要原因。蚩尤涿鹿战败,当败于灾而非于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 ,因此 ,对待外来文化总是持着鄙薄的观点、漠不关心甚至拒绝的态度 ,他们总是相信儒学是天经地义的万世不变的“圣人之道”。甲午战败使中国人意念中的“东方大国” ,不但败于首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 ,而且败于同为黄色人种 ,19世纪中叶又一起饱受列强欺凌且吸收盛唐文明的乳汁发育成长的“蕞尔岛国”日本 ,败得是那样惨 ,条约又那么苛刻 ,这大大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创巨痛深 ,举国若狂。甲午战败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 :传统的儒学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劣根性暴露无遗 ;导致近代中国思…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甲午旅顺之战中的龚照玙的评论是盖棺尚未定论,事实上所谓龚氏在旅顺之役一直坚持到最后没有先期潜逃的观点不成立,旅顺之役前龚氏曾二次潜逃不可否认。其次,所谓龚氏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险潜渡筹粮,对清军坚守旅顺起到一定作用的观点并不符合事实。龚氏的二次潜逃对于旅顺之役起着很恶劣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清军败亡的重要原因。再次,忽略金州防御的军事战略意义,没有派重兵去防守,只顾旅顺的消极军事防御,这是清政府的罪责,而以龚照玙为首的旅顺文武官员是导致旅顺失守的直接责任者。  相似文献   

9.
论辽金之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金战争,是女真阿骨打奴隶主集团强加给辽的兼并战争。要弄清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对女真社会的状况、政权的性质以及阿骨打集团的阶级属性等根本问题,需作分析;其次,辽、金人、南宋人以及元末人留下来的史料,相当杂乱,需要重新考虑;最后,金朝是怎样打赢这场战争的?也需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三河之战     
<正>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优秀将领陈玉成与清军悍将李续宾进行的一场生死决战。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天国年轻将领陈玉成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顽,从而取得了辉煌胜利,这场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一次优秀的典型战例。战斗发生在公元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清咸丰八年十月十日),战场在今属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三河战役是关系到太平天国后期政权存亡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它一直为史学界所注重,是太平天国研究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对三河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作一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03,23(6):33-35
奥普争霸是影响德意志统一运动进程的关键因素,在争霸斗争中奥地利最终于1866年战败,主要原因是:奥地利独立的大国政策使其更关心王朝利益,加之帝国重心东移,造成其日益偏离德意志的趋向:奥地利政治、经济上的落后状态使其逐渐丧失在德意志的优势地位;奥地利外交挫折。  相似文献   

12.
秦拔楚郢的战争,是指始于公元前280年(秦昭王27年,楚顷襄王19年)的秦伐楚、至公元前272年楚质太子于秦,两国关系复好的整个战争进程而言。通过这场历时九年的秦、楚之战,于秦言是拔郢都、取巫黔,迫楚东迁,使其兼并诸侯的东进战略推进了一大步;于楚言则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国势趋于倾危,而亲秦与反秦的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较量,亲秦的力量取胜,终致屈秦和好,偏安一隅。虽然本文论列的问题与史事有些是发生在拔取郢都之后,但它是秦拔楚郢战争进程中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它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中央政权和一个或几个地方割据的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民族矛盾不可能得到公正解决,往往导致民族之间的战争。这里所讲的萨尔浒之战,就是反动腐败的明王朝为了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调集十多万大军,对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地方政权发动进攻。女真族在自己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打败疯狂进犯的明军,取得民族自卫战争的重大胜利。这个胜利是一个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的形势,明朝从进攻转为退却,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从而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望海埚之战是发生在明永乐十七年(1419)的一次辽东抗倭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元末明初以来为患于辽东半岛的倭寇,巩固了海疆,振奋了人心,并为以后的抗倭斗争积累了经验。历史文献对这一战争多有记载,可惜失之零散;中、日两国学者对这一战争也陆续有所研究,但考证者居多,全而论述者甚少。本文拟对望海埚之战做一全面地论述,以就教于国内外学人。  相似文献   

15.
1931年11月4日至11月19日,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率领黑龙江省爱国官兵,在江桥(今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奋起抗击日本军队的进攻,历经16天,毙伤日军1000多人。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军队遭到的第一次重创。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促进和推动了抗日救亡高潮的到来,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江桥抗战理应作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朝政府和匈奴在今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北麓,进行过一次重要战争,这是汉、匈关系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次战争。战争的结果,汉朝和匈奴的政治、军事势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加上汉武帝在此基础上把战果的影响继续扩大,这样,汉朝在军事上由原来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势开始转向劣势。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17.
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氏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士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在中美结盟之后,美国政府通过史迪威企图控制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军队指挥权,一方面是为了实现美国当时的军事战略目标,迅速战胜日本,而美国尽可能地少付代价;另一方面是着眼于符合美国利益的战后世界格局,控制中国军队,将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反苏前沿阵地;再一方面是企图通过控制中国军队指挥权,进而在战后将中国军队变成美国得心应手的雇佣军,将中国变成美国的政治附庸和经济殖民地。  相似文献   

19.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