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8次农村家户数据,运用收入不平等的要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及收入差距的现状、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实证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不平等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就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而言,农业收入因子是不平等促减的,家庭经营、工资以及再分配等收入因子是不平等促增的,并且工资收入因子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除1991年以外,其贡献都超过40%。至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则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结构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化特征来看,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距变动可能既没有库兹涅茨式的乐观,也没有证据支持皮凯蒂式的悲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差距变动,既不存在自发的改善机制,也不存在内生的恶化机制,也许在更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某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作用的结果.通过比较中美收入分配结构可以发现,我国收入分配中的再分配效应相对较弱;劳动力市场存在对低工资人群的保护不足,而高工资人群中的竞争不足现象.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包括,可能并不存在决定收入差距长期变动的简单机制,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具体政策的分配效应;完善再分配机制、增强对收入分布中低工资人群的保护,与强化收入分布中高工资人群的竞争激励并不矛盾,在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中应当避免相反的政策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3.
在CGSS2006 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回归分解技术,对东部和中西部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 会资本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作了比较。就人力资本对不平等的总影响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差别微小。其中教育程度的影响,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经验的影响则正好相反。社会资本的情况则相反,发达地区要小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政治资本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发达地区要大于不发达地区。这些结果否定了收入不平等的市场一元论解释,认为市场和国家联合作用对收入不平等研究的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区域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1978年之后的收入不平等变迁情况,对之前的不平等则研究很少.这一方面导致缺乏对区域不平等的历史比较,另一方面导致缺乏对区域不平等的因果机制的探索.本文基于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变迁模式,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成因.研究发现:以2003年左右为限,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泰尔指数和相对贡献都呈现下降态势,本文推测这很有可能预示威廉姆森倒“U”拐点来临;除经济增长外,其他变量均显著加剧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看,工会和集体谈判对降低工资不平等有积极作用。美英两国的工会力量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形趋势,与此同时,工资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程度则呈同步反向运动。工会出于组织考虑、客观标准和工人团结的原因,在集体谈判中采用标准化工资率策略,提高了低工资者收入,压缩了工资分布范围,从而缩小了不平等程度。而我国存在集体合同覆盖率低、协商不充分等问题,为了改善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时期差别,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短时期内,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起正面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正面作用越来越小,甚至转化为较弱的负面作用。鉴此,须采取措施抑制居民之间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智能技术与全球化大生产带来的机器与人竞争、工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等问题可能会在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导致工人低工资并在长期内处于仅能糊口水平,使得工人阶级陷入一种“悖论性贫困”状态。智能化和全球化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固化和阶级不平等深化,导致社会流动性消失,可能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无条件基本收入(UBI)作为一种应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智能化可能引发的大规模失业和工资长期低位化问题的政策工具而备受关注,其在发达国家被视为应对智能化引起的就业结构挑战和改善现有社会福利制度的工具,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一种渐进性的减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中国倡导以渐进方式建立无条件基本收入制度,以减少社会不平等,推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并通过实施无条件基本收入项目为国际相关进展贡献“中国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8.
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核心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文献展开全面详细的评述十分必要.具体包括:技术进步偏向理论的解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收入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的规模效应、价格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劳动力供给因素,对未来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居民收入分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关注的一大主题。在经济学中,收入分配持续动态表现为子代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父代收入决定,也就是代际收入弹性。运用CHNS1989—2011年九轮调查数据,进行适当的样本归并、测量误差修正和可比性调整等处理,可从纵向变动和横向异质性两个层面定量刻画中国居民收入代际弹性的变异特征,并估计分析了代际收入弹性变异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居民代际收入弹性的纵向变动大体呈现出"M型"态势;(2)代际收入弹性在不同收入分布上存在异质性,低收入阶层的代际收入弹性显著高于高收入阶层;(3)代际收入弹性异质性对以方差表示的不平等解释力在波动中有轻微上升的趋势,2010年前后的解释程度已接近40%。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1993—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对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中国贸易开放的不断深入,行业间工资收入不平等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这与传统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相对工资差距的预测是不一致的。从要素密集度的层面来看,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进出口总额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而出口变量的影响不明显;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进口与出口都扩大了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回答多重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问题。采用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基于Neumark和Brown分解方法,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区域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者;Neumark分解的结果表明,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82.24%是由劳动者个体特征引起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引致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17.76%的差异由户籍歧视造成。进一步Brown分解显示,无论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及区域分割下,就业机会差异均不是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同工却不同酬是户籍歧视的主要原因。文章在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利用Neumark和Brown等多种工资分解方法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市场歧视两个视角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采用微观数据考察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更加深入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微观差异,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最近浙江省企业职工调查数据所进行的关于人力资本对城乡户籍歧视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工资差异的80%是由个体特征差异引起的,另外20%是由歧视造成的;城乡户籍歧视主要发生在高中组.该群体的受歧视程度高达45.9%,其次为大学组和初中组,分别为29.5%和-2.0%.这一结果使那种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受歧视程度的假说在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得不到很好的验证.另一种补充的假说,即职业竞争假说认为,由于民工荒的存在,低学历的农民工在差的职业岗位上供不应求,其岗位竞争激烈程度较弱,因此歧视影响较小,而高中组遭受严重歧视是因为职业岗位竞争激烈,使得该群体的一部分在同等条件下接受低于城市本地人的工资收入.消除城乡户籍歧视和工资差异,关键在于建立公平、公正和平等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均值分解和分位数回归分解方法考察了受雇型农民工内部因所有制、行业和区域等分割因素所导致的市场分层和工资差异.研究发现,所有制、行业和区域等分割性因素解释农民工内部工资歧视的占比超过人力资本等特征因素所解释的工资差异占比.分位数回归分解显示,农民工基于所有制和行业分层的收入差异存在“天花板效应”,基于区域分层的收入差异存在“粘地板效应”.前者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行业间的工资分化有关,后者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区域间最低工资标准差异以及就业区域选择的累积效应等因素密不可分.而且,同一所有制或行业内部的农民工存在明显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东高西低特征.农民工内部“工资歧视”只是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歧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是较普遍的现象,其中职业隔离是性别歧视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了分析我国城市就业人口中的职业性别隔离问题,我们使用差异指数法对当前职业隔离的程度进行了测量,并且通过CES生产函数和C-D生产函数对假定消除职业隔离后,各种职业的劳动力性别构成比例、工资水平及经济总产出变化情况做出估计,以期对打破职业隔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工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是巨大的。而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众所周知,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李嘉图曾认为,工人的工资决定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是一种生存工资。本文论证了为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巨大需求没有引起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最近几年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伴随收入增长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从要素收入的角度出发,以江苏2005年农户层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来源进行重新划分,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资本、劳动、土地各要素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报酬的差异,工资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租收入作为一项新兴的收入来源,也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制结构的私有化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的增长,从而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水平低、就业环境差,且缺乏社会保障,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非正规就业是某些群体被挤到低级市场的结果。非正规就业市场不等于低级市场,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扩张也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2年全国31个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在经济区域划分的基础上,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距、歧视性工资结构进行了分析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从与个人相关的户籍工资差距、性别工资差距、民族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仍是工资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教育在缩小户籍工资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技术水平在缩小性别工资差异方面不容忽视,工作经验可以缩小民族工资差异。从歧视性工资结构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流动人口在教育上的歧视、女性在年龄上的歧视、少数民族在教育和工作经验方面的歧视越凸显;从与收入群体利益相关的行业工资差距分析结果来看,教育回报率总体在增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歧视性工资表现由对劳动者的年龄和健康程度歧视转变成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上。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中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市场分割数据,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回报的影响。研究表明:(1)劳动力市场分割会显著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2)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时,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回报,但在人力资本水平高于临界值时,劳动力市场分割会降低人力资本回报。(3)市场分割会显著影响女性、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水平,但是对男性、城镇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启示是:从短期看,"一刀切"的市场分割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但并不利于高素质劳动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实现低素质劳动力充分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自由流动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市场分割会降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坚持人力资本提升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的收入回报。  相似文献   

20.
就业歧视是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而就业歧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尤其引人注目.服务业是女性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为了解在服务行业中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状况,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样本中两性职工工资收入进行的计量分析发现,在我国服务行业中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投资歧视以及晋升机会上的不平等,而不是工资收入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