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光体江西派通过重振地域文化传统、改变传播媒介等方式来应对近代文学的变革潮流,一度影响极大。但其"文化守成主义"思想与"复古求变"文学观使得流派风格分化,此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渊明风神"成为维系其流派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同光体江西派通过重振地域文化传统、改变传播媒介等方式来应对近代文学的变革潮流,一度影响极大.但其"文化守成主义"思想与"复古求变"文学观使得流派风格分化,此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渊明风神"成为维系其流派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因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域性、传统聚落的景观异质性、民族文化的稀缺性以及产业振兴的迫切性,旅游开发成为民族传统村落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对湖南省湘西州典型民族传统村落旅游进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空间属性、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等方面确立旅游开发对村落的影响维度,继而得出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村落构成影响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主体响应及政府政策,必须从地域空间生产、旅游利益分配、民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旅游驱动民族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的演化,以期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资源介入,通过引导政府合理规划、企业有效管理、居民积极参与等方式,开展村落系统重构,实现民族传统村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空间权益的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等方法,探讨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发展问题。研究认为,西藏村落体育是在农耕与牧业传统文化背景下,由农牧民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并以藏族传统体育为基本活动方式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生产生活性、地域民俗性、节庆民俗性、文体艺术性等特征。建议赋予西藏村落体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西藏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融入乡村旅游;促进西藏村落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化价值愈发凸显。传统村落具有"惠及苍生"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既要根植本土特色资源和深厚乡土文化,将其优秀多元化价值活态传承下来;同时又要创新发展形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满足村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得以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反映乡村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自发有序的空间生态、商贸互融的市镇生态、生生与共的人文生态等核心要素。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存在着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愿望相左、资本下乡目的与当地居民人本价值背离、村落空心化与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缺失、重视实体修复与轻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并存等多重发展困境与悖论。这需要从坚持文化整体保护理念、重塑乡村精神文化家园、激活乡村建设主体意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塑村落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体系是由多种文化构成。文化在历时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旧文化、新文化、外来文化在同一地域中的不同时间内会形成多重文化的层叠和整合。沁河中游的传统堡寨村落文化谱系中,农耕文化是基础,在"耕读传家"思想基础上,沁河中游地区形成了多个望姓大族,取得了辉煌的科举成就,形成了庞大的官宦家族,也使得该地区的村落在面对外部军事威胁时,能够修建完善的防御设施以自保,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堡寨村落文化。隆庆议和与开中制后,明清山西商人取得了巨大的工商业成绩,传统工商业文化也融入村落文化中。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沁河中游形成了农耕文化、家族文化、科举与官宦文化、传统工商业文化、建筑与防御文化多位一体且互相融合的村落文化,其文化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示了区域多重文化的时空层叠和整合状态,体现了该地区传统堡寨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曹阳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4,(3):177-185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乡村文化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冀中平原师素村的个案展示了一个对所持文化传统有强烈觉知意识的村落共同体,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及转型以凝聚共同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村落共同体实践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内在影响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践行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前提;乡村文化是否契合村落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关键;乡村精英引领下的村落共同体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实践的主体。基于此,充分发挥村落共同体在乡村传承与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江西遗存的傩神信仰及其仪式是汉族族群记忆的一种具体化形态:无论是江西傩仪的功能、结构,还是傩神信仰的观念体系,都表征了古傩祭仪式传承至今的汉族族群文化基因。江西傩戏蕴含的汉族族群文化是汉族文化大传统于江西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投射,体现了汉族族群文化在江西民间文化上的传承和融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村落文化不断遭受破坏,出现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传承载体的破坏、传承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以及传承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困境.通过深入剖析皖北W村村落文化传承出现的困境,试图从村落文化传承的主体、载体、教育以及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出发,为村落文化的传承提供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村落文化范式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总的文化运行模式。村落文化要成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就必须进行范式转换和创新,这将大大有利于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村落文化范式的现实途径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克服旧文化范式的缺陷,发掘和利用村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刘荣 《南方论刊》2007,(4):41-42
贵州省黔东南州占里侗族村落,以其独特的生育文化及和谐的村落社区生活而著称。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走访问谈的形式研究这个能够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传承至今的古老村落,在当今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在青年一代越来越多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研了江西部分书院遗址的现状,发现有独立存在、坐落于村落、坐落于学校等几种情况,大多破败凋零.江西书院遗址有特殊文化价值:儒学教育的“道场”,尚学敦教的园地,教育传承的见证,古代教育和革命教育结合的基地,有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景观.本文认为要从杜绝拆毁破坏,依托学校保护,建设地方文化中心,探索改造新农村的新路径,开设传统文化讲堂,进行特色旅游等方面对书院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为发展和繁荣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孕育民间文学的丰厚土壤,民间文学又是村落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村落文化重要载体。而这两者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都受到了冲击,呈现出走向没落的趋势。村落文化的全面研究和村落生活空间的深入发掘成为必要,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状态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更乐民间轶事》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它体现出村落文化与民间歌谣创作的密切关系,又呈现了当代民间歌谣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本文以此为个案,为当下的村落文化传承与民间歌谣创作提供合理的评价立场。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地方文献资源显示了地域文化特点。三江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影响深远,地域文化有待挖掘与共享,收集整理与保护传承地方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责任,高校图书馆要依靠自身资源与技术上的优势,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作出贡献。文章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在三江地域文献建设上的特点与我校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效为依据予以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映红 《江汉论坛》2005,1(5):16-20
政治发展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村落文化作为社会文化背景和基础性资源,对当前的农村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消除臣民文化、培育公民文化,改造小农文明、培育契约文化,更新礼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能极大地提升村落文化的内质,克服其“先天不足”,有效地促进农村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华北农村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社会,其自然———社会生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即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体制与内向封闭型的村落社区结构相伴而生。而土地是乡村社会的基础性资源,乡村社会的一切自然、人文关系都是围绕着土地资源分配而展开的。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村落内部的土地资源分配表现为地权的相对集中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相始终,土地收益在各阶层的分配也极不平衡。从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角度讲,宗族取向是华北村落社区土地资源分配的价值导向与结构制约。在国家权力与村庄社区的互动关系上,国家权力对华北农村的影响仅限于征税,而乡区长、保甲长处于行政权力与村落社会尖锐矛盾的焦点,其社会角色已从士绅转向土豪劣绅。要而言之,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村落内部社会结构的重组,这又有赖于土地分配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