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人居环境支撑系统是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为了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应在遵循指标易获取性、灵活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应从农村人居环境支撑系统包括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和物质规划四个方面设置22个指标综合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整体建设状态或水平。  相似文献   

2.
常德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常德市属中等城市,其最大特点是强极化性。近15年来,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988年,常德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 2 5 0km2 ,非农人口2 3 37万人。到2 0 0 2年,建成区面积达6 1 34km2 ,非农人口达4 3 70万人,分别增长了2 73倍和1 87倍。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看,作为中等城市的常德市尚未出现大都市所特有的“大城市病”,也不存在小城镇所独有的城乡过渡性。根据中等城市的特点,并参考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1] [2 ] [3 ] [4] [5] ,我们选取了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可…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31-237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人居环境成为一个"生活┼"的新语境,受现代工业设计思想和标准化的影响,许多城镇被克隆和模式化,产生了经济效应与居住者心理需求的矛盾、生活空间与城市文脉之间的矛盾、求新与传统人居文化之间的差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这些基因和精神根植于现代人居设计和建设之中,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利用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文脉观来协调人与建筑的关系、城市人居与传统文化习俗的内在联系;从人文、历史的视角研究人居群体,利用隐喻观手法将传统文化作为词汇,隐喻于点、线、面、空间、质感、色彩之中;最后用物元观的维度将人居、传统文化、文脉抽象成一个三元集合,用可拓工程方法分析传统文化与人居的关联度,用优度寻找一个合理的融入方案,构建现代人居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3):165-172
城市政府作为基于城市治理多样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在城市设置的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着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为居民提公平、高效、完整、精准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进而在综合效益上为居民带来更多、更好和更便利的公共福利,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使城市成为人们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并防止出现"大城市病",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城市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有效治理,与城市各级政府职责划分密切相关。合理划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是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与体制保障。有鉴于此,我们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方法为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履职)存在的"分割化""碎片化"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叶林  李萌 《学术研究》2024,(2):52-60+177
城市创新作为城市集体行动者为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的创新性探索,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意义。在对城市、创新及其二者之间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概念框架进行构建,以此获悉城市创新的概念缘起。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2010—2018年共四届参与评选的1015个案例文本内容进行主题建模分析,得出城市创新实践所关注的30个主题,通过对主题的空间与经济社会分布状况的描述性分析,刻画城市创新的时代特征。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性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创新的诞生提供条件,这也是城市创新实践关注的领域;城市所具有的高密度、高规模带来的资源环境恶化、经济不平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拉动城市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应对,资源与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区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也是城市创新重点关注的领域,显示出其人本精神,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南宁城市文化内涵及城市定位二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静是南宁的品质,也是南宁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南宁是"最文静的城市".从"绿城"到"水城",南宁沿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宜居城市品质的思路,既保持城市原有的"文静"风格和气质,又匠心独运地走出了一条避免城市建设同化趋势的新路子,而"绿城"+"水城"的人居环境,则构成南宁建设中国现代宜居名城的城市定位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构建了城市土地调整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分析制约江北区城市土地整理的障碍因素--制度障碍、机制约束与理念错位及其原因,提出该区土地整理的对策主要在于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建立与完善与土地储备相配套的机制、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与深化经营城市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是城市的首要属性,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是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笔者分析了南京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现实条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笔者认为,南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独特的滨江景观风貌、良好的人文环境条件等优势条件,多项城市建设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要求.但是南京在目前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必须妥善处理好改善城市景观环境与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样板工程与实现均好性、建设与管理等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是城市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着眼,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结合茂名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提出在进行茂名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构建时,主要把握研究目的,研究核心,研究原则,研究特色等四个要点,以期为加快茂名人居环境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和主导力量,承担着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职责。如何实现城市的有效治理,为全体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全方位有机配套、公平正义以及"无缝隙"的整体性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改善企事业单位发展环境,进而增进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推进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及其治理,与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密切相关。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是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为此,需要我们对当代中国城市政府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进行检视,进而探寻城市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内生逻辑与治理路径、技术工具,推进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划分从"分工"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分权治理模式下的官员政治晋升激励,在促成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行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从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政府城市偏向行为进行系统考察。要实现由城市偏向到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必须实行政府治理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福州冶城是在汉代闽越融合的文化背景与积极吸收中原人居环境营建之有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顺应原始聚点"逐水而居"的人居习惯,体现了城水相适的人居智慧,是闽地人居实践步入高级阶段的重要表现。空间层面下冶城"适水而成",呈"多城圈结构",并吸收中原地区人居空间组织经验,构建起"新店卫城-屏山王城-越王台"为主轴的城市序列;城建层面下"理水灵活",重点表现在港城性质的逐渐显现以及宫苑蓄排水等方面;园林景观层面下"藉水成景",冶城水景观及相关游憩方式已较为完备。"从来无古意,可以赋新诗",通过挖掘冶城人居经验智慧,启示着当代福州城建理水应转变人居伦理观,多方协同,并应谨慎推行"海绵城市",尤其需要注意"下沉式绿地"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智慧博大精深,本文只选取它关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面的智慧和实践成果来展开。西方解决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问题,走过了从集中主义到分散主义再到生态主义的曲折历程。现代生态科学和西方智慧值得我们借鉴,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更应继承和发展。它内蕴及衍生的传统人居环境理论曾使历史名城千年不衰,给我们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智慧,并将不断提供有益的启迪: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的系统规律;慎又慎之地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通过回馈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相似文献   

14.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黄山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实现“三最”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在2004年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水平,并在2005年积极申报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黄山的城市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又是落实建设"四个湖南"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资源整合。当下,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产业转移为主线,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以绿色发展为契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绿色文化为主题,营造低碳消费环境;以配套政策为保障,打造低碳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日益占支配地位,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城市群迅速发展完善,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应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从各方面关系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五重五轻"的特点,即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重开发、轻保护;从推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构建了城市土地调整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分析制约江北区城市土地整理的障碍因素——制度障碍、机制约束与理念错位及其原因,提出该区土地整理的对策主要在于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建立与完善与土地储备相配套的机制、提高增量土地取得成本与深化经营城市的理念。 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人口剧增而生存空间日趋缩小。在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今天 ,我们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怎样改善我们城市的人居环境 ?而当德国柏林 1994年建成第一座生态办公大楼 ,成为全球物业绿色革命信号的时候 ,实际上 ,就已经向我们启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途径 ,展现出城市环境革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曙光。生态楼是环境意识生态原则、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刻意利用建筑空间、发展城市生物生产 ,增加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其自然生产力 ,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是它的根本特征。在生…  相似文献   

19.
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依靠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既有研究,结合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现状,构建了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两大类一级指标和34项二级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城市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化)与城市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矛盾以及工业化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矛盾,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而生态城市正适应了这种要求。他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更是在依托现有城市的条件下,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这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我们就活在这个生态城市的环境之中,问题是我们该怎样认识它,保护它,小心翼翼地改善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