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犯罪经济学原理,犯罪收益和犯罪成本有多种类型,罪犯从事犯罪活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亦即对犯罪收益与犯罪成本的权衡。基于此,构建了理性犯罪决策的成本收益模型。它表明,当获得收益的比率等于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比率时,罪犯的犯罪决策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
论有效率犯罪——预防犯罪的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把犯罪人作为理性人,对有效率犯罪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对犯罪的收益和犯罪的成本作了分析,提出预防有效率犯罪的两种途径:有效率犯罪的非犯罪化和有效率犯罪的非效率化。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现状,结合理论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背景,指出基于成本收益法的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可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理性回归到科学监管模式.进而详细构建这一评估体系,通过对其成本与收益指标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量化建模,探索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证券违法犯罪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券违法犯罪会降低证券市场的效率,对其监管被认为是一场迄今“没有取得胜利的战争”。罪犯犯罪的概率取决于监管成本和发现犯罪行为后对市场的弥补收益,监管者监管的概率取决于罪犯的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监管者如不能全面加强监管力度,也可以通过降低监督成本,加大惩罚力度降低证券市场犯罪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对于在犯罪中收取被害人所转款项的取现行为,定性为诈骗罪还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司法实务界存在较大分歧。其原因是取现行为构成“两罪”的主观方面使用相同的“明知”表述。准确把握“两罪”“明知”的区别,对每个案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照罪刑法定原则准确定性。取现行为人与电信网络诈骗犯存在事前通谋,或者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帮助取现,则构成诈骗罪;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既遂之后,取现行为人明知其所取款项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帮助取现,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相似文献   

6.
企业与农户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食品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源头的食品安全水平.通过构建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和农户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合作行为策略和均衡状态.结果表明:只有当企业和农户合作的超额收益大于其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时,最终的演化结果才可能为相互合作的状态;合理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是促进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合作所能获得的超额收益越高、合作成本越低、搭便车收益越低,双方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就越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了一些促进双方合作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温建辉 《理论界》2006,1(1):125-126
本文循着社会化的进程,着眼于社会化的具体条件,对犯罪的产生及其类别进行科学的阐释和定位,比较深刻地论述了在社会化进程中发生的两种类型的犯罪——劣势犯罪和优势犯罪。文章特别指出违法犯罪是社会化失败的一种结果,此时,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社会性,具体表现为:行为人的意志与客观规律严重脱节;行为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能为利害相关人所接受;行为人的行为不顾及群体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最后,文章具体地分析了与社会化相关的几种犯罪。  相似文献   

8.
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公共权力的滥用紧密相关,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产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惩治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寻租”理论和犯罪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研究职务犯罪的内在机理,提出如下对策或建议:应增大犯罪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控制或减少犯罪收益,提高破案率,从而最终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9.
刘隽 《兰州学刊》2007,(4):97-100
突发性犯罪的主观罪过即突发性故意,其特点是在强烈的情绪爆发的冲击下,行为人对于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及意志因素处于一种模糊、不清晰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糊认识与模糊意志并不代表行为人是在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仅能说明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的违法性意识较弱,不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犯罪行为,不一定意料到了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但毫无疑问,行为人是在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以满足自己一时的情绪平复.与一般的直接故意不同的是,突发性故意行为人更侧重于追求行为实施时的快感以平复情绪,而一般的直接故意则侧重于通过实行行为的实施实现犯罪目的,完成犯罪结果的满足.据此,与刑法理论通说相异的是,文章认为突发性犯罪属于直接故意犯罪而不是间接故意犯罪,突发性犯罪具有中止与未遂两种犯罪停止形态.  相似文献   

10.
张学永 《理论界》2013,(1):69-71
环境犯罪的危害性无须赘言,法律对环境犯罪问题的规制成效有限。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观之,主要原因在于对环境违法及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环境犯罪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文章重点剖析了环境犯罪领域内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如过失危险犯的设立、严格责任的引入、因果关系的确定等,力图通过新的视角,以提高环境犯罪的成本、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力度的方式,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犯罪。  相似文献   

11.
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态社会契约理论论证了三元社会结构的合法性,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可以有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供给,还可以有社会中间层主体供给。对以上三种供给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论证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将理性回归到一种社会性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日趋严峻的形势下,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严惩食品安全犯罪,通过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认定、量刑标准以及统一法律适用等有关刑事立法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但纵观我国刑法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规定,往往是以事后应对为主,适用范围过窄的同时,对食品安全的事前风险预防性未予全面考虑,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调控不力的困境。文章主要试就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力度,完善相关刑事立法略述已见,以期促进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13.
学术越轨行为:利益背景与刑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形色色的学术越轨行为的屡禁不止有其深刻的利益背景,是行为人进行利弊权衡、效益分析的结果。对部分学术越轨行为的规制,道德约束和行业自律已经苍白无效,应借以刑法手段,通过定罪与处以适当刑罚来加大其风险成本,引导行为人做出正确的利害取舍。尽管部分学术越轨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但根据刑法规范的谦抑性,应审慎界定其犯罪化范围,构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行政规章、民事法律和刑事规范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理性能力,但现实中行为人的决策理性程度.经常处于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两种情境的转换之中.从研究范式和最终行为目标两个视角来看,完全理性情境下人们遵循最优化原则追求决策收益的最大化;而有限理性情境下则遵循决策收益和过程的满意原则.基于经济人的行为心理及认知能力来分析,追求主观幸福感最大化才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最终唯一目标.建立于行为经济人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从经济分析角度分析,医疗职务犯罪成因是医疗资源具有稀缺性,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此外,由于医务人员投入与产出的巨大不平衡,存在着犯罪需求.加大对医疗职务犯罪的惩罚力度,可以增加犯罪人的预期刑罚成本,使其通过犯罪成本和收益相比,无利可图,从而减少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作为公司企业的"核心"财产权益,其刑法"二次规范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供给—需求"的进路出发,借助"经济人""市场均衡""偏好稳定性"等基本假设与理论,解构与解释了商业秘密犯罪的相关核心概念,认为商业秘密犯罪是罪犯基于成本—收益权衡的理性行为。从各刑罚类别的经济特质出发,重视刑种适用的相对性和刑罚适用的综合性,分析了商业秘密与刑法保护的均衡,比较了商业秘密罪与罚的成本与效益,表达了一种"法治",意图理性选择一种商业秘密犯罪的适用刑罚体系以及最佳刑事制裁模式。  相似文献   

17.
犯罪是行为人的人格缺陷与特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人格缺陷起重要作用。间谍罪犯罪主体的人格缺陷表现为:自控力差,追求一时享乐;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投机主义,漠视法律规范;怨恨、心中烦恼多,且迁怒于国家和社会;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于该类犯罪已犯者来说,需要利用劳动、监狱教育和心理治疗来加以矫正;对于潜在者来说,需要通过加大法制宣传、心理疏导、价值培育等措施,预防其实施犯罪。  相似文献   

18.
贿赂犯罪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贿赂犯罪成本角度,分析了贿赂犯罪的成本构成和收益形成,论述了贿赂犯罪的经济学症结,并结合贿赂犯罪查处实践,分析了贿赂犯罪存在的诸如黑数大、法律成本低以及对贿赂惩治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贿赂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辅顺 《兰州学刊》2004,5(2):148-150
法定犯罪目的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明文规定的犯罪目的。对于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的认识 ,中外刑法学者看法不一 ,主要有特定犯罪目的说、犯罪动机说和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本文在评析特定犯罪目的说与犯罪动机说二者缺陷的基础上 ,基本肯定追求超故意的结果说 ;并认为在目的犯中 ,犯罪目的具有二层结构 ,法定犯罪目的属于其中的第二层次犯罪目的 ,其实质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超出直接故意意志内容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违法犯罪频发,刑法保护不力.刑法学界对食品安全犯罪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法网严密,科刑趋重.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应从犯罪分类、罪名、罪状、法定刑四个方面予以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