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瑞泽 《中州学刊》2007,(4):157-159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本组文章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史东雨 《中州学刊》2007,(4):159-16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本组文章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祥麟 《中州学刊》2007,(3):154-156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国楼 《中州学刊》2007,(3):156-157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5.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其主要之点有:(1)探讨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的关系问题;(2)探讨河洛文化的交往、影响及其向海外的传播问题;(3)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中的渊源问题;(4)探讨河洛易学文化的渊源及其易学史上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藏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其互融性与时代性特征表现了西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族的习俗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和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尚未凸现;旅游市场中民族民俗文化发展部分总体实力不够强,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现阶段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单一,产品不够丰富;现有民族民俗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效应不突出。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趋势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做好民族民俗产品市场定位,选准目标市场;树立海南文化旅游整体新形象,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挖掘海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在潜力,突出文化旅游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漫谈河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指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中华文化。河洛文化追之远古,历经多代,异彩纷呈。就今天而言,研究的目的在于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奋发向上、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大团结、大联合、大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巫文化已渗透于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历史久远、渗透广泛、巫医结合、与民俗相融、功利性与世俗化等特点。土家民族地区的巫文化是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家民俗文化中的不成文法典,是土家民间医药、科技等的重要补充,是武陵民族地区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应对巫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丰繁多样,按大的方面来分,大体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语言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四种。婚姻家庭文化属社会民俗文化,它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两性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缔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心态。它包括各民族特有的恋爱方式,婚姻形式和家庭组建样式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感情、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一、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其表征 1、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的两性缔结文化。婚姻家庭首先是两性的联结及其结果,在它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各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该项民俗制度的创造、约定、传承和演  相似文献   

12.
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凭借其交通枢纽的位置、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诸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周边少数民族内迁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的到来,给河洛地区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大大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民俗元素出现频率较高的往往是各个民族认同的文化;反之,出现率低。元杂剧所反映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相似性,具备多民族共同的审美接受心理,这是与元代多民族杂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相适应的,为了争取更广的观众群体的民俗文化认同而采取的策略。这种增强民俗认同的策略就是在体现个性民俗的同时,不忘彰显共性民俗文化,充分考虑民族的、地域的民俗文化圈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在河洛文化的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5.
方琼 《学术探索》2012,(11):93-9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主体几乎就是由各民族的不同民俗风情构成的。自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民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助推"民族文化"的"主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直接的意义。本文从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云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云南民俗文化的类型与特点,论证了云南民俗文化在云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鼓楼文化、坡会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俗传统文化,从产生、发展、传承、演变,经历了历史沧桑,发展到今天,它与现代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是否适应?它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在追求的“现代化”是促进还是阻滞?必须从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探讨着手,才能看得比较透彻。 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本文拟拮取较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俗文化来进行剖析。鼓楼文化、坡会文化是柳州北部地区极具典型的民族民俗群众文化现象,在我国南方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剖析一下它的历史发展渊源,也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河洛文化若干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新斌 《中州学刊》2004,(5):146-150
河洛地区是以洛阳为核心,以郑州为东界,以潼关或函谷关为西界的黄河与洛水流域地区,河洛文化系河洛地区的古今地域文化,以夏代至北宋时期最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由于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因素,河洛文化以正统性、传承性、融合性、原创性为特点.河洛文化是一统文化和国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在存在态势、作用方式上呈现出一种文化场效应。它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城市文化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000年的悠久历史,3000年的文化中心,1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河洛文化研究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障碍。北宋之后的河洛文化被打入冷宫,除了文化自恋心理之外还有文化霸权和文化基础主义作祟。研究当代河洛文化是对整体性河洛文化的一次时空穿越,可以清晰地勾勒地域传统的演变轨迹,呈现地域自古至今交错叠印的人文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