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赛亚”是王蒙在小说中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独特意象,通过探讨“弥赛亚”所寄寓的复杂蕴含,可以梳理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王蒙作品所展现的对革命狂欢的赤诚赞颂到对知识分子“救世主”神话标榜的冷静反思,再到深刻质疑“弥赛亚主义”的一个精神历程.这既是王蒙作为知识分子自审和自救的心灵历程,也是王蒙文化心态发展和自身的历史定位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意识,对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本质规定,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在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思,反思小说曾在新时期形成文学热潮并引起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政治是反思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既体现为对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得失的总结与考量,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政治情怀的表达或政治身份的诉求。就张贤亮、王蒙两位反思小说代表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在张贤亮那里,政治苦难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唯是历史的馈赠,而且是政治浴火重生的熔炉。而对王蒙来说,即使历史曲折让知识分子遭受政治打击与精神扭曲,也不能改变他们"虽九死而未悔"的"少共"情怀。  相似文献   

7.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写进党章之中,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科学决策。因此,在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过程中,关于如何牢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前提.首先是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所谓“全面”,就是要跨越时间和空间,放眼历史和现实,纵观理论和实践;所谓“正确”,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则。“全面”是“正确”的前提;“正确”是“全面”的保证。只有全面地…  相似文献   

8.
宋雪 《东岳论丛》2023,(8):19-25
1903—1904年间,三部同名时事剧作《维新梦》先后问世。三剧均取材于维新史事,但立意、结构各不相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维新梦”不仅代表了维新派的未竟志业,亦寄托了国人对清季变局的反思。这里的“梦”着意纪实喻世,乃思想的“寓言”而非情节的“预言”。在现实政治与乌托邦理想之间,科学新知、历史意识与国族精神,交织成不同角度的“当代史事”与文化图景,亦体现出清季变局中士人的空间想象和政治寄寓。  相似文献   

9.
解构"反思"     
思维通过粗糙的经验观念“我—思—对象”被内化为精神主体的自我观照结构“灵魂—思—表象” ,亦即反思。这种理解的隐含前提为 ,表象和思、客体和主体、对象和自我作为反思发生的相伴意识环境现实地共存于一个意识中。反思模型由此牵扯上意识的存在结构或者说意识存在“空间”特性的问题 ,它要求意识具有当下容纳这六个意识内容的能力。常识的意识观念“意识是意识的意识”提供了这种包容的基础。但是 ,在逻辑上 ,这样的意识取消自身的存在 ,因而是不可接受的。从直接意识存在经验出发对意识存在构成所作的研究表明 ,一个意识存在是由一个处于最高地位的单一意识内容包容其它复多内容而形成的 ,具有包摄结构。这种包摄是有限的 ,并且包摄内容与被包摄内容之间 ,以及被包摄内容之间 ,都存在特殊性相关即内容之特殊规定性之间的相互适应要求。从而 ,意识存在呈现单一性。不幸的发现是 ,反思所要求的作为相伴意识环境的六个意识内容不能并存于单一性的意识存在中。于是 ,反思被一种严厉风格的哲学批判所瓦解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界"怀旧的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文化和理论界的"历史转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呈现出的怀旧特征。进而论述后现代主义对待历史和传统的态度与立场。后现代主义者并非一味鼓吹"历史虚无论",也不是单纯地为怀旧而怀旧。在借用历史和传统时,他们戏拟与反讽并存,历史的救赎意识与反思精神同在。最后以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为理论模型,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再现历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根本遵循,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理论指南。将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决议”的重大意义为指导,以全面彰显和充分挖掘“决议”的核心要义为基础,以耦合联结和有机贯通“决议”的育人元素为旨归,落小落细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三进”。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洋溢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奋斗”一词更是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词,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郑重承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自我革命的深刻警醒和历史升华;二是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的五个重大原则,发扬斗争精神是我们党最终赢得斗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三是全党必须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其中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五种精神中的“奋斗精神”;五是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4.
富华 《浙江社会科学》2007,1(2):186-190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以一种最具现时性的历史意识,从现代思想层面进行观照,以小说的形式,挖掘出经典故事重写的潜在可能性,并赋予其现代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过去”的诀别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偏离,将历史、传说、神话和故事置于一个消解和重构的语境下,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对待历史的感受方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新时期的小说流变来考察“后现代”文化理论和“晚生代”写作的背景;然后从“后现代”和“晚生化’消解悲剧美学精神、颠覆小说的文化批判功能入手,剖析了当今小说述历史而动的文化虚无主义新走向,从而达到重建小说“五四”文化批判风范、恢复人文理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梁爱民 《江淮论坛》2012,(3):167-171
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性”、“娱乐性”和“消费性”占据了当代文化的“统治”地位,并进而对小说的生存形成了全方位的“围剿”,图像思维和商品消费逻辑所主导的文化强制力使小说在视觉文化时代发生有别于印刷时代的新变,而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小说文体为了适应文化环境所做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也是小说生存危机的表现。小说创作中的“经济主义”、小说读者的“去精英化”以及小说文本的“幼稚化”倾向,都是小说在视觉文化统辖下面临危机的典型征候。小说所追求的生存关注和生命反思的精神正在失落。‘  相似文献   

18.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 ,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理论中表达的小说史观念。昆德拉认为 ,小说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 ;强调小说审美价值与小说发现精神的连续性 ,成为昆德拉小说史观的根本立场。这一立场具有二重含义 :其一 ,小说史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顺延性 ,现代小说因此而成为一个历时性艺术整体 ;其二 ,小说史具有空间上的扩展性、绵延性 ,“欧洲小说”由此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时性艺术整体。昆德拉的小说史观 ,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 ,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给我们的启示借鉴解释学的积极的研究成果,克服解释学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解释学给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时的第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克服“理解的自我遗忘”,自觉地反思理解本身,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自我遗忘”是解释学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中只注意活动的内容而忘记反思活动形式本身。有“认识的自我遗忘”、“语言的自我遗忘”、“理性的自我遗忘”、“存在的自我遗忘”等等。“理解的自我遗忘”是指我们…  相似文献   

20.
论美国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手段及操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文类——“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通常以作者“侵入式叙述”、“戏仿”、“碎片拼贴”等手段及策略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重构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