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壮族巫术探幽欧以克(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编者按:巫术是一种世界性的神秘化现象,至今仍在许多民族中流行,故而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奇异文化现象,国外学者颇为关注,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我国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尚少。巫术研究竟是子...  相似文献   

3.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壮族丰富的节日活动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植物、动物、土地、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传统节日文化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民族节日文化神圣外衣下的和谐本质和功能,及其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由蚂虫另 (青蛙 )图腾信仰而演化形成壮族古老的“蚂虫另节 ,由英雄莫一大王信仰而演化形成壮族“五谷庙节”的过程 ,认为壮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其信仰节日形成的程序是 :普通人和物→获得超常能力→被受益者拥上神殿→定期祭祀形成节日 ,这是农耕民族企图借助超人的能力以达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功利目标的过程 ,也是他们在精神文化上从人间走上神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武宣、象州、罗城、环江、鹿寨、来宾、桂平、贵县、横县、灵山、邕宁、钦州、防城等县内的部份壮族人民中,至今仍然流行着一种以“禳鬼降神”为主要内容,以祈求“神灵”,庇佑“保境安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为目的,以戴假面模具唱跳为主要形式的巫术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巫术活动,各地名称并不一致。桂东北临桂、阳朔、荔浦一带谓之“跳神”,桂中武宣、象州、鹿寨、贵县一带称“跳庙”,桂南灵山、钦州、防城、邕宁(部分乡)叫“跳岭头”,桂西的宁明、龙州、靖西、德保、田东、田阳、平果、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壮族传统节日自成系列,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壮族称过节为“吃节”.因而,节日是壮家人畅饮的盛宴、祭祀的盛典、娱乐的平台、交友的良机,凝聚着壮民族深厚的情结,承载着壮家人对人寿年丰、平安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壮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具有调节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丰富文化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其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山壮族世代承传着节日、婚姻、祝寿、丧葬、"弄娅歪"和建筑等传统文化,并隐含着传统节日、传统"干栏式"建筑变迁,传统"弄娅歪"(牛头舞)消失。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致认为广西壮族普遍流传的狄青部属始迁族祖说是一种作伪,背景是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桂南地区汉族族群也普遍流传狄青部属始迁族祖说,连宾阳的炮龙节也附会狄青说,其背景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汉族狄青说当早于壮族狄青说,发生于汉族势力弱于壮族的时代。明清以来,壮汉两族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汉族各方面的势力强于壮族,壮族遂附会狄青说。壮汉两族共同的狄青说背后蕴含的是壮汉两族历史上的碰撞、发展、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壮语地名命名法的角度,探讨壮族方位认知与颜色认知的特点。方位认知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点、相异点和相对应点。颜色认知与汉族相比,其认知的基础、物理内涵及文化意义均有不同。壮语地名的意愿地名也与汉语不同,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14.
认同"汉裔"现象在壮族社会里极为普遍,对壮族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壮人"汉裔"身份真伪考辨、自称"汉裔"原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学术队伍青黄不接、资料整理无人问津、研究盲点多、成果数量少、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力小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5.
荣耀与追求:广西壮族土司民族认同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广西壮族土司的"攀汉现象",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壮族土司以及受土司影响而在壮族民间所形成的"汉人后裔意识",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壮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策略,也是历史上壮族"汉而不化"、"融而不合"奇妙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后来的壮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再生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重淫祀、崇巫尚鬼,凡节日必祭祀祈禳。自十八世纪以来,土家族的祭祀祈禳活动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与祭祀祈禳紧密联系的民族节日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具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新的功能。因此,对部分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古籍的族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揭示了择偶的历史变迁,并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壮族择偶标准大致经历了1949年以前的门当户对、集体时期对家庭状况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双重考虑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等三个变化阶段。壮族择偶标准经历的变迁历程,反映了壮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镇安故地壮族巫、麽、道信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安故地史称镇安府,自古为壮族聚居地,操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民间信仰巫、麽、道并存,以道为尊;法事仪式大都是巫、麽、道各种神职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而镇安故地壮族民众对巫、麽、道信仰的虔诚和根深蒂固,是巫、麽、道民间信仰延续不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壮族敬奉布洛陀为创世神、文化英雄,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吴有历史的悠久性、强烈的信仰性、鲜明的活态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