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简要回顾语际语研究的四个发展历程,明确指出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际语是语际语研究的必由之路;言语行为研究逐步成为语际语语用能力研究的焦点;同时,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的研究也保持升温状态。 相似文献
2.
董于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50-56
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习得纳入语用学视角,语际语语用学由此产生。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语际语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建构起来,并且在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研究成果零散、缺乏普遍性等诸多不足。语际语语用学源于欧美,其研究对象也仅集中于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的语用习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用研究目前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马笑清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5-127
语际语语用学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二语习得与语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运用语际语语用学理论,根据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和语法能力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语用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封立群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98-101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 ,语际语理论的提出象征着一种突破。语际语是一种既区别于目标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第一语言的二语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对语际语产生的认知原因以及语际语特征的介绍、分析和阐释 ,进一步讨论语际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5.
6.
语际语用学是一门涵盖二语习得理论和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探讨在特定语境中人们实施目的语的言语行为及其机制。语际语言话语、语际言语行为等语用范畴都体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语用的干扰源,是产生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根源。本文通过分析语用策略的文化差异性,提出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加强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金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一 什么是“类推”?我国逻辑学界的解释颇为一致: 《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说:类推即“类比推理”。又说: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法”、“类推”。 苏天辅教授著《形式逻辑》说: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8.
杨柳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
本文从多维角度分析了目前关于语际语石化现象研究的三个焦点问题:对石化现象概念的质疑;对石化原因的新探索和关于石化经验性数据收集,其中涉及到传播学中的信息熵,王初明教授的补缺假说等.作者指出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全面地阐释石化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研究应在充分地观察和积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因素全面考量. 相似文献
9.
语际语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语际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性语言 ,实质上是一个渐进的语言系统 ,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语际语的性质和特点 ,语际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同一种语言中的增值称为语内语用增值,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发生的增值称为语际语用增值.语际语用增值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译者将原语加工成完整的命题形式;二是用目的语将其编码成新的语义表征.本文以译例来说明两种机制的语际语用增值,即语法机制和语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成功地进行交流。传统英语课堂仅满足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具备了某一目标语语法,并不一定具备了语境条件下恰当的语言行为能力。语际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表现为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如何习得、发展和理解语用。课堂语际语用教学可以是提供元语用信息的显性指导,也可以是通过目标语的输入和使用的隐性指导。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乔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6):82-86
作为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之物,语际翻译亦此亦彼又非此非彼。所以,在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命题下,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其本体论地位来看,把它笼统地归于某一语言/文化的传统思路也是值得商榷的。借用中介理论和中庸辩证法可说明:语际翻译既不属于始发语言/文化,也不属于目的语言/文化,它是一种独立于此两种语言/文化之外、又与此两种语言/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的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而中国哲学在译论中的缺席,使语际翻译的本体论地位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彭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2-137
为研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如何理解和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130名中美大学生通过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法参与本次调查。从请求中心行为语策略、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3方面,比较和分析中美请求语的异同;探讨语言水平、语用迁移等因素,对语际语表现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选择请求策略时共性较多,但在具体探询句式和缓和修饰语使用上差异较大。语言水平对语际语表现形式影响不明显,但是中国大学生都无法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5.
赵蕴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3-274
对收录在国内<万方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有关语际语言语行为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显示:(1)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研究对象侧重于英语专业大学生;(3)研究内容共涉及七个方面的内容:道歉、拒绝、请求、赞扬、抱怨、问候和称呼;(4)目前实证研究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法方法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由信息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在3个层次上的动态转换关系。在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进行语际转换时,可采用契合式、并行式、冲突式和借代式。同时要注意语音与语义、概念与选词的关系及修辞“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洪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5-49
传记写作是林语堂“文化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语际的传记写作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不仅价值独特,而且触及了传记叙述主体的自我塑造,传记叙述中文化“差异性”的影响等诸多理论问题。通过对林氏传记作品的解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他颇具文化使命感的身份自许,而且还领略了其超越的叙述智慧。 相似文献
18.
周丽蕊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3)
在人类语言统一之前,语际翻译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起过、并且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将翻译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狭义)、语言学功能、文艺及美学功能、元翻译功能等几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一、社会功能翻译的社会功能指翻译对于社会的作用,是翻译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周丽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0,(6):37-39
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青少年不同,他们富有创造,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判断和认同.当目的语与母语的心理文化距离相距甚远时,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表现为母语习惯的迁移、文化习惯的迁移、语义概念的取向迁移和思维方式的迁移等.通过分析成人这个极其复杂的语言学习中的语际错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寻找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区域,跳出"母语的磁场",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相似文献
20.
语际负迁移及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88-91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母语的影响,即语际迁移.语际的负迁移会导致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语言及社交两方面.防止语用失误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用交际中遵守语用原则,加大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