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回族舞蹈回族的生活意识和情感,积淀了回族的文化传统,凝聚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回族传统文化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回族的历史文明,是当代回族舞蹈的母体和根基.回族舞蹈决不能脱离民族的土壤、传统的土壤.但是,光在民族土壤上停步不前,不接受当代进步文化思潮和创作经验,也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优秀的民族舞蹈总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综合体现,因为民族传统不是僵化、凝固的,它在强大的时代洪流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入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强调的是观念和制度的调适,构建的是积极现代的人际互动模式.不可否认,现代化的冲击和裹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回族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信息.但是必须看到任何现代化的构建和前进都有诸多非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对于回族来说,这一承载着太多宗教与传统因素的民族.它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在现代化的转型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调适.笔者正是把对城市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的研究放置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主要探讨回族女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婚姻观念行为的调适与变迁.  相似文献   

3.
丹东市委党校为了照顾回族学员饮食上的习惯,在食堂特为回族设了餐桌,每日三餐,都有厨师专门为回族学员做菜,食堂管理人员和厨师还经常向就餐的回族学员征求意见,伙食越办越好,受到了学员的赞扬。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却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4.
<回族研究>杂志自20世纪90年代创刊至今20周年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20年前,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开始一个伟大历史时代的转折.<回族研究>的创刊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体现了中国回回民族研究事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伴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落实,走上了健康发展、文化繁荣的坦途,是新时期回族研究的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5.
人是生活在社会网络关系体系中的一个“社会再造体”,社会关系网络是人的社会资本.移民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构,是移民获得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伊犁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回族在这个移民社会中,通过三种模式不断地重构其社会网络关系:一是自清末以来,内地回族人在“亲串亲,邻串邻”的模式下,不断迁移到伊犁,移植故有的社会关系,建构了“亲串亲,邻串邻”模式的社会关系;二是与当地人建立婚姻关系,建构了婚姻模式的社会关系;三是交接朋友,在新疆伊犁地区回族之间玩着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资本,即“玩恰依”,建构了回族内部朋友模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所共知,研究历史,材料是基础;没有材料,谈什么研究?回族史的研究,现在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从整体来看,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料缺乏.但凡从事过中国回族史这一研究领域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回族史的资料太少太难找.中国史料十分丰富,但集中的回族史料却极少,要想得到一点材料,简直如沙里淘金.民国以后虽然有人做过零星整理,但其范围和规模十分有限.更有甚者,由于回族分布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回族古籍成了绝版、孤本,且随回族散居而散布在全国各公共图书馆、清真寺和私人收藏者手中.它们不是被尘封着,就是处在流散损坏之中,随时都有湮灭佚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回族穆斯林都是一个对外开放性极高的群体,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心态,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生根、繁衍生息.当代回族穆斯林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但是中国穆斯林的同意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文化界限消失"以及"宗教信仰同质化".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对外开放性,也不是绝对无节制的.回族穆斯林在开放的同时,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化心理底线.中国回族穆斯林在现代化过程中,虽然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产生出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消失的现象,文明交融是一个趋势.但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冲撞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底线、文化生存底线,也必将引发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回族在中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的群体。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但是它仍是一个民族。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回回人,是一个内聚力很强的文化人类的群体,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被称作回回民族。当然,在大范围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生活在今广东沿海一带的、生活习俗已经汉化了的“回族”,以及今海南岛仍然操独特语言的“回族”,是否电属于回族的范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民族学方面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9.
<回族典藏全书>在钩沉索幽、广搜博采的基础上,选编了从五代至1949 年间数百位回回作者的著译500余部,这是一份蕴藏极其丰富的回族文化遗产,也是传承与创新回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称得上是献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一部图书精品.<回族典藏全书>所收录的众多典籍是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明对回族形成发展的影响和回族对中华传统文明所作的贡献的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回族典藏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将成为推动回族文化大繁荣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比较年青的民族,1226年蒙古军队在完成第一次两征之后,将中亚细亚、高加索、波斯一带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迁入中国,与唐宋时期就经常来往于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以及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新的民族——回族.几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在与其它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同时,在生活习俗上,尤其是丧葬习俗方面,仍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古代西域民族的特点.黑龙江回族也不例外.黑龙江回族群众在习惯上,要尽量回避使用"死人"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他们把死人称作"亡人",意即"走"了的人.遇到丧事,他们通常说某人"无常"了,或"冒台"了.  相似文献   

11.
沙甸在起飞     
十年动乱中,沙甸遭到了严重的不幸,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回族同胞比较关心的一个地方。如今沙甸怎么样了?她有什么变化?今年五月,我访问了这个地方。沙甸有回族1,900多户,8,100多人,至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她坐落在滇越交通线上,处在开远、蒙自、建水、个旧四个县市的中心,地当交通要冲。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具有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副业的优越条件。沙甸的自然环境很美,四面环山,其中著名的一座叫凤凰山,靠山正在兴建一座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的大水库。这山光水色的近旁,坐落着层层叠叠的具有南方建筑风格的房屋,而其中最雄伟的一座高大建筑是清真  相似文献   

12.
回族高学历大龄未婚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出了怎样更好地关心爱护回族人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等4所高校121名回族大学生爱情观的问卷调查与分析,指出多数回族大学生爱情观中保持着对本民族的热爱与依赖,但回族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亟待完善的环节,并因此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花儿歌舞剧《曼苏尔》,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参加会演的节目。《曼苏尔》是根据流传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多少年来,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象一株清新俊美的山丹花,陶醉着人们的心灵……水绕(着)岭坡浪花儿翻, 龙潭水是幸福的源泉。心心相印(者)情无限, 好花儿配上个少年……身为雇工牧羊人的曼苏尔,见到一只凶恶的黑蛇精缠住了化为村女的龙潭三公主,便舍身相救。他除掉了黑蛇精,与三公主建立了美好的爱情。财主杜拉西一家垂涎于三公主的美貌,想把她占为自己家的儿媳,就  相似文献   

15.
回族社区与回族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浓缩着回族兴衰起落的历史变迁,烙刻着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回族社区不仅是回族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孕育回族的“母体”,是大分散的回族立足中国社会的根底.回族社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规范其行为,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等教育功能.深刻领会回族社区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对回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大半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很乐于谈一谈我们回回教育的问题。我们回族使用汉语是回族最后形成的标志之一。回族使用汉语也具有某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并给回族文化教育乃至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是国内有些少数民族所没有的优越条件。解放前,由于民族压迫造成的心理障碍,我们民族没有认识到这个有利条件,一读书就说“反教了”、“随汉人了”,不愿让子女上学,只满足到清真寺学一点教门的基本知识和阿拉伯文。这种观念的残存,至今影响着回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回族与伊斯兰教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具有穆斯林身份,又生活在北京这个政治中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牛街的回族女性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为了解回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我们选定北京牛街回族李家的三代女性作为研究个案,因为李家的女性可以从家庭和代际这些特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这种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8.
大通,似一叶翡翠,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山青水秀、物产富饶,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发展,描绘了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民族民俗风景线。 在大通,提起回族,无不想到回族的主要节日──尔德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回族人民在生活上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习俗,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回族人民以面食为主,遇有节庆或招待客人时,喜用牛羊肉包糖饺、手抓羊肉、煮鸡或炒“双碗”、“八盘”等菜。在饮料方面,喜喝调有花椒、姜皮、草果、大香、桂皮等的“热物茶…  相似文献   

19.
听说老山前线有个“回民阵地”,战士们怎样生活,战斗?盛夏的一个清晨,我们踏着羊肠小道,穿过一片密林,来到了前沿。一个不到八十平方米的小山包,背靠高耸入云的悬崖陡壁。左前方不到五十米就是越军阵地,右边是一片布满越军地雷的芭蕉林。这就是闻名的某部二连的“回民阵地”。这里距越军最近,也最危险。战士们形容说:“越南小鬼子打呼噜,我们都听得见。”这个阵地本来不属于他们守卫,但部队接防后,“回民班”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和请战书。战斗动员会上,回族战士端起了鸡血酒,立下了铮铮誓言:“人在阵地在!”我们问起了“回民阵地”的由来。年仅19岁、被大伙称为“小灵通”的战士古怀方风趣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回族就开始了珠宝业的经营.由于善于识宝,又善于经营珠宝,回族在明代就获得了"识宝回回"的美称.今天,珠宝业仍是回族的传统行业.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及文献记载,考述了"识宝回回"的起源以及沿革,并详细记述了当代回族珠宝玉石业的情况、经营活动的演变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