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期声在广播录音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音报道是带音响的广播体裁。这种体裁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播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本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与应用是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及时地了解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新闻。在传递消息上,广播比起报刊来要快得多。但是,听众对广播的要求并不就此为止,他们希望通过现场的音响和新闻人物的言谈来了解新闻事件。因为,真切的听觉感受,可以使听众获得“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于是,30年代,随着录音机的制造和使用,录音报道便应运而生。记者借助录音机,把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况音…  相似文献   

2.
广播曾经是广大民众普遍认知的新闻媒体,其传统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快”。过去,广播之“快”是其他新闻媒体所无法比的。报纸要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多道手续才能与读者见面。电视的拍摄、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因此,作为“告知型”媒介,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竞争中一向以“快”见长。“快”的优势弥补了不可留存、转瞬即逝的局限。其次,广播收听设备简单,经济实用。在20世纪80年代,城市普及电视机后,由于农村供电不足,财力有限,收音机以其经济实用的特点仍然很受农民欢迎。因此,广播在农村有很大市场。再者,受众面广,这与听广播不受…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各国,当今有一门学科叫“大众传播学”,简称“传播学”或“传学”.它由新闻学发展而来,所以也称为“广义新闻学”.在我国,很多人对大众传播学还甚少了解,因此这里作一简介.一、传播学源于美国 在美国,人们把传播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种.前者指人与人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不借助于传播媒介,因而是一种范围很小的传播.后者则指借助于传播媒介所作的传播,如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的传播,范围极广,可以为很多人知道,因此就称为“大众传播”或”公众传播”.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出现,广播新闻传播再次受到冲击。广播作为媒体要想在未来的传播格局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广播与其它媒体应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双赢”;其次,广播新闻传播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媒介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变革,才能将其潜质开发到接近极至。  相似文献   

5.
杨玲 《兰州学刊》2003,(4):208-208
知识经济理论认为 ,构成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 ,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及其他媒体成为传播渠道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很明显 ,图书、期刊、报纸和电子出版物都是出版产业生产的商品 ,它们离不开编辑 ,广播和电视同样也离不开编辑。今天 ,编辑劳动是在出版产业中发生的 ,所以我们权且称作“编辑出版产业”。知识创新的目的是应用 ,而从创新到应用 ,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传播包括出版 ,传播离不开编辑。所以 ,编辑出版业是知识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编辑出版业在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阳 《人文杂志》2001,(1):158-160
“女性与传播”研究,又可称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女性主义传播研究”,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现象及本质。其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录像、图书、网络,以及广告、公共关系、有线电视等等。它强调在已有的传播研究领域中另辟新径,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从而得出与主流学界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大众传播与妇女”是亟待解决的十二个问题之一。这从另一面则说明了该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一、主要研…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6,(6):30-35
欧洲全称为“欧罗巴洲”。古代的闪米特人将西方日落处叫“欧罗巴”。以后在传播过程中略有发展,他们逐步把居住地的东部地区叫“亚细亚”、西部地区叫“欧罗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等的遥控器失灵时,可用收音机来判断。 方法是:打开一台中波段收音机,将指示盘调到刻度的低端没有电台的空隙处,音量调在适当位  相似文献   

9.
媒体方言传播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娅 《云梦学刊》2009,30(4):154-156
方言被广播、电视等媒介较广泛地传播运用.具有语言传承的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但作为大众传播的节目形态,面临文化产业化,大众传媒必须注意方言节目在受众“接近性”、传播有效信息、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对报纸“读者热线”构建与读者互动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激烈竞争说到底就是竞争受众 ,就是竞争受众的注意力。广播、电视、网络竞争的“撒手锏”是利用其“线性传播”的特性 ,通过及时互动、连线直播来吸引受众。报纸作为平面媒体 ,在互动的及时性上远远不如电子媒介。那么 ,报纸尤其是党报在构建与读者互动模式上有何致胜法宝呢 ?作为市委机关报 ,长沙晚报的“读者热线”版面一直将对读者的贴身服务贯穿始终、落实到每一篇稿件 ,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体做法是 :“提供服务信息、开展舆论监督”。前者是第一个层次的服务 ,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满足读者日常生活中对有实用价值信息的需求 ;后者…  相似文献   

11.
沉寂多年的收音机市场,正悄悄更新换代,并有五个标志。 1.智能组合化。普遍带有电脑控制、钟控等新功能,可预置、报时,有的还附有日历、彩图。2.趋向多频段。已推出了15、10、8波段等多频段收音机。3.液晶数字化。4%的收音机已采用液晶显示,较指针式更直观和美观,同时提高了机械可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和报纸都是一种传播工具,也就是说传播信息。然而,什么是信息?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眼下,尽管各种媒体每天新闻的条数非常多,但是,人们看后、听后,总觉得空洞的东西太多、太泛。这就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媒体上所传播的信息能不能满足受众者知识和认识上的需要。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辞海》中说:“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而言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牛津词典》解释说:“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传播学概论》中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都叫做信息。”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作为当代社会三大新闻传播媒介中的主力军,在传播信息、影响舆论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功能。有人曾形象地把它称为电视传播媒体的“脊梁”和“眼睛”。的确,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比较而言,就在于它声画并茂、视听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本体而不是三个本体,一个本性而不是三个本性,三个位格而不是一个位格,这既是对上帝“三位一体”理论较早的诠释,也是波埃修斯天学理论想要论证的主要标的.波埃修斯对《圣经》的诠释既是为了打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教之门,也是对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某些理论的传播和应用.这一诠释折射出神学教义完善自身逻辑的需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由“多”到“一”的一个改变过程,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知方式由观察法到归纳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组织传播策略,依靠文件、开会、口号和广播等路径,将国家意志传递到乡村,从而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国家整合乡村社会、开展乡村治理的主要策略.相对于组织传播而言,大众传播是一种“软性”治理策略,并且建构了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三角”关系,容易形成乡村社会博弈力量的均衡,有利于趋向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6.
声音传播是广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惟一途径。而广播作为新闻媒体其信息传播以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声音为主。因而,听众对广播有声语言的声音形象产生的听觉心理印象和心理定位,关系着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即“传播”,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n”和“communis”。14世纪的时候在英文中写作“comynycacion”,15世纪以后演变为现在的词形,19世纪末在西方成为日常用语,用来指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在传播学上,人们将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前三种传播活动只在极为个别的情况下,才受到法律的调整。而大众传播的各种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体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通道和各种利益集团实现其利益的主要手段。国家也将大众传播媒体作为推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是广播电视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场革命,它将重塑传播生态和传受关系。传统广播亦将进入传播理念与传播形态的重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如今已成为世界广播大国,它们在新媒体时代"重塑广播"的历史性变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态势,值得我们关注和解读。通过对数字广播、网络广播及网络电台三种形态的分析,认为重塑广播不等于原有传统广播的消亡或被替代,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开发传统广播的核心资源——音频广播"无法替代"、"难以替代"的传播优势。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受众进入了主动选择、深层参与、多渠道互动的受众主体时代。重塑广播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心都是紧紧围绕着受众本位展开的,从中体现了重塑广播的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影视公益广告的“拟人化”传播可谓是将影视传播与修辞相互融合后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呈现。文章以一系列优秀的“拟人化”影视公益广告作为范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基于修辞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叙事学的部分理论,对影视公益广告“拟人化”传播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显示:影视公益广告的“拟人化”传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呈现主体上的“拟人化”,表现为形象拟人化和行为拟人化;二是表现形式上的“拟人化”,主要表现在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分别为第一人称视角下的直接拟人化和戏剧式结构下的间接拟人化;三是整体感情基调上的“拟人化”,表现为“移觉”基础上的“拟人化”和“移情”基础上的“拟人化”。  相似文献   

20.
胡一峰 《学术研究》2012,(4):113-120,160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和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施存统、周佛海、张伯简等人对波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传播,而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在社会史论战中也大量运用了波氏思想.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影响非常之大,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构建中国社会史、社会发展史话语体系和判定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