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胤凌 《当代老年》2006,(8):34-34
林则徐是清末道光、咸丰年间的一位名臣。1840年,时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英国鸦片入侵的壮举,当时虽赢得了国人的一片赞誉,但却触犯了清庭主和派的利益。为此,道光皇帝1842年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采纳主和派的意见,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贬到新疆伊犁戍边。1845年10月,道光皇帝在一些忠正大臣的劝谏下,又下旨将已经戍边三年的林则徐召回,让其驻在甘州,协助陕甘总督布彦泰督署甘肃军务。  相似文献   

2.
香港回归,举国同庆。在这洗雪百年国耻的历史时刻,我们特别怀念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一生为国为民,哪怕大祸临头,想的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史载,他在湖广总督任内,痛感外商鸦片流毒中华,势必造成民穷兵弱、银涸国衰的危机,严厉...  相似文献   

3.
永春 《当代老年》2009,(6):22-22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交活动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李四光之名,是他1902年在武昌由一次小小的失误而改取的。 清朝末年,洋务派首领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开矿办厂,振兴实业,同时开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这种新式学堂除继续教学生读经外,还讲授一些科学技术知识。湖北的省城武昌兴办新学的规模当时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少年有志者,都来武昌求学。  相似文献   

4.
民族英雄林则徐南下广东查禁鸦片,同时十分关注澳门方面的动静。他一再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丧失澳门的主权”,“我去广州首先要到澳门巡视”,“澳门是鸦片之源,严禁鸦片必须严查澳门洋人之窝”。林则徐在广州收缴鸦片,并指令各国商人签字画押,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英国政府当时派驻广州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好战分子,态度十分蛮横。他对林则徐禁烟恨之入骨,在不得已交出鸦片后,又令英国商人不许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并率领他们于4月12日退出广州。先是住到…  相似文献   

5.
李丹崖 《当代老年》2014,(12):29-29
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光是位民族英雄,更是清朝难得的第一清廉官员。他本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官员中饱私囊,搜刮民脂民膏。有一年,湖北大旱,在湖北任职的林则徐心急如焚,四下张罗救济灾民,而下属官员却不闻不问,忙于花天酒地,不问民众死活。  相似文献   

6.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之职赴广州,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也正是虎门销烟的壮举让林则徐名留青史,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无疑是强硬的禁烟派。但是,晚年的林则徐曾一度提倡在内地种植鸦片。究于这一历史现象,从社会经济原因、忠君爱国思想、时代认识方面来分析林公这一转变的原因,希图加深对林则徐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回顾一百年前在匕海举行的万国禁烟会,有三点感慨。第一.更深切地理解国家独立与富强的伟大意义。一部近代史,就是从贩卖鸦片与禁止鸦片开始的。从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慈禧太后到袁世凯,对鸦片病民害国都十分清楚.也都很想禁止鸦片。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上海举行,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决禁绝鸦片的心声,也是包括两江总督端方等人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的持续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国家许多主权被侵夺,走私横行,毒品泛滥,鸦片禁而不绝。中国真正禁绝鸦片,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河北省南皮县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他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不少重才轻财的趣事,至今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郭化夷 《当代老年》2011,(10):22-23
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发动的一场起义。辛亥革命由湖北新军首先发难,其实绝非偶然:清朝的军制,早期为八旗、绿营,后来军队主要由各省地方团练扩充而成,这些旧式武装,到了清末已不堪一击,完全不能承担作战任务。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相似文献   

10.
1月13日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同志在武昌东湖宾馆梅岭礼堂,向省直单位400余名正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作了湖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育英同志主持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11.
2005年2月5日 星期五 体重51.5公斤(2天没吃正餐的结果),男友1名(在英国读书几乎等于0),追求者1名(仅限于约会吃饭阶段),睡眠6小时(较少),酒4杯,烟5支,房贷283721.35元,银行存款5538.20元,拖欠稿费约15000元(尚未追回)。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朝大臣。他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始终牢记“廉洁”“清政”四字。最初在山东济宁任运河河道总督时,林则徐便立了一块镌刻着“人到无求品自高”七个大字的石碑,以鞭策激励自己。后到江苏任廉访使时,他又在官署大厅挂上一幅亲书的条幅:“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以表明自己做人为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马美著 《老年人》2009,(5):42-43
道光十一年(1831),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到处房屋坍塌,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的两江总督积极抗灾救灾,提出十二条赈灾章程,又通过整顿盐政使财政收入大增。道光皇帝十分高兴,在两江总督的奏折中批示:“裕国而安民,通商而除害,汝为干国良臣。”这位干国良臣,就是清代经济改革的先驱陶澍。  相似文献   

14.
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镇的海滩上,清朝道光帝派出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70年后,1909年2月,在当时上海最豪华的汇中饭店,中,美、英,日等十几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多边的国际禁烟会议"万国禁烟会".如果说,"虎门硝烟"是中国第一次禁烟运动的巅峰,那么,"万国禁烟会"则可视为中国第二次禁烟运动的高潮以及全球禁毒的开端.不同的是,70年的光景里,鸦片在中国泛滥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宫     
《老年人》2000,(5)
智力游戏站在两块相对摆放的镜子之间 ,可以照出无数影像。如果一间屋子前后、左右、上下都是镜子 ,能看见什么?孙中山布衣傲公侯清光绪年间 ,孙中山从海外归来 ,途经武昌 ,持帖往见湖广总督张之洞 ,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门官呈报后 ,张之洞并不发话 ,只在一张纸上写了一行字 :“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纸条传出 ,孙中山看后微微一笑 ,也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行千里路 ,读万范书范卷 ,布衣亦可傲公侯!”张之洞见了不觉大吃一惊 ,忙令开中门迎接 ,宾礼备至。(张瑞洁)数学家出生年记者采访一位卓有成就的青年数…  相似文献   

16.
2015年4月2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会年度会议在湖北大学召开,32位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并表决同意增设二级学会公共关系史研究委员会(PRSC),由陈先红任会长。  相似文献   

17.
清朝道光年间,当徽商走向没落时,晋商以票号业迈向自己事业的顶峰。从1823年(道光三年)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到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落的近百年间,票号经手汇兑的银两达十几亿两。其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内部人卷款逃跑、贪污或被诈骗的事件。这种奇迹的发生当然有赖于内部严格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之所以有效,还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就是以身股制为形式的分享制。分享制是指全体员工分享企业红利。  相似文献   

18.
《职业》1995,(3)
以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为己任──记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一、三条出路,祖国为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系湖北黄冈人。他以身贫苦,学习却十分勤奋。14岁时只身去省城武昌报考新学堂,初到大城市,过于紧张的李四光误在报名表姓名栏内填上了年...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1994,(12)
清政府“割让”香港内情中英《香港条约》,是腐败的清朝政府签下的一个卖国条约。这一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租期”为99年。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在太和殿召见从广州回京的钦差大臣、直隶总督琦善。道光问:“英国人要我们把香港割让给他们...  相似文献   

20.
敲竹杠     
《老年人》2000,(6)
19世纪中叶 ,贩运鸦片的高利润使许多人铤而走险。有的人把竹杠和船篙中的竹节打通 ,将鸦片藏在里面 ,大肆进行走私活动。一次 ,有商船停泊浙江绍兴码头 ,稽查官手持烟竿上船检查 ,顺便在装运的竹杠上磕了几下烟灰。船主以为露了破绽 ,急忙掏出银子朝稽查官怀里塞。稽查官尝到甜头 ,以后每次查验商船 ,都要敲敲竹杠 ,收受贿赂。从此 ,“敲竹杠”一词流传开来 ,专指利用职权或别人的弱点敲诈钱财 ,也指市场上凭借某种借口牟取暴利的行为。敲竹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