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建<宫词>是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宫词>所反映的对象、题材来源、内容情况,以及对<宫词>的评价等,对读者阅读和研究<宫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陆离 《西藏研究》2004,9(3):34-41
吐蕃王朝的<犯罪双方同审大权决断之总法>(<优巴坚法>)和<判决双方有理三方欢喜内府之法>(<两种姓法>)分别源自<贤愚经>的檀腻羁品与重姓品,制定于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此时<贤愚经>已传入吐蕃,有全译本或节译本出现.如果桂·法成确系藏文<贤愚经>的翻译者,他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该经进行了全面的翻译和整理.而吐蕃<扼要决断之法>当系在松赞干布时期制定.吐蕃三法时后世藏族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书>等汉文书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救助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拉施特<史集>所载<额儿古涅-昆传说>中的"额儿古涅-昆"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两者并非指自然隧穴,而是神话传说中的幻想境界,是上述民族始祖"所生之窟"的象征.神话传说所描述的"符离之窟"和"额儿古涅-昆"的原型为山中自然隧穴,这些隧穴作为初民崇拜的神圣场所长期被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民族先民所敬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4.
东乡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传承过程中,呈现出它的变异特征,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吟诵讲述变异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 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小经文是以阿拉伯字母来记述东乡语的文字,"拜提"是诗歌之意.东乡语小经文的"拜提"有它产生、发展、消亡、濒危的自身规律,研究它的这种轨迹和它的主要作品<哈散与候赛尼>、<战黑娜姆>、<矣利夫>、<和者阿姑>、<葡萄蛾儿>、<诗司乃比>、<来拉尕黑>所表现的文化意蕴,对我们思考"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程,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冬明历>是明清时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宗教经书之一,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冬明历>的完整版本一直未被发现,因此对于该书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学界多有不识,偶有论及者,或失之偏颇,或流入想像和臆测.本文主要以新近发现的抄本<冬明历>为第一手材料,考察了<冬明历>一书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并在明末清初民族冲突的大背景下,重点探讨了民间宗教"夷夏之辨"、反清复明、帝王观的流变与满汉混同等相关问题,为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明末清初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视史书文字表述的传统,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是一位自觉地提倡、发扬这一传统并身体力行的学者,他在很多论著中强调了史家要重视史书文字表述、加强文学修养的问题.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在<白寿彝史学论集>中有突出的反映,总结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当前的史学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佚名<传记摘录>成书时间的推断及其对<聊斋志异>题材的借用与复合、文字的袭用与糅合,来讨论<聊斋志异>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族传统史学的体系及其史学观念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书表明,至少在公元9世纪,藏族已形成其风格独具的历史编撰体系了。 那么,藏族的史学也应该有一套传统的编撰原则、方法,即应有其特别的史学观念作指导,换句话说,如同汉民族有自己的史学史一样,藏民族也存在在一系列历史时期中的史学发展的历史。可惜的是,在现代藏学研究日益成为国际性的“显学”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研究藏族史学及其历史发展情况。 本篇文章,是笔者正在进行的“藏族史学史”课题中的一个专题,拟就藏族史学的体系作一综合性概括,总述其体系构成及一般特征,冀抛砖引玉,得学界同仁之诲正。  相似文献   

9.
何谓"纳钵"?"纳钵"究竟为何种语言?其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早被已故的辽金史的专家傅乐焕先生在<辽史丛考>一书中作了十分准确的回答."冒离纳钵"是金朝初年皇帝的春猎之所,在<金史><许亢宗奉史行程录>等书中均有记载.然而,这个非常重要的地名几乎被治<金史>研究者们所忽略,本文主要是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对"冒离纳钵"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冒离纳钵"即今日哈尔滨市郊区的莫力街古城.  相似文献   

10.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实现可能的功能转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几个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防止只做“搭台”的角色、搞“官员工程”、脱离群众、不看对象搞“一刀切”、过度开发和文化造假。  相似文献   

20.
乌兰 《民族研究》2012,(1):61-70,109
《元朝秘史》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学文献,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长期以来研究成果不计其数,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得最早,取得的成绩较大,受关注的程度也较高。然而《元朝秘史》文献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继续扩展和深入的空间。例如在《元朝秘史》版本流传的考订方面,随着客观环境的逐步改善,某些方面已经有条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些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