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德"是关于智慧的道德,不是关于道德的智慧。"智德"是管理人的智力领域的德性,协调的是自我与其智力或者说自我与自我的伦理关系之原则与规范,而不应当只是保障其他美德正确践行的辅助性工具。"智德"的本质是如何道德地利用自己的智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德具有特别的意义。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型社会,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智德培育同步进行,以助推科技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将科技发展置于科技伦理框架之中才能保障其真正为人类谋福祉。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把传播限制在“礼”的框架下,形成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伦理传播观。这种传播观不是“求真”而是“明伦”,是传统中国难以通过传播形成良性的知识生产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敬畏之心克制人性弱点,以道德智慧抑制"丛林法则"的极端发轫,是人类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亦是儒家敬畏观氤氲着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儒家敬畏观由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观开其端倪。儒家敬畏观之创生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础和道德根基:"万物有灵"的启示、"天人合德"的训戒、"允执厥中"的忠告、"系于苞桑"的忧患。儒家敬畏观为构建中国古代"天下有道"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对后世社会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王进 《船山学刊》2010,(1):90-92
"智德"思想是实践智慧的道德意涵,或是实践智慧与道德二者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论语》中"知"出现一百一十六次,"知"的种类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接着点出"知"(智)最核心的哲学原理在于"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的‘智德’",探讨智必须后天培育学习而得;最后总结出"智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实质是一种"以智辅仁",在伦理学及修养论上是探取一种周延而整齐的"仁智双修"的特殊进路。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6.
孔子伦理思想散论罗家坤80年代初,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其中发人深省的一句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把道德理论系统加以发挥,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他提出...  相似文献   

7.
<易传>是儒家诠释<周易>的作品,其核心思想反映了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事实上,<易传>是儒家的一部道德形而上学与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经典,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作为一个真正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易传>中包含了儒家的一种以伦理化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体验为核心的"元教育"思想.这种"元教育"着眼于"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体验,它不同于作为文化内部传承过程的言传身教的"教育",而是一种指向语言之外的形上之思、道德信仰及其实践智慧的自我修养过程,一种超越了语言的"不言之教".<易传>的不言之教既代表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也表征着人类教育所应该遵循的一些根本原则,对现代和未来的教育具有意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发展内含对认知主体之智德(intellectual virtue)的强调,其讨论焦点已逐渐从向外求真转移到认知的实践向度上来,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实践智慧相契合。如果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下考察,"知行合一"的知识论涵义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否具有普遍价值,则尚待进一步厘清。理解阳明所言"良知"作为道德的知识与非道德意义上的知识之异同,可以德性知识论为参照,因为阳明"知行合一"说不仅与道德活动相关,也对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性和连续性有深刻揭示。而对"知行合一"作知识结构分析,能使"良知"知识论面向的特点被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2):35-41
孔子相信天命对于人事具有主宰意义,认为德由天赋,天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人通过德性可以致福,其理论本质为德命或德福一致说。然而孔子落寞的一生却成为最好的反证:现实中人的德性善恶与其命运臧否之间并无必然关联。由此导致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肯认德福一致的"德命观"转而为坚持德福未必一致的"时命观"。  相似文献   

10.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11.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的纲领,它建立在周代传统诗教基础上,并植根于孔子思想体系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而《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继承或内在地把握着"兴、观、群、怨"的诗学思想。解读二者的关系及其内涵有利于理解孔子及其后学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王训贤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其它任何传统思想不可比拟的。孔子其人也是我们研究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古代思想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孔子对道德自由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孔子在总结自己道德修养经历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14.
康德自由观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把自由从必然性的事实领域提升到了超越必然性知识的价值领域,求证了自由不是必然性知识所能解决的本性;另一方面,他为现实社会中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康德的自由观对于当前人类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由”的全部意义及反思“现代性”等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忠恕”之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内在联结的纽带。然而,以往人们孤立地看待孔子的忠恕思想:或认为忠恕是仁的具体条目;或认为忠恕等于仁。这些看法把忠恕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内,缺乏对其内部结构及其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关系的剖析和阐释。有鉴于此,本文把忠恕之道判分为三个层面:道德论、方法论、本体论。通过层层剖剥,揭出忠恕之道的内在结构,站在它所达到的哲学高度,对孔子思想体系作一总体把观。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苟子本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提出和阐述了"仁者爱人"的人际和谐观,"仁政"、"爱民"的政治和谐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观,"中庸之道"的构建社会和谐方法等以"仁"为中心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赵馥洁西北政法学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智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自孔子奠定中国古代智力观的基础之后,先秦诸子、两汉经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都对“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钱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德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重视和研究。第一、对道德的重视这可以从孔子谈起。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为政以德"。他把旧有的礼制建立到仁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化作为为政的基础,同时也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9.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作为人的最高目标,做人做到圣人,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极致。各家各派都对圣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的人。另一方面,在圣人具备哪些素质、圣人概念的具体内涵等方面又有不同的理解。儒学在人伦日用上为圣人命名,认为圣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可以向天学习,制定人间的礼乐制度,得天理,行教化。先秦道家的圣人观与汉代以后的道教成仙的目标相结合,演化为唐以后内丹而仙、救世救民的圣人观。中国医学则认为圣人和于阴阳,淳德全道,恬愉虚无,治病救人,仁心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