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占有光辉的一页。毛泽东给鲁迅杂文以崇高的评价;瞿秋白最早为鲁迅杂文编集子,写序言;无数进步青年从鲁迅杂文中汲取营养,振奋了精神,从而走向革命之路。今天,在社会主义时代,鲁迅杂文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影响?为什么具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鲁迅杂文有很强的战斗性,这同鲁迅的功利观是有直接关联的。鲁迅杂文的创作轨迹,同他的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一样,有一个萌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鲁迅,在他的光辉的战斗一生中,不仅重视而且善于开展批评或斗争。他的杂文,特别后期的杂文,大部分是对付敌人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批评人民内部、革命队伍内部的错误倾向和缺点的。这些杂文,为我们正确开展批评或斗争树立了典范。毛主席赞扬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这不仪对鲁迅后期杂文作了崇高的评价,而且也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开展批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民俗     
鲁迅从童年到晚年与民俗都有联系,他在杂文、小说、散文中都涉及民俗,他关于民俗的意见是片断的,但它是鲁迅思想总体的一部分。如果把它贯穿起来,能成为完整明晰的观点,为我国民俗学增添宝贵的财富。鲁迅于二、三十年代在民俗学方面就有真知灼见,但迄今四十多年了,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这说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文化巨人很不容易。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鲁迅关于民俗的精辟见解。就从鲁迅与歌谣运动的关  相似文献   

4.
谈鲁迅杂文的标题艺术朱亚夫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就是靠眼神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的。绘画艺术、小说创作是这样,作为美文的杂文写作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杂文的眼睛是标题。一切文章都很重视题目,但似...  相似文献   

5.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文艺武器。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都和鲁迅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讽刺,鲁迅杂文就失去了它的固有特色。鲁迅所以选用杂文作战斗武器,是由于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斗的紧迫性。杂文言之有物,可以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它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的灵敏度高,“对于有  相似文献   

8.
<正> 提起杂文,人们自然会想起它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伟大的作者鲁迅;谈到鲁迅,人们也自然会想起他那许多辉煌的杂文。“鲁迅杂文”真所谓“尽人皆知”。可是,对于太熟悉的东西,人们倒往往会习焉不察的;而鲁迅本人虽然写过七百篇杂文,却并未严格地给它下过定义,立过界说。因此何谓“杂文”,概念并不十分清楚;近来且发生了争论。让我们依据鲁迅本人的言论,钩稽抉剔,也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任何不抱成见的人都可以看到,“杂文”一词,鲁迅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运用过,其一,指散文中的某种文体,另一则指编年体文集中的各种文章,而不管其文体如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鲁迅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运用“杂文”这一概念。《且介亭杂文·序言》把这层意思说得最清楚:“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己有之’的,凡有  相似文献   

9.
郜元宝 《学术月刊》2022,(3):162-171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高度肯定并深入阐明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不愧为鲁迅杂文研究的奠基之作。论到鲁迅杂文“艺术的形式”,秋白认为杂文所批评的人物乃至所描写的动物均可视为“社会上的某种典型”和“普通名词”,但他又认为杂文未能从容熔铸“具体的形象和典型”,因此还“不能够代替创作”。这种包含矛盾的阐述不啻为杂文研究提出了根本性的“秋白之问”。“鲁研界”迄今为止的研究历史表明,必须对鲁迅杂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梳理,揭示那些看似零散杂乱的“人物形象”的内在谱系,这样才能在理论上真正肯定鲁迅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也才能真正有力地解答九十年来始终悬而未决的“秋白之问”。  相似文献   

10.
在和平环境生活惯了,与刀枪少打交道,人们都对锋芒渐感陌生起来,即使写文章包括杂文创作也少见有人提及锋芒二字,在有的人看来似乎提了锋芒就是“左”。我认为锋芒不可无。尤其是杂文创作,即使在当今的和平岁月里也不可没有锋芒。中国的现代杂文大家或者说杂文巨星鲁迅,就主张杂文应有锋芒。他将杂文作为社会斗争和文学论战的“匕首”和“投枪”。这两种东西都是兵器,都是有锋芒的。鲁迅生活的时代与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当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今天不需要鲁迅。而我很坚定地说,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鲁迅。下面我来陈述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讲一个我理解的鲁迅。我先从一件小事情说起,就是前年,拍摄了一部电影叫《鲁迅》,在拍的过程中,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就提了一个很不客气的一个意见。说这个电影的中心是要表现一个人情味的鲁迅,写了很多很富有人的情性的鲁迅,就是塑造了一个好爸爸、好老师、好丈夫、好朋友的这么一个鲁迅。当然,  相似文献   

12.
1925—1926年,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高峰。因为这两年鲁迅写的杂文,大部分收入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①;又因为这两年正是鲁迅在北京,以杂文为武器攻击旧社会,但又不断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诬陷打击、“交着‘华盖运”’之时(《华盖集·题记》),所以,这两年便被人们称作为鲁迅杂文的华盖集时期。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不仅数量丰富②,而且在杂文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旗帜鲜明地确立起以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而且确立起他杂文最基本的艺术特质──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形…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诗歌作品时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其实,从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底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我们现在见到的鲁迅诗歌近八十首,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循着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我们可以见到这位杂文大师所独创的诗歌艺术天地。 鲁迅杂文的特质之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他称自己的杂文“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人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创作精神也溶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怒向刀丛觅小诗”,其诗也是战斗的艺术结晶,锋利的战斗光芒与其杂文交相辉映。他的诗诞生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凝聚着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年青时代在东京写的七绝《自题小像》就是一曲深沉的爱国主义绝唱:“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与祖国存亡与共的联系,接着勾画了在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统治与侵凌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寒星“寄意”,誓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光辉成就和战斗业绩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他的最突出的贡献还是通过杂文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那样:杂文创作不仅适合鲁迅“作为一个‘闯将’和‘猛士’的自由驰骋,而且也适合于他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自由驰骋”。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十  相似文献   

16.
从1918年5月15日,鲁迅于《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起,至1936年10月17日他逝世前两日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其杂文创作经历了近十九个年头。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演进的过程,其特点如何?便是我这里所要着重阐明的。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分期及其标准鲁迅杂文的分期问题,一般的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似乎早已解决。其实这种分期方法,完全是以作者思想发展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以其杂文的思想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显然是不够科学、妥当的。因为鲁迅杂文是一种艺术,那就应当按其艺术的特性作为分期的主要标准。虽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其思想性密不可分,又都  相似文献   

17.
<正> 著名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王任叔(巴人),是在鲁迅影响下登上文坛的,是1938年《鲁迅全集》的主要编辑者,“鲁迅风”杂文的倡导者;在战斗的一生中对鲁迅有深刻的理解与深入的研究,生前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数十篇,鲁迅研究专著有《论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他在鲁迅思想研究方面的独特建树、至今尚未进入鲁迅研究者的视野,这不能不是学术界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传统文学之一的杂文,曲曲折折地走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早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杂文就一度辉煌,但仍为人瞧不上眼,南朝梁代的大文艺评论家刘勰说它是“文章之支派,暇豫之末造也”。何谓末造?即最后、最小的意思,是等而下之的别称。三四十年代,以鲁迅为标志的杂文大家再造杂文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用战斗的笔,用多种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在用小说、杂文进行战斗的同时,还吹响了诗歌这一时代的号角。鲁迅一生写的诗,无论是新体诗、歌谣,还是旧体诗,现在能收集到的,已近八十首。这些诗从篇幅来看,比起他的小说、杂文、散文,数量是少的;这些诗又是散见在鲁迅一生的各个时期,但它伴随着鲁迅前进的步伐,同样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五四”时期,鲁迅写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中,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体家(Stylist)。“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不仅他的《呐喊》里小说如此,其杂文,更有独特的文体美。仅于此,鲁迅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体家。这里,首先必须重复一个朴素的真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卓越的艺术性,无不有赖于它的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炉火纯青。鲁迅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不愧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一接触鲁迅杂文,我们立刻感到遇见了不同凡响的大手笔。大手笔写小文章,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请看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