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Goldberg认知语言学影响下的非单层的构式法对英语典型致使移动句的认知分析相比,单层的(基于一体化的)论元结构构式法对英语典型致使移动句的认知分析理论上更经济、经验覆盖面更宽。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Goldberg 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分析,但是他们对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尚不系统完备.以 Goldberg 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分析,指出了不同的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把各种致使移动构式联接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并分析了各种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联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为句式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操作提供了较典型的例示。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具有语义压制的英语致使移动句,探讨其内部的转喻动因及相应的转喻模式,并结合理想化认知模型、已有的经验或百科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现实世界中致使移动现象普遍存在,作为该语义范畴语言表达的致使移动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从语法整合的角度看,英汉致使移动句在生成过程中经历不同的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其句法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自语言在各自语法允准下,在传达同一事件结构时惯常采用的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认知方式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致使位移构式为例,分析致使位移构式与其动词的互动融合过程中的认知转喻机制,提出致使位移构式蕴含施事对受事的作用力或能量的传递,体现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研究得知,致使位移构式的构建与识解是构式整体与其动词所表征事件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的过程,认知转喻机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时应该将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的因果逻辑关系直接译出,将聚焦点从源语中“分事件”转到“整体事件”或“整体事件”链中的另一“分事件”,维持源语构式中的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眼于动词的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将致使动词分为两类:静态致使动词和动态致使动词,前者指本身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后者指本身不带有致使义的致使动词。文章着重分析了后者在致使框架中发生的词义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致使力的隐喻扩展,对广义的致使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论外向致使和返身致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致使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范畴,一般认为致使由外力产生,但实际上也可以由内力引起。根据致使力传递的方向,致使分为外向致使和返身致使,返身致使又可分为完全返身致使和不完全返身致使。外向致使和返身致使有其存在的认知经验基础:对移动物体与参照物的外向和返身关系的感知。二者的语义差别主要在于:前者表现致使力的延及性(或称外力);后者表现致使力的返身性(或称内力)。外力比内力的范围大,外力可以引起内力,即致使力的传递是连锁的,因此,N1 V1得 (N2) V2与V1得 N1 (N2) V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Goldberg早在1995年就提出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是NP1+VP+NP2+PP,以此为基点,通过考察大型语料库中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汉译对应式,笔者归纳出了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并采用F illmore和Kay的单层构式语法方法,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框架,选取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及其所在的致使-移动句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在句中的五种语义解读,并尝试借助数学中的映射来讨论致使-移动句中复杂的语义互动关系。结果发现致使-移动句中存在多个不同意义映射,各自对应关系彼此相异又暗含联系,难以仅用一个简单复合函数式来反映其中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知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人们理解并对新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本文通过介绍图式的起源、定义和分类。讨论两者的关系,探讨了图式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并得出结论:译者应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对三个近义介词“on-over-above”进行分析,在以图式表征为依据的基础上,探究介词“on-over-above”的原型图式及其图式变体而引起的词义延伸,并概括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意象图式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中包含四个最基本的意象图式,即路径图式、度量图式、容器图式和管道图式.通过这些意象图式在英汉经济语篇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通向空间隐喻概念的途径,熟悉和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理论,理解篇章意图.  相似文献   

15.
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隐喻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着重讨论了AT-ON-IN三个介词的概念隐喻意义,指出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相似是构建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还揭示了人类躯体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的影响 ,指出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是以共享的文化图式为前提和基础的。如果读者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缺省或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文化图式相异 ,就会导致理解失败和偏差。因此 ,只有清除认知文化图式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及其结构即“认知图式”在认知中起着决定作用。社区治理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同样受到文化认知及其认知图式的影响。文化认知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选择、工具选择和主体态度指向的依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认知困境,即基层政府的“全能政府”认知偏误、社区组织的“行政导向”认知偏误和社区居民的“搭便车”认知偏误。破解这种文化认知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知识基础、优化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经验基础和重建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