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虑政府提供农户生产成本补贴问题,首先构建公司在不同产品质量浮动收购价格模式下,农户、公司和政府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然后给出最大期望收益目标下农户最优生产规模、公司最优浮动收购价格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最优补贴率的显式表达式,并分析参数对三方(农户、公司和社会福利)利益的影响。最后进行数值分析,验证了理论结果并进一步得出了相关参数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生产规模、农户和公司的收益受政府补贴率、不同质量产品价格浮动幅度、自然条件风险的影响。建议政府给农户提供生产成本补贴以激励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农户和公司收益;为了协调农户和公司利益,建议在好质量产品比例较高时,差质量产品降价幅度可以大于好质量产品价格增加幅度;而当差质量产品比例较高时,差质量产品降价幅度可以小于好质量产品价格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980-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基础上,对南京市、无锡市从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角度考察了其地方政府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南京市的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过大,但财政支出规模过小,根据本文的计量回归模型计算出的最佳政府支出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应为26%;无锡市整体政府财政规模过小,相应得出的最佳政府支出规模应为22.6%。最后,本文对这一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刘洋 《管理学报》2009,6(12):1653-1656
在分析政府支出最优规模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巴罗模型构建最优政府支出估计模型,利用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1983~2007年)分析得出政府支出适度规模值为占GDP的34.66%,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道尔顿最大社会收益原则,从形态上描绘了政府支出最优规模的动态路径,对探讨政府支出最优规模的变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同时面临外生性和内生性因素影响的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通过建立生产投入,政府激励和企业生产规模的决策模型,在研究企业生产投入的价值表达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投入,政府激励与企业生产规模决策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临界值方程、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优政府激励作了分析.并通过模拟赋值对数理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1)灵活的企业可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参考资本化未来生产规模、政府激励现金流、放弃期权价值和需求变化期权价值等对生产规模进行最优化调整;2)当企业单位时间收益流满足一定水平时,存在最优生产规模方程和最优政府激励方程及其相应的阈值方程;3)生产投入,政府激励及企业生产规模之间联系密切,灵活的企业可据此对生产进行动态调整.此外,还与外生性模型作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适应性等.由此,可作为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加强企业生产规模决策的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同时面临外生性和内生性因素影响的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通过建立生产投入、政府激励和企业生产规模的决策模型,在研究企业生产投入的价值表达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投入、政府激励与企业生产规模决策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临界值方程、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优政府激励作了分析.并通过模拟赋值对数理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1)灵活的企业可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参考资本化未来生产规模、政府激励现金流、放弃期权价值和需求变化期权价值等对生产规模进行最优化调整;2)当企业单位时间收益流满足一定水平时,存在最优生产规模方程和最优政府激励方程及其相应的阈值方程;3)生产投入、政府激励及企业生产规模之间联系密切,灵活的企业可据此对生产进行动态调整.此外,还与外生性模型作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适应性等.由此,可作为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加强企业生产规模决策的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6.
Stackelberg模型的拓展及在政府对发电市场规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基于政府规制的思想,借鉴Stackelberg模型的动态博弈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政府和发电企业的行为策略,建立了二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然后在对模型均衡解分析的基础上,刻画出发电市场的最优规模,紧接着进行算例分析,并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滞后DEA的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基于2002-2006年31所高校的截面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科研产出滞后于投入的时间,建立了滞后DEA效率评价模型,从投入产出角度动态分析了我国31所代表性高校科研经费相对使用效率,并对非有效的高校进行了规模有效性和投影分析计算,得出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整体不高,48%的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不足和产出剩余问题,最后针对存的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4种还贷方法的原理,并利用Excel建立了比较模型,对4种还贷方法进行比较,帮助企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还贷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4种还贷方法的原理,并利用Excel建立了比较模型,对4种还贷方法进行比较,帮助企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还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尹威  刘晓星 《管理科学》2017,30(6):79-91
纯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是其在盈利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平衡的行为。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由政策主导建立,地方政府会对其经营决策进行直接干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大多为本地经营,地方政府的城市治理行为也会对其风险控制造成影响。在政府控制和治理行为框架下研究政府行为是否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细化为信贷风险、贷款投放、流动性风险和偿付风险4类,以分析政府行为对其的影响。考虑到4种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相关性,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建立方程组进行估计。以2007年至2013年中国45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行为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政府持股比例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没有显著的关系,但对其流动性风险和偿付风险有负向的影响;政府赤字率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正相关,而政府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的治理能有效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贷款投放;地方主政官员换届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负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区域中心城市地方政府控股对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投放风险管理有正向的影响,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行为也能够增强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贷款保证保险及农产品产出不确定性下,考虑农户受资金约束及政府补贴贷款利息,针对订单农业供应链融资中的农户存在破产风险情形,研究了政府、银行、公司及农户之间的四阶段动态博弈问题;并在分析政府补贴对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各方利益的影响后,得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政府补贴机制。研究发现,(1)若丰收年的投入产出率超过灾害年的投入产出率2倍,政府应提供补贴机制。(2)政府补贴机制应为:①当价格敏感系数小于一定值时,政府不应提供补贴。②当价格敏感系数适中时,政府应提供部分补贴。③当价格敏感系数大于一定值时,政府应提供全额补贴。④特别地,当灾害年与丰收年的投入产出率比值提升到一定值时,政府始终应提供补贴,甚至当投入产出率比值提升到更大值时,政府应提供全额补贴。最后对"政银保"合作贷款新模式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证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120号通知》要求强制披露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实施以来,详细查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公告获知,2007至2014年间超过40%的上市公司存在对外担保业务;提供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54.07%、资产收益率均值为3.07%,未提供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43%、资产收益率均值4.5%,揭示担保公司财务特征对担保行为选择具有一定影响。为深入诠释该现象,本文基于"担保价格不仅取决于担保是否给公司带来正净现金流,而且取决于提供担保后所有者权益占公司比例的变化程度"的理性担保方定价策略,构建担保供需理论模型,逻辑推理给出研究假设。利用2007至2014中国A股主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1)提供担保公司数量先随公司所有者权益占资产总额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某一阈值后随公司所有者权益比重的增加而减少,特别资产负债率影响对外担保行为由增到减拐点的阈值:国有上市公司在80%左右,非国有公司在70%左右。(2)提供担保公司数量先随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增加,但超过某一阈值后随公司盈利能力增强而减少,特别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对外担保行为由增到减拐点的阈值:国有上市公司在11%左右,非国有公司在13%左右;给出国有上市公司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带来的资信福利,导致国有上市公司在同等条件下,资信水平较非国有公司高估,导致担保契约增加拐点和担保契约减少拐点都比非国有公司财务状况要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别具有信息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不对称信息下的银行信贷市场竞争模型,从贷款价格的角度来研究外资银行通过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进入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影响,且在并购方式中将并购对象按规模分为了本地大银行和小银行。结果表明,外资银行通过兼并收购本地大银行方式进入对贷款价格的降低效果不大,而通过兼并收购小银行方式进入能够全面降低本地银行的贷款价格,在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的本地大银行的老客户市场通过绿地投资模式进入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贷款价格。  相似文献   

14.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企业牵头、高校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存在弊端。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政府引导、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产学研三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用仿真分析研究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和高校受彼此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政府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和高校的影响存在差异;企业对惩罚力度和收益分配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考虑决策者是模糊厌恶的,利用实物期权方法,解析地给出了银行价值,企业价值和最优停贷水平。分析了模糊厌恶和基准波动率对最优贷款利率,最优停贷水平,企业价值和银行价值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模糊厌恶提高了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和银行价值。在基准波动率水平较小时,模糊厌恶推迟了停贷水平;在基准波动率较大时,模糊厌恶加速了停贷水平。此外,在模糊中性下,企业价值是基准波动率凸函数,银行价值是基准波动率凹函数。而在模糊厌恶下,企业价值和银行价值都随着基准波动率的增加而递减。本文从行为金融角度为中小企业"融资贵"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港口低碳转型大趋势下,港口存货类质押贷款业务在实践中得到高速发展,如何在港口物流存货质押贷款理论决策中融入低碳港口约束因素、间接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显得十分迫切。本研究深入探讨低碳转型下的港口质押贷款利率决策理论,提出了无风险套利原理、期权调整利差原理、低碳控制原理和质押风险控制原理。在此基础上,借助看跌期权反映客户违约风险调整价差、构建质押货物的碳排风险调整价差、采用VaR方法界定港口存货类质押率,建立了低碳港口流动性较强存货类物流质押贷款利率决策模型。重要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质押贷款利率与质押率呈现初始平稳、后上升、最后显著下滑,与回收率、质押物初始价格和质押物价格增长率三参数呈现初始显著下滑,最后平稳,与碳排治理成本率、融资成本率、经营成本率、无风险利率四参数呈现同方向类线性增长变化,与质押物价格波动率、质押物价值变动率两参数呈现反方向变化。最后,采用某港口实际数据,验证了模型可行性、可用性。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贷款组合动态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文  董贺超  迟国泰 《管理学报》2006,3(6):652-661
以银行各项资产组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约束为条件,运用逆向递推原理和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商业银行贷款组合动态优化模型。创新与特色主要在于考虑了不同区段贷款效益对全部区段贷款总体效益的相互影响,运用逆向递推原理,在考虑所有贷款区间全部收益最优化的前提下,优化配给区间段的贷款配给,使得全部区段的整体贷款配给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现有信用风险研究所蕴含的信息,构建了一个新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模型—PIPL。该模型先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现有研究进行文本信息搜集,得到关于信用风险指标的先验词频以体现指标的重要性,再通过惩罚变量选择法将先验词频量化为先验因变量,最后基于先验因变量和原始数据构建模型,并通过弹性网筛选风险指标。模拟分析显示PIPL模型能自动识别先验信息的质量,当先验信息质量高时,它赋予先验信息较高的权重,从而改进了指标选择和分类效果,当先验信息质量较低时,它能自动降低先验因变量在模型中的权重,表现出稳健的分类效果。实证分析从知网挖掘123篇文献获取文本信息,并以P2P网贷数据为例,发现PIPL模型通过先验信息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9.
投贷联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驱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推动"产融结合"的重要手段,而合理投资结构成为探索投贷联动机制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本文刻画了供应链鲁棒风险模型支持下投融资博弈的新特征,构建了零售企业投贷联动融资模型,探讨合理投资结构存在性。研究表明:投资方参与零售企业投贷联动融资博弈时,存在协调投资方利益最大化的"投贷联动区间"与最优投资结构,且最优投资结构受市场成长性主导。此外,企业所得税降低导致负债税盾效应减弱时,存在"反啄食顺序"的投资偏好。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there are various psycho-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to collabo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s. Scholars have stated that teachers rarely talk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ir teaching, there is littl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little or no collaboration in meetings and forums outside of university classrooms. So,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and how can these barriers be removed through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this study explore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to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 began to unfold and a new model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was developed. This model reflects a high synergy, totally integrated social and cognitive system for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